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1:28:15

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

《文物》 1978年04期 大同市博物館

閻德源墓位于大同城西約一公裡(圖一)。1973年10月,我館配合基本建設工程進行了發掘。這是我市巳發現的金代墓中出土器物比較豐富的一座,為我們研究金代經濟及文化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1

該墓為仿木構建築的磚砌單室墓,方向南偏西三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二)。墓道全長4.80、寬1.28米,有台階直至甬道。甬道長1.32、寬0.87、高1.32米,兩壁用條磚錯縫平砌。甬道與墓室相接的地方用三層單面溝紋青磚立砌封堵,外面又堵了一塊長1.41、寬0.89,厚9厘米的大青石闆。墓室平面呈方形,南北長3.12、東西寬3.11.高3.28米。墓頂為四角攢尖的圓錐形,中心嵌入一件素面大銅鏡(圖一七),并在鏡的周圍繪制蓮花紋圖案(圖一六)。墓室四壁用長30.5、寬15.5,厚5厘米的單面溝紋青磚錯縫平砌,并用白灰勾縫,再在磚壁上抹一層很薄的白灰。墓室後部砌長方形平面棺床,長3.11、寬1.23、高0.25米。棺床及墓底均用條磚平鋪。墓壁的磚刻鬥桃均系單抄四鋪作:普柏方下無柱,上置樵鬥,中間施泥道桃一道,上邊托柱頭方,第一跳出華棋,上置交互鬥承托令桃,泥道棋兩端托散鬥與令棋相交,用批竹式耍頭,其上用齊心鬥,再上承托撩檐方(圖一四、一五)。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2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3

在墓室後部磚砌的棺床上,東西橫放棺椁,外椁長2.32、中寬0.83、前高0.88米,椁闆厚5厘米;内棺長2.01,寬0.69、前高0.59米,棺闆厚4厘米。棺内有男性老年屍骨一具,頭西腳東,仰面直肢;束發,頭枕漢白玉石枕;面覆羅紗一塊,見方37.5厘米,上面畫有道符,身穿黃羅交領寬袖大道袍,外包鶴擊,腰系絲帶,裡面穿着絲織棉、夾、單衣十餘件,腳穿布襪和絲繡鳳紋雲頭海桃口鞋。屍體上蓋棉被,下置棉褥,褥下鋪涼席,涼席下有镂空木架一件。頭部北側放一件漆制圓套盒,南側有一件漆盂,中部有漆方盒(内裝印章五方),足部南側有竹節拐杖殘段。,另外在棺椁東頭空隙間放了幾本書,巳朽成粉末。

墓内出土遺物比較豐富,共計九十餘件。棺床南側東西并列三張木供桌,桌上放了小件随葬品多種。随葬品以木制明器為主,其他有漆器、瓷器、骨器、陶器、銅器、石雕器物、印章以及絲織品等。

木器二十件。放在中間大供桌上,計有影屏、巾架、榻、茶幾、盆架、桌椅等,都是明器小家具。其中巾架、盆座、蠟台、影屏與以往大同元代馮道真墓所出同類型木器類似;①桌椅與大同元代王青墓所出的陶桌、陶椅類似,②木茶幾、木榻在我市則是首次發現,特别是木榻制作較為别緻,工藝水平較高。在墓室東、西兩壁下部各放置一件木制大屏風,糟朽殘破嚴重(圖一二)。現将這批木制器具簡介如下:

供桌一件。放在三張供桌中間,榆木質,高72、桌面長79.5,寬53厘米。由下流圓腿、圓襯檔、桌面三部分組成。桌面由四框及中心闆組成。下部前後兩面飾圓頭花牙子。桌上放置各種小件木制明器(圖版壹:2)。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4

長供桌二件。榆木質,高47.5、桌面長85.5、寬53厘米。由腿、襯檔、桌面三部分組成。東側的供桌腐朽嚴重,桌上放的生活用具,由于供桌朽壞巳散落在地。

屏風二件。墓室東、西兩壁各放一件,楊木質,通高1.16,全長2.32米,底座高38.7、寬38.3厘米。由雲頭底座、長方大框、方格架三部分組成,方格架即屏心,系用立檔十四根、橫檔四根組成(圖一二)。方格架上裱糊绫,然後書寫作畫,現僅存殘碎片。大同地區的遼、金、元墓一般均有壁畫,而此墓以屏風畫代替壁畫,尚是首次見到。

