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書”,學習書法的人都對它非常的熟悉,但是書法家們卻認為,在衆多的書法字帖中,蘭亭序是最難被熟悉的,蘭亭序的美,普通人隻能理解其中少之又少的部分。
中國近現代大書法家周汝昌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蘭亭序:
“中華文化有三大國寶,《蘭亭序》、《文心雕龍》、《紅樓夢》,皆屬極品,後人永難企及——更不要說超過了。我不提吳道子、顧虎頭,也不提魯班、師曠,因為真品實迹已失,無法研究;也不能備舉經、史、子、集,這容易理解。所以特标三大國寶者,又因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謎性”,異說多,争議多,難解多,麻煩多,千百家下功夫多… …惟三者稱最,别的也難與之比并。”
由此可見周汝昌對蘭亭序的評價之高,已經到了難以言表的程度。書法界内還多書法專家認為,蘭亭序之所以能夠千古流傳,被稱為“天下第一書”,不僅僅因為它的技法天下無雙,更因為是酒後大作,所以在感情的的表達上面也比較放得開,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全篇上下雖然塗改之處很多,但是卻讓人感覺全篇上下自然灑脫,樸實無華,不經雕琢,渾然天成。
好多人在欣賞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往往将他當作一件絕世無雙的書法作品來欣賞,但是蘭亭序這篇序文的本身也有很多讓我們學習的地方,文筆清新暢快,樸實無華,灑脫自然,可以算得上一篇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雖然王羲之是一名書法家,但是如果說他是一名文學家,相信曆史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家也不會有意見。
蘭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随化,終期于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殇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者。悲夫!叙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緻一也。後之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背過這篇文章,說來也奇怪,當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隻字不差背誦清楚,而如今相比當初記憶力下降了很多,重新背誦卻隻要幾分鐘,是因為當初背誦過,已經有大概印象了,現如今朝花夕拾才如此輕而易舉?小編認為,背過後有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初是不明其意死背書,而今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回憶當時蘭亭盛況,理解了作者的所想所思,背誦就變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大家都知道,今人看到的蘭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原迹已經丢失,據說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棺材裡去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件《蘭亭序》乃是唐朝著名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其實唐朝的時候,太宗皇帝讓好多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都臨摹了一份蘭亭序,也大多流傳下來了,但是馮承素臨本據說太宗皇帝最滿意,後世流傳也最廣,據說可以達到原作百分九十九的相似度,可謂人肉複印本。
好多網友可能會疑惑,馮承素這個人是不是在唐朝的時候就發明了打印機,不然太讓人難以置信了,臨摹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達到複印的效果,你居然敢說它臨摹的作品和原作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對着臨摹,曆史上卻是沒有哪位書法家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就算馮承素也不可能,那是因為馮承素用了一種特殊的臨摹方法,叫做雙鈎廓填,具體的操作步驟就是:用“硬黃”紙 (一種蠟紙,有些透明度),鋪于真迹上,以筆勾出字的筆畫輪廓,然後填墨成字形。
也就是說,這種臨摹其實算不得臨摹,準确的說應該叫人工複印,也多虧了有這樣的臨摹技術,才能讓“天下第一書”呈現給後人。
網友們認為蘭亭序的文學家之如何?請在評論發發表你的看法,我們一同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