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的時間及節日習俗?“臘月二十三糖瓜粘,竈王老君上西天”,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祭竈的時間及節日習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竈王老君上西天”。
臘月二十三稱為小年,小年是春節的開始。這天在我的家鄉除了吃水餃、蒸黏糕以外,主要活動是祭竈。我小的時候常常和家人一起祭竈。祭竈是最有年味的節俗,最能彰顯中華文化的内涵。每次祭竈母親都要給我們講許多故事。
傳說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竈王老君上西天,向玉皇大帝叙說一年來,民間所發生的恩恩怨怨,好人好事,壞人壞事。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的言語,進行懲惡揚善,給做好事的人恩典幸福,壞事的人減壽折福,輕則減100天,重則減300天。人們都很畏懼竈王,生怕竈王在玉皇大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因此,竈王上天之前,家家戶戶為竈王餞行,即祭竈。想方設法把竈王打點得高高興興,請求竈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好話多說,壞話少言。”
祭竈是一項很嚴肅認真的事情,有一定的程序與規則。每到黃昏時分母親就把我們召集一起。在竈王龛前,擺上水果、糖瓜、黃錢、疊好的金銀元寶、涼水、草料等供品。然後焚香,燒三炷高香。民間講究燒高香走好運。高香燃盡後揭下竈王像,把提前融化好的糖瓜抹在竈王的嘴上,意在封住竈王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
随後把竈王像、黃錢、疊好的金銀元寶、草料放入盆中點燃,與此同時家人都要頂禮膜拜,邊拜邊禱告說:“竈王老君您上天,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燃燒竈王像時要用木棍把像挑起,使紙灰升騰,象征把竈王送上了西天。祭竈完畢,母親把糖瓜、水果分給我們吃。正是“上供人吃,心到神知。”
除夕夜晚竈王老君返回人間,母親為了給竈王接風洗塵,重布佛龛。把提前準備好的竈王像貼上。竈王原是主管飲食之神,所以把竈王像張貼在鍋台後,有的家采用佛龛,我們家把竈王像直接貼在牆壁上。
竈王像有單人的,隻有竈王一神。也有雙人的,竈王爺與竈王奶奶。還有多人的,我們貼的是雙人的,母親說,隻有雙人才算一個家。竈王像多數來自楊柳青,木闆水印,色彩鮮豔,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張貼竈王像時必須虔誠,彬彬有禮,恭恭敬敬,邊張貼邊乞求:“請竈王保佑我們阖家幸福,萬事大吉,四季平安。”在竈王像的兩邊要張貼楹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回宮降吉祥,橫額:一家之主。在橫額下壓一張挂簽,諧音挂錢。挂簽多為彩紙,長30厘米,寬20厘米,上面镌刻:“五谷豐登”、“吉慶有餘”等字樣。四周刻上古錢、麥穗等圖案,下邊成穗狀,以此祈福消滅。然後擺上供果,焚香,新的一年開始了,竈王繼續執政。
後來得知,祭竈的習俗始于夏商,《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甯媚與竈”的記載。到了先秦把祭竈列為戶、竈、門、中雷、(土神)、行等五祭之一。宋朝時期對祭竈更為重視,形式多樣,供品豐厚。宋範成大《祭竈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由此可見那時的祭竈有多莊重。祭竈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母親給我們講了許多祭竈的來曆,她說:竈王原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犯了戒令,被玉皇大帝貶谪人間,當上了東廚司令,主管民間飲食、記錄人們言行舉止。竈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她還說,祭竈是來自張單休妻的傳說。張單做生意發财後,嫌棄勤勞善良的妻子丁香,一紙休書,把丁香趕出家門。娶一個年輕貌美的女人為妻,此人奢侈無度,家道很快敗落,張單流落街頭。一年臘月二十三張單誤入丁香家讨飯,面對前妻,無地自容,一頭鑽進爐竈裡燒死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把張單封為竈王,以此警戒後人。
她又說,祭竈是來自張氏兄弟的故事。哥哥泥水匠,弟弟畫師。哥哥給左鄰右舍盤壘的鍋竈美觀适用,人們稱他為張竈王。張竈王和善可親,經常調停人間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美滿,其樂融融。一年臘月二十三,張竈王因病去世。從此,家人争吵不休,畫師對此無能為力。在一個張竈王祭日的夜晚,畫師把家人召集一起,指着鍋台後的張竈王像說:玉皇大帝封哥為“九天東廚司令竈王府君。”派他回來看管你們,誰再鬧事,玉皇大帝就懲罰誰。從此,家人不敢撒野,都和睦相處。此事傳出以後,街坊鄰居也都前來索取張竈王像貼在自已家中,每到臘月二十三都要祭奠張竈王。民間有則順口溜:“竈王爺本性張,騎善馬挎着槍,上了天見玉皇,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見吉祥。”
以上這些均是民間傳說,不管哪種說法都是勸人為善,多做好事,勿做壞事。(作者:河北承德市雙橋區 郭潔娴)
責編:喬飛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