影屏一件。杏木質,由雲頭底座及屏身兩部分組成。通高28.8、屏身長25.7,寬19厘米。正面為大理石畫屏,巳破碎(圖版壹:6)。

巾架一件。杏木質,由十字底座、立杆、橫杆三部分組成。通高18.8、橫杆長15.2厘米。橫杆兩端制成雲頭狀。

茶幾一件。杏木質,由下流腿、襯檔、幾面三部分組成。幾面見方7.5、通高15.7厘米(圖版壹:4)。

盆座二件。杏木質,六稜形,上口橢圓狀,由羅漢腿、下襯、圍闆、座圈四部分組成。通高13.8厘米。圍闆與羅漢腿中間用雲紋花牙裝飾。羅漢腿與座圈相連接,座圈直徑12.8厘米,座圈下部有六塊“十”字镂空花紋圖案的圍闆。羅漢腿的中部由十字襯檔支撐(圖一八)。

木榻一件。杏木質,長40.4、寬25.5、高20厘米。形如木床,由秋葉腿、榻闆、榻柱、圍闆四部分組成,造型美觀,結構精緻(圖版壹:5)。

椅一件。杏木質,高20.5厘米。形如太師椅,由腿、椅面、靠背、扶手四部分組成。椅子腿上細下粗,椅背橫木比較長。椅面見方10.5厘米,扶手長17.4厘米。椅面下部四周均飾有圓頭花牙子(圖版壹:1)

木地桌一件。杏木質,高12.3厘米。由圓腿、圓襯、桌面三部分組成。桌面下前、後兩面飾有花牙子。桌面長16.3、寬9.2厘米(圖二O)。

炕桌二件。杏木質,高7.5、桌面長18.5、寬11.5厘米。由腿、襯檔、桌面三部分組成。桌面下部前後兩面飾有圓頭花牙子,桌腿上細下粗。桌面厚重,桌上放置木蠟台(圖版壹:3)。

蠟台一對。楊木質,由底座、蠟籤、蠟盤、蠟座四部分蛆成。殘高14、蠟盤徑7、底座徑7.5厘米。一件保存較好,另一件殘破嚴重。

方炕桌一件。由圓腿、圓襯檔、桌面三部分組成。高8.8、桌面見方10.5厘米。桌面較厚重,腿粗有側角。桌上放置木瓶,瓶巳殘毀(圖一九)。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5

郡架一件。杏木質,由雲頭座、立杆、架面三部分組成。高5.2、架面長11.8、寬1.6厘米(圖二一)。

帽架一件。放在棺床南側西邊供桌上,架上有一件絨道冠,冠巳朽壞。木架楊木質,由四角雲頭十字架和拱形十字竹架兩部分組成。高14、見方34厘米(圖三)。

漆器十四件。一部分放在棺内,另一部分放在棺床南側靠東邊的供桌上。後因供桌朽壞,器物散落在附近,計有大漆碗五件,小漆碗二件,漆碟二件,帶蓋圓漆盒二件。

漆盂一件。竹胎,先抹灰膩,再塗黑漆,形如痰盂。高6.7厘米,上口盤狀,徑14.9厘米。中有唾口,口徑6.1厘米,有圓蓋(圖二六)。

漆套盒一件。竹胎,先抹灰膩,再塗黑漆,圓形,連蓋共四節。通髙11.8,口徑8.1厘米(圖二七)。

漆方盒一件。用綢包裹,素面,帶蓋,平底,内裝五方牛角印章,高9.5、見方9厘米(圖四)。

大漆碗五件。竹胎,作法與漆盂相同。敞口、深腹、小底、圈足,口沿鑲銀邊。高5.3、口徑17.5、底徑6.6厘米(圖二二、二三)。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6

小漆碗二件。一件較完整,另一件殘破嚴重。高3.5、口徑11.8厘米。

漆碟二件。圓形、敞口、平底。一件較完整,另一件殘破嚴重。高2.1、口徑13.3、底徑10.6厘米(圖二五)。

圓漆盒二件。竹胎,作法與漆盂相同。敞口、深腹、平底、圓形,帶蓋,口沿鑲銀邊。一件較完整。高6、口徑11.7厘米(圖二四)。牛角印章五方。

篆刻“德源”印一方。印面見方3、厚1.7厘米。印把呈長方形,高1.6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圖九)。

篆刻“龍山道人”印一方。印面見方3.4、厚1.8厘米。印把呈拱形,高1.6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圖七)。

篆刻“玉虛丈室老師”印一方。印面長4、寬3.3、厚2厘米。印把呈拱形,高1.7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圖

篆刻“天長方丈老人”印一方。印面長4、寬3.3、厚2厘米。印把呈拱形,高2厘米,印把上端刻記号(圖五)。

篆刻“青霞子記"印一方。印面見方3.5、厚1.9厘米。印把呈長方形,高1.5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圖八)。

瓷器十六件。

豆青暗紋長頸瓷瓶二件。卷口、長頸、鼓腹、平底、圈足。胎質砂白堅硬,淺豆青色釉。通高17、口徑4.7、底徑5厘米。其中一件釉剝落嚴重(圖三五)。

白瓷大碗一件。胎質砂白堅硬,制作較粗糙,敞口、深腹、圈足。高7.3、口徑20.7、底徑7厘米。這件大瓷碗放在墓室兩側南壁下。碗内的香油已凝固變成黑色,可能是作為長明燈的(圖二八)。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7

