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4:02:33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1

天子十二冕旒冠

有着詩佛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為了描述大明宮早朝時的巍峨森嚴場景而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這樣寫道:"九天阊阖(即天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有記載,"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隻有帝王可以戴冕。"冕的上方有一塊長方形的闆子,名叫延,在延的前後兩沿會挂一串串的圓玉,即旒。

詩中所寫的為文武百官齊拜皇帝的情形,"冕旒"即為皇帝的指代意象。自古都是"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但為什麼偏偏是"十二",而不是作為古代至陽的"九"呢?

由三出發,表示統領百官的數字十二

1."天道莫不成于三"——三之數确定百官之量

《白虎通義》有記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師。"所以說天下所有的道全部都合數字"三"而成。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2

《白虎通義》

因此,一個皇帝需要設置三公來輔佐,一公需要設置三卿輔佐,一卿設三大夫輔佐,一大夫設三元士輔佐,總共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個元士,合一百二十個官職,正好對應十二地支。而旒冕設置十二,即表示這一百二十名官員盡歸天子所統治。是天子受百官尊崇統領天下,權力至高無上,地位尊貴至極的意思。

古代以天為尊,因此稱帝王為天子,以示尊崇。而在古人的觀察中,天象正好與數字"十二"十分相和

2.和天象而成的數字十二

《周禮·春官》有記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以會天位。""馮",乘也,登高的意思,"相",視也,看的意思,馮相氏是周時掌天文的官名,主要通過登高觀察天象演變從而推算曆法。"歲"指的是為了紀年而虛構的大歲星(即現在的木星,實際運轉一周為11.86年。古人觀察木星運轉時,因為覺得它運轉的方向和由東向西劃分十二辰的方向相反,不方便觀看,就虛拟了一個和木星運轉方向相反的大歲星。),十二年繞天轉一周。

"月"指的是朔望月,也就是月球繞地球十二周的時間,"辰"即北鬥七星勺柄所指的方位。這段話的意思即為馮相氏負責觀測十二年繞天運轉一周的太歲星,一年發生十二次盈虧變化的月亮,在不同時候指向不同方位的北鬥七星勺柄,通過這些來排列确定年、月、時、節(節氣)等曆法,隻有确定了時間,統治者才能更加方便準确的管理國家,頒布政令。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3

《周禮》

這段話表明十二這個數字正是天相官根據觀察天象中周期運轉的天體而得。以天象推演出十二在為了紀年而創立的"十二次"中得到了更加明确具體的體現。《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說道:"(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叫作十二次。"這是古人為了通過太陽位置的變換來得出節氣變換而作,同時也是為了通過太陽周期性變換位置來紀年所作。既然皇帝被稱為天子,那麼将冕旒之數設置為與天道相應和的十二也就不奇怪了。

應和"萬物始施而牙"的十二月,将冕旒冠旈串數定為十二

1.古人據天象之演變而得出的十二月

《禮器》有雲:"天子麻冕(即用麻制成的冠冕,麻象征着女工的開始,麻冕表示不忘本),朱綠藻,垂十有二者,法四時十二月也。"這裡有說到,天子冠冕上垂十二旒是取自四時(即四季)十二個月。

古時候,為了統一時間方便管理,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變化,将晝夜交替的周期定為一"日",将月亮盈虧的變化周期定為一"月",将莊稼熟成的周期來定為一年,一年分為十二月,十二,既是表示一年的結束,同時也表示下一年的開始。《白虎通義》記載:"十二月,萬物始施而牙。"也就是說,在十二月的時候,萬物都開始舒展,生命開始萌芽。天子冕旒之數定為十二,也有表示天子将帶領百姓結束昏暗,走向光明的意思。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4

天子冕旒冠

2.将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月相配的"月建"

"建"即為勺子形狀的北鬥七星的鬥柄頂端指向,一個太陽年内,"建"會依次轉過十二個不同的方位,每個方位對應一個月份。作為指代方向的地支在這個時候就派上了用場,子表示北方,午表示南方,依次類推。因此,十一月又稱為建子月,是北鬥七星的勺柄指向北方的月份的意思,十二月為建醜。"醜",紐也,紐,即繩結。《漢書·律曆志》有記載:"紐牙于醜。"表示說醜月時,陰氣就像可解的繩結一樣即将消散,而陽氣正當萌發,伺機而出。

将帝王的冕旒設為十二,能夠表示作為陽之至的天子能夠驅散一切陰霾,為天下帶來生機。

為何天子的冕旒冠上的旈串數是十二而不是九?

