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有關指示精神百倍,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推動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
促進民族醫藥服務多元化發展
優化民族醫藥發展環境。将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納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多項國家重要戰略規劃。
藏、蒙古、維吾爾共5種民族醫藥列入2012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實現了零的突破。目前,共有藏、蒙古、維吾爾、傣、朝鮮、壯、哈薩克等7種民族醫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2萬餘人取得民族醫醫師資格。
在人社部、國家衛計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兩屆國醫大師評入選,專門預留民族醫藥人員名額,2名藏醫藥專家、2名蒙醫藥專家和1名維醫藥專家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号。
與西藏、新疆等地簽訂了中醫藥民族醫藥工作援建協議,積極開展援疆援藏等對口支援。借力東盟、湄公河次區域、博鳌亞洲論壇、一帶一路等平台,促進民族醫藥國際交流合作。
改善民族醫藥基礎條件。近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資金20.8億元支持民族醫醫院标準化振興,改善民族醫醫院基礎條件。2011年實施的市縣級中醫民族醫醫院能力振興項目,覆蓋了全國所有地市級和縣級民族醫醫院,共投入經費6.64億元。2012年投入4800萬元支持6所省級民族醫醫院加強特色醫療服務能力振興。2015年投入2.06億元支持西藏及四省藏區81所藏醫醫院和22所全國重點民族醫醫院提升民族醫藥服務能力。
拓展民族醫藥服務領域,加強民族醫藥特色内涵振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确定17所民族醫院為三級民族醫醫院;共确定69個民族醫重點專科,較十一五加上了43.8%,依托重點專科在總結臨床經驗基礎上,制定并實施了41個民族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确定12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批重點民族醫醫院項目振興單位。
目前,全國民族醫醫院有251所,比2010年增加了26.77%;床位達2.26萬張,比2010年加上了91.7%;年總診療人次為792.6萬,比2010年加上了43.1%;出院人次48.6萬人,比2010年加上了100%。
開展基層中醫藥民族醫藥服務能力振興。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專項資金4億元支持基層中醫藥民族醫藥服務能力振興(包括常見病多犯病中醫藥服務能力振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适宜技術服務能力振興、農村醫療機構民族醫特色優勢重點專科、尚未設置縣級中醫民族醫醫院的民族縣綜合醫院中醫民族醫科室振興,以及基層醫療機構民族醫診療區服務能力振興),為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建議中醫診療設備,推廣适宜技術,基層民族醫藥服務能力得到改善。
紮實推進民族醫藥人才培養
推進民族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在2014年啟動的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中,遴選了9家民族醫醫院作為民族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2015年舉辦了包括民族醫在内的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管理人員培訓班。
加強高層次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在第五批全國老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中,為32名民族醫藥專家選配了64名繼承人,共有32名繼承人申請了臨床醫學(中醫師承)專業學位,7名繼承人申請博士學位。
為5名民族醫藥國醫大師和45名民族醫藥專家建立了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為藏、蒙古、回、壯族4個民族醫藥學術流派建立了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
開展基層民族醫藥骨幹人才培訓。2013年培訓了1500名藏、蒙古、維吾爾、傣、壯、朝鮮等民族醫藥鄉村醫生,培養了518名縣級民族醫臨床技術骨幹。2015年為52個基層民族醫藥專家建立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培養了一批基層民族醫藥臨床技術骨幹。
推進民族醫藥繼續教育工作。十二五期間,共開展國家級民族醫藥繼續教育項目近300項,分别為藏藥和維藥各建立了一個國家中醫藥優勢特色教育培訓基地(中藥)。
加強民族醫藥重點學科振興,已設立21個民族醫藥重點學科,包含藏、蒙古、維吾爾、傣等民族醫藥學科。在2015年啟動實施的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中,分别開展了蒙醫學、藏醫學和維醫學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着力提升民族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質量。
開展民族醫藥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十二五期間,免費培養530名民族醫藥專業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涵蓋藏、蒙古、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醫藥學的專業。
促進民族醫藥科技進步
将民族醫藥科技發展納入戰略規劃綱要。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醫藥标準化發展規劃》中納入民族醫藥内容;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起草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後起産業發展規劃》和《生物産業發展規劃》中體現了對民族醫藥産業的支持。
組織實施民族醫藥科研項目。組織實施公共衛生專項民族醫藥文獻整理與适宜技術篩選推廣項目,支持建立民族醫藥古籍文獻基礎數據庫,整理出版150部民族醫藥文獻,編制《全國民族醫藥古籍文獻總目》,篩選推廣140項民族醫藥事宜技術。
通過2013年至2015年公共衛生專項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臨床服務能力振興,支持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等民族醫醫院推廣應用中醫藥和民族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的技術方法和經驗。通過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支持民族地區中藥(民族藥)資源的調查。
通過重大新藥創制支持民族藥産品的研發與技術提升,支持藏藥、回藥、苗藥等民族藥新藥研發。通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支持貴州苗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究藏藥傳統經典成方制劑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等課題。
打造民族醫藥科研平台。将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納入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振興,振興5個民族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協助科技部條件平台中心開展藏醫藥産業技術和創新服務平台振興。
加深民族醫藥标準化工作
将民族醫藥标準化工作納入《中醫藥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醫藥标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作為重點任務予以推進。
加大經費投入,十二五期間,累計支持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民族醫藥機構1000多萬元,用于常見病診療指南的研究制定與臨床應用評估,以及民族醫藥标準化人才培訓。加強民族醫藥标準制訂和修訂,完成維醫常見病診療指南和療效評價标準、蒙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的制定,積極開展藏醫、蒙醫常見病診療指南研究制定發布,啟動朝醫常見病診療指南研制工作,支持傣醫、壯醫、哈薩克醫、苗醫、瑤醫開展标準化研究。
加強民族醫藥标準化基礎條件振興,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青海省藏醫院、新疆維吾爾醫醫院、内蒙古國際蒙醫醫院作為第一批民族醫藥标準研究推廣基地振興單位先期振興。全國民族醫藥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上報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申請籌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