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鐵十局工作人員在濟萊高鐵曆城站特大橋進行道岔現澆梁澆築作業(無人機照片)。圖/新華社
都市圈時代已經到來。
近年來,多地在加快都市圈建設。
近日,全國首條市域高鐵——濟萊高鐵鋪軌施工正式啟動。按照計劃,5月底将實現全線軌通。
據了解,濟萊高鐵是以濟南為核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和山東省快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已謀劃多年。
通車後,濟南到萊蕪最快可實現22.5分鐘通達。這無論是對于正在建設中的濟南都市圈,還是争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濟南而言,都将具有深遠影響。
首條市域高鐵
2019年1月, 國務院批複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将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
濟南邁出了打造強省會戰略的重要一步。
正因此,濟萊高鐵也成為全國首條起點終點均在同一城市管轄區内的“市域高鐵”。
其實,早在2019年山東“兩會”期間,濟萊高鐵的規劃建設就向外界傳遞出重要信息。
當時,濟南軌道交通集團董事長陳思斌就曾透露,行政區劃調整後,萊蕪區、鋼城區和主城區離得還比較遠,“考慮距離、運量、客流等綜合因素,先行建設濟萊高鐵”。
目前,在沒有高鐵的情況下,從濟南市區到萊蕪有着近100公裡的路程,開車需要一個多小時。
新京智庫梳理發現,濟萊高鐵自2019年9月開建,全線共長117.5公裡,設計時速350公裡,北起濟南東客站,向東經章丘區,向南進入雪野旅遊區,抵達萊蕪區,共設濟南東客站、港溝站、章丘南站、雪野站、萊蕪北站、鋼城東站共6個站點。
建成後,從濟南東站到鋼城站隻需22.5分鐘。
在今年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裡2022年重點工作中,就包括“建成黃台聯絡線、濟萊高鐵”。
據相關媒體的報道,濟萊高鐵将極大縮短濟南市章丘區、萊蕪區、鋼城區市民到達市區的時間,提高出行效率。
不難看出,這條高鐵建成通車後,将有力推動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山東全省高鐵網絡,對加快打造山東省“2小時交通圈”,促進區域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就有分析指出,長期以來,受經濟要素牽引,濟南東向發展的動力比較強勁,“南向”的輻射帶動作用不足,尤其是與魯南經濟圈的連接并不是很緊密。
而按照規劃,濟萊高鐵将在臨沂與魯南高鐵對接,借助京滬高鐵與棗莊的滕州連接,這無疑有利于提升省會經濟圈與魯南經濟圈的交通和經濟聯系。
不僅如此,濟萊高鐵的開通還将對濟南構建“米”字形高鐵網絡,更全面融入全國交通大動脈,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互聯互通,為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做大做強省會城市
“強省會”戰略是近幾年來人們高度關注的熱門話題。
山東也不例外,在今年年初印發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提高濟南首位度,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
近年來,圍繞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山東也在不斷提升省會經濟圈的凝聚力。
2020年,為了加強省會經濟圈内各城市之間的合作、打破内部壁壘,山東省專門出台促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7市一體化發展正式提上了日程。
濟南作為“省會經濟圈”的龍頭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沿黃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資源輻射帶動能力強。
此前,有媒體根據咨詢平台的大數據對國内高鐵直達城市數量進行了排名,濟南排在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在“強省會”戰略的實施下,濟南的經濟實力增長也較為明顯。
2020年,濟南GDP為10140.91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去年,濟南經濟總量更進一步,同比增長7.2%,達到了1.14萬億元。
“十四五”期間,濟南也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标,“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主要經濟指标增速領跑全省,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實現位次前移,省會城市首位度明顯提升,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成為黃河流域核心增長極。”
值得關注的是,在“強省會”戰略下,濟南還有着更高的目标,即争創國家中心城市。
在山東省“十四五”規劃中,“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被着重提及。
為了實現這一目标,在産業發展上,濟南也把工業強市作為自身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
2020年濟南提出“工業強市”戰略,此後,濟南的工業經濟實現了“三年一大步”的曆史性趕超,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收首次突破8000億元大關,實現營業收入8335.8億元,同比增長10%。
然而,也應該看到,濟南争創國家中心城市,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強對山東的輻射帶動作用,特别是帶動山東中西部發展。
濟南都市圈未來可期
有學者認為,都市圈和城市群将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連續批複了長株潭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加上此前批複的南京、福州和成都都市圈,截至目前已經有5個國家級都市圈獲批。
在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二章第六條提到的重點任務就是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進機制。
山東也在積極培育濟南都市圈,2020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除了提出要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外,也明确提出要培育發展濟南都市圈。
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張學政就向大會提交“關于支持建設濟南都市圈和黃河下遊濟鄭雙城經濟圈的建議”。
張學政認為,山東省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亟須區域戰略支撐區域協調發展。對标成渝雙城經濟圈,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重點支持濟南都市圈和鄭州都市圈全面對接、協同發展,打造黃河下遊濟鄭雙城經濟圈,對全面融入黃河國家戰略、引領帶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正如媒體此前所說,在新的區域競争格局下,提升濟南都市圈的能級和輻射力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其實,早在2007年,《濟南都市圈規劃》就對外發布了,其核心内容是,發揮濟南對周邊市乃至沿黃和中原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一個以濟南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原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等6個城市在内的“1 6”都市圈。
2020年6月,山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構建“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格局,省會經濟圈也被重新注入活力與内涵。文件中提出促進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7市一體化發展。
這也意味着,此前以濟南為核心,連同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構成的“1 6”省會經濟圈也因此有所調整,東營首次“入圈”。
然而,從“城市”到“都市圈”,并非将各種數據相加這麼簡單。形成城市間緊密的聯系,除了需要交通上的有力支撐外,經濟體量也至關重要。
經濟體量上,如果從最新省會經濟圈規劃的7座城市來看,2021年GDP共為3.1萬億元,約占山東省經濟總量的37.4%。
常住人口方面,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這7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共為3706.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10152.7萬人)的36.5%。
可見,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這7座城市在山東經濟版圖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極”。
在全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三大國家戰略交彙疊加,強省會加持下,濟南都市圈藍圖的實現或将不遠。
新京智庫研究員 查志遠
編輯 李潇潇
實習生 金思含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