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領取《北京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講解、講義及奧數競賽真題》
世界三大數學猜想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1) 費馬猜想的證明于1994年由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完成,遂稱費馬大定理;
(2) 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決,最好的成果(陳氏定理)乃于1966年由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取得。這三個問題的共同點就是題面簡單易懂,内涵深邃無比,影響了一代代的數學家;
(3) 四色猜想的證明于1976年由美國數學家阿佩爾與哈肯借助計算機完成,遂稱四色定理。
難易指數:★★★★★
适宜對象:數學興趣班
本期編号:D00091
世界三大數學猜想
當整數n > 2時,關于x、y、z的不定方程 x^n y^n = z^n 無正整數解。或者是當∀b>2時,n-1∑aⁿi無正整數解。
懷爾斯和費馬大定理
這個定理,本來又稱費馬最後的定理,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費馬提出,而當時人們稱之為“定理”,并不是真的相信費馬已經證明了它。
雖然費馬宣稱他已找到一個絕妙證明,德國佛爾夫斯克宣布以10萬馬克作為獎金獎給在他逝世後一百年内,第一個證明該定理的人,吸引了不少人嘗試并遞交他們的“證明”。在一戰之後,馬克大幅貶值,該定理的魅力也大大地下降。
但經過三個半世紀的努力,這個世紀數論難題才由普林斯頓大學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和他的學生理查·泰勒于1994年成功證明。證明利用了很多新的數學,包括代數幾何中的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以及伽羅華理論和Hecke代數等,令人懷疑費馬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确證明。
而安德魯·懷爾斯由于成功證明此定理,獲得了1998年的菲爾茲獎特别獎以及2005年度邵逸夫獎的數學獎。
1621年,20歲的費馬在閱讀一套公元三世紀希臘著名數學家丢番圖的《算術》拉丁文譯本時,曾在第11卷第8命題旁關于不定方程x2 y2=z2的全部正整數解這一頁上寫了一段話,概括起來說就是:“形如xn yn=zn的方程,當n>2時不可能有整數解。關于此,我确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 ,可惜這裡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
畢竟費馬沒有寫下證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對數學貢獻良多,由此激發了許多數學家對這一猜想的興趣。數學家們的有關工作豐富了數論的内容,推動了數論的發展。
對很多不同的n,費馬定理早被證明了。但誰也沒有得到普遍的證明方法,三百年多年來,無數學者為了證明這個猜想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既不能證明又不能否定它。
1、猜想
史上和質數有關的數學猜想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任何不小于3的奇數,都可以是三個質數之和(如:7=2 2 3,當時1仍屬于質數)。
同年,6月30日,歐拉在回信中提出了另一個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偶數,都可以是兩個質數之和(如:4=2 2。當時1仍屬于質數)。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顯然,前者是後者的推論。因此,隻需證明後者就能證明前者。所以稱前者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被證明),後者為強哥德巴赫猜想。
由于1已經不歸為質數,所以這兩個猜想分别變為任何不小于7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任何不小于4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
猜想手稿
2、簡述
歐拉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這兩個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歐拉當時還無法給出證明。由于歐拉是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對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數學界。
從那以後,許多數學家都躍躍欲試,甚至一生都緻力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紀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也沒有任何進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有的數學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我們從6=3 3、8=3 5、10=5 5、……、100=3 97=11 89=17 83、……這些具體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
有人甚至逐一驗證了3300萬以内的所有偶數,竟然沒有一個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
20世紀,随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家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對于更大的數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數是無限的,誰知道會不會在某一個足夠大的偶數上,突然出現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們逐步改變了探究問題的方式。
1900年,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為23個數學難題之一。此後,20世紀的數學家們在世界範圍内“聯手”進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壘,終于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希爾伯特23問,解決其中任何一個,你就是名副其實的數學家
3、證明進程
20世紀的數學家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篩法、圓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數學方法。解決這個猜想的思路,就像“縮小包圍圈”一樣,逐步逼近最後的結果。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證明了定理“9 9”,由此劃定了進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圍圈”。這個“9 9”是怎麼回事呢?所謂“9 9”,翻譯成數學語言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其它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每個數,都是9個奇質數之積。” 從這個“9 9”開始,全世界的數學家集中力量“縮小包圍圈”,當然最後的目标就是“1 1”了。
1924年,德國數學家雷德馬赫證明了定理“7 7”。很快,“6 6”、“5 5”、“4 4”和“3 3”逐一被攻陷。1957年,中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 3”。1962年,中國數學家潘承洞證明了“1 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證明了“1 4”。1965年,蘇聯數學家證明了“1 3”。
1966年,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攻克了“1 2”,也就是:“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之和,而這兩個數中的一個就是奇質數,另一個則是兩個奇質數的積。”這個定理被世界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由于陳景潤的貢獻,人類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果“1 1”僅有一步之遙了。但為了實現這最後的一步,也許還要曆經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有許多數學家認為,要想證明“1 1”,必須通過創造新的數學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四色猜想
如果兩個區域隻相遇于一點或有限多點,就不叫相鄰的。因為用相同的顔色給它們着色不會引起混淆。四色猜想的提出來自英國。
1852年,畢業于倫敦大學的弗南西斯·格思裡來到一家科研單位搞地圖着色工作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看來,每幅地圖都可以用四種顔色着色,使得有共同邊界的國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顔色。”
這個現象能不能從數學上加以嚴格證明呢?他和在大學讀書的弟弟格裡斯決心試一試。兄弟二人為證明這一問題而使用的稿紙已經堆了一大疊,可是研究工作沒有進展。
更多北京奧數的資料
點擊:了解更多 領取《北京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講解、講義及奧數競賽真題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