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啟發法
啟發法主要指系統1碰到一些複雜的難題時會自動使用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替代面前的難題,然後作出對簡單問題的解答,并将其直接當做那個複雜問題的答案。
這其中的那個啟發了你答題思路的問題,也就被稱為啟發性問題。
例如“他是個好人嗎?”這樣複雜的問題,到了被提問者那裡,會被替換成“他對我好嗎?”這樣的問題。
啟發法在直覺缺陷中可以算是“開宗立派”的效應了,由它引起的心理學現象數不勝數:
① 典型性啟發
用典型性判斷代替概率評估,例如“他的學習成績肯定好不了,瞧那一身紋身”。
② 合取謬誤
例如對小明的描述如下:小明熱愛小動物,看到動物死去都會傷心流淚。請問小明長大後更可能成為:
A. 牙醫
B. 素食主義的牙醫
很多人會選擇B,但實際上B發生的條件“素食主義”、“牙醫”涵蓋了A發生的條件,可能性更低。
但人們往往會受到啟發聯想的影響,認為B更可能發生,這種認為多重條件“甲且乙”比單一條件“甲”更可能發生的認知偏誤,就是合取謬誤。
③ 忽視回歸均值現象
回歸均值指的是某項指标的表現過高或過低後會自然回歸到平均水平,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比如我們的睡眠時間通常穩定在一個大緻相同的量上,但偶爾某幾天,我們的睡眠時間變得很短,過後又慢慢回複平均值,這隻是一種自然的波動,忽視這種自然的回歸現象會導緻我們歸因錯誤,認為是自己的某些行為影響了該數值的表現。
④ 錨定效應
例如當問實驗對象“你是否願意花費5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後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20美元。
當把問題換作“你是否願意花400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後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143美元。隻是把初始的錨定值更改了一下,獲得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的後續決策作出暗示的現象,就是錨定效應。在日常購物、商業談判中,大腦的直覺思維就很容易受此影響,人們容易因為被錨定而接受不合理的價格。
⑤ 效用層疊
媒體為搏眼球,對某一風險或公共事件的報道,采用盡可能引起公衆注意的視角,放大了某些極端可能,或強調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使公衆對該事件的讨論引發更多的集體關注,而這部分注意力會變成激憤和焦慮。例如藍可兒事件,拉夫運河災難事件等。
⑥ 結果偏見
事實會讓記憶朝已發生的結果修正。例如辛普森謀殺案發生時,部分人持觀望的觀點,真相大白時,這些人卻認為自己當時所持的觀點是與真相相符的。而且往往結果越糟糕,後見之明的偏見就越厲害。
⑦ 有效性錯覺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簡單的測試、對過去的分析去預測未來,并以為有效。事實上,當影響長期未來的因素十分複雜時,未來是不可測的。
⑧ 過度信賴直覺
直覺,多數情況下來源于系統1的直接反應,這種反應取決系統1強大的聯想功能,它隻需要簡單的幾個線索,就可以自動編圓一個故事。這種故事有時候來自于切實的實踐,而更多時候則隻是天馬行空的想象。
前者,我們稱為專家型直覺,也即這類直覺來源于長期練習,在專業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練習使某些人對某個領域存在一種綜合經驗直覺,使他們得以在面對事件時憑借“第六感”迅速而正确地處理它。
例如醫生、消防員、棋手等專家對其本人專業的直覺判斷,往往非常準确。
而後者則是系統1編了個故事,系統2就不加驗證地信了。
⑨ 規劃謬誤
受到過于樂觀的想象所啟發,不切實際地制定過于理想的目标和計劃,例如在制定目标數字時,看到對手或前輩定下的目标遠高于自己,于是在沒有做實際分析的情況下,也盲目提高自己的目标數字。
⑩ 樂觀偏差
人們樂意冒險是因為覺得勝算大。也即人們常樂意承擔風險,并非因為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足夠強大,而是受到聯想啟發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風險發生的可能。
⑪ 沉沒成本悖論
已經投入了那麼多,所以要繼續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撈起已沉沒的成本,而不懂及時止損的現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