1.十二是周禮創建之初,根據天地變化規律所确定的數字

《周禮·弁師》中有記載:"(王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就"即"旒",這段話說的是天子冕旒冠上的旒都是由五彩絲繩貫穿玉柱所作,每旒都有五彩玉珠十二顆,共十二旒。從這裡能看出,不僅旒數為十二,就連旒上所串玉珠也必須是十二顆。"十二"是古人在最初制定冕旒冠時根據天象變化,日月流轉所作。象征天子孕天氣而生,将帶領人們驅散邪惡,走向光明。同時也暗含祈禱國運旺盛、國道圓融的美好祝願。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5

十二冕旒冠

古代帝王為了更好的控制人心,通常會利用一些已十二經在人們心中形成固有存在的迷信讓人們相信他是天選之子。襲承森嚴的禮法就是讓人們形成固有觀念,相信天子已經承接天運的最好做法。

2.封建統治者為了控制人心,使人們相信自己是天選之子而選擇承襲周禮

天子的冠冕,從用料到各個部件,逐類逐項都有其特定的含義。當看着繼承大統的天子帶着這樣按照上古禮法所嚴格支撐的冠冕一步步走向王座,長期被禮法所熏陶的人們心中自然就會産生一種崇敬之感。古代帝王為了盡可能的規避人們篡權奪位的心思,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國家,特意制定森嚴律法,将人們分為三六九等,為了讓這樣的分類能夠更加直觀的表現出來,在人們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将等級與衣冠挂鈎,不同等級的人穿着不同規格的服飾,佩戴不同類型的頭冠。

天子所帶的頭冠必然是所有頭冠之最,十二之數既合天道圓滿,同時也象征四時月份之最,朝夕時辰之最,寓意天子地位至高無上,群臣百姓莫不頂禮膜拜,決不可生出叛逆之心,作出忤逆之舉。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6

天子十二冕旒冠

3.與象征萌發的十二相對比,象征終結的九。

雖然"九"在古代是至陽之數,但古代也講究物極必反,"九"作為至陽之數,再往下走,就有衰變的可能。《白虎通義》中有記載:"九月謂之無射,何?射者,終也。言萬物随陽而終,當複随陰而起,無有終已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九月象征着萬事萬物随着陽氣終結而終結,接着在随着陰氣生而複起,如此循環往複,沒有盡頭。

"九"作為至陽之數,同時也代表了終結,而帝王最忌諱的就是終結,因此,"九"必然不能作為帝王冠冕上的旒數。對比起"九"來說,根據天象變化,應和天道演變的"十二"顯然更加适合。"十二"是根據天體周期運轉所得,是一個變換的數字,有天選之子,天佑國道的象征意味,不僅沒有"九"盛極必敗的缺點,同時還具備讓人們相信帝王是天道庇佑之子的含義,無論是從古代以天為尊的思想上看,還是從封建統治者讓人們對自己的至高地位産生臣服心理來看,"十二"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孔子規定天下儒生學易經(承周禮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陽)7

天子冕旒冠

總結

天子所戴的冕旒冠上,懸挂十二旒而不是九旒的原因在于,比起象征即将走向衰敗的陽之至"九"來說,襲承自《周禮》,應和天象無窮變幻的"十二"具備更加吉祥、積極的意義。

在封建迷信的古代,"天"作為人們日夜觀看卻又永遠無法觸及的存在,是人們心中最向往、崇敬的地方。因此,在制定帝王冕旒冠的旒數時,選取了和天象變化最為應和的"十二"作為旒數。

在這之後,天子佩戴十二旒冕旒冠已經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為了利用這種印象在人們心中确立自己的統治者地位,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加強這種等級印象,後來的統治者自然會選擇繼續佩戴《周禮》中記載的十二旒冕旒冠。《周禮》中有記載:天子戴十二旒,諸侯戴九旒,在這種規定這下,後來即使有想要改變冕旒數量的統治者,隻可能選擇比十二多的數字,斷不可能選擇象征諸侯的"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