白釉瓷罐五件。圓口、鼓腹、平底、圈足,造型優美。四件完整,一件殘破。胎

質砂白堅硬,釉均勻細膩,色澤光亮。帶蓋通高14.5、口徑8.8、底徑5.8厘米。罐内盛五谷雜糧(圖三三)。

鈞瓷小香爐一件。敞口、短頸、鼓腹、三蹄足,高7.3、口徑7.6厘米。淺豆青色釉,釉面有細碎冰裂紋(圖三二)。

白瓷小碗一件。胎質砂白堅硬.釉均勻細膩,色澤光亮。敞口、深腹、小底、圈足,高5.2、口徑12.4、底徑3.6厘米(圖三〇)。

白釉刻花小筆洗一件。胎質砂白堅硬,乳白色釉,細膩。洗内底刻花,透明度較強。敞口、平底、淺碟形,高2、口徑10.4、底徑8.1厘米(圖二九)。

黑釉油點小碗二件。敞口、深腹、小底、圈足,胎質細膩。碗内黑釉油點甚為美麗。高4.3、口徑9、辰徑3.1厘米。均殘破。

小瓷碗一件。萩口、深腹、小底,高3.7、口徑8.4厘米,外塗白釉,内施黑釉(圖三一)

醬釉雞腿壇二件。小口、短頸、鼓腹、平底。腹部飾旋紋。高35、口徑5、底徑9厘米(圖三四)。

絲織品二十四件。現擇要介紹于後:

合領直襟寬袖大道袍一件。單袍,羅地土黃色,寬袖、細腰、下敞,袖寬95厘米,袖子下垂呈弧狀,與福州市北郊南宋黃昇墓出土的黃色緒紗彩繪花邊袍相似,③袖通長2.40、身長1.48、腰寬0.80米(圖版貳:2)。在領子、袖口、對襟、下敞邊緣,均鑲有黑邊,鑲邊寬11厘米,上有絲繡卷雲紋圖案及仙鶴九十隻,姿态生動(圖版貳:1)。兩條衣帶也繡雲鶴(圖版貳:4)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8

鶴整一件。羅地黃褐色,長2.34、寬1.35米,幅中絲繡四方連續的仙鶴及雲紋圖案,成組範圍較大。鶴高14、展翅寬13.8厘米,共有七十二隻鶴,它們各以不同姿态翺翔于雲紋中。鶴擊四周鑲黑邊,邊寬11.3厘米,繡了三十四隻鶴。這件鶴擊共繡鶴一百另六隻(圖版貳:3)。

織錦羅交領單道袍一件。羅地土黃色,袖通長2.24、身長1.28、腰寬0.73、袖寬27米。袖口和袍邊都鑲邊,上有繡制仙鶴及雲紋圖案。衣領部分腐朽嚴重。

福祿夾襯墊一件。羅地土黃色,長方形,長1.25、寬0.98米。墊面和四邊都繡有二方連續、左右對稱的福祿紋組成的圖案。每組圖案以盤繞的忍冬紋作花邊,中間以鹿紋為主,鹿高4.1、身長2.3厘米,鹿的四角飾蝙蝠,鹿的右上方飾有“福”字及牡丹紋。

圍裙殘邊一件。殘長115、寬10.2厘米,用印染的方法,印成黑、赭、金三色的仙鶴及卷雲紋圖案,鶴以不同姿态翺翔于雲紋中。

長條羅紗一件。長1.48,寬0.49米。上織菱形花紋圖案,甚為輕薄。

絲織腰帶三件。可分圓、扁兩種。圓形腰帶一件,紫色,帶穗,長3.20米。扁形腰帶二件,黃色,帶穗,一件長3.20米,另一件長2.28米(圖四一、四二)。

雲頭海桃口鞋二雙。I式長26、寬7.5、高8厘米。在鼻梁兩側絲繡鳳紋圖案,鞋頭綴有七顆料珠、鞋底腐朽嚴重。I式長26、寬7.5、高8厘米。鞋頭和鞋幫絲繡雲紋圖案,鞋底巳腐朽。

尖頭棉鞋一雙。圓口高腰鞋,長28、寬8、高13.8厘米,鞋幫上部置有束帶,可以松緊,鞋幫紫色,口黃色,鞋底巳腐朽(圖四五)。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9

石刻器物五件。

香爐一件。敞口、短頸、鼓腹(内盛香灰),龍頭雙耳,三蹄足,腹部中間雕有幾何紋,上、下為獸面紋及雲紋。造型美觀,刻工精緻(圖三八)。

石獅二件。通高15.3厘米。下置橢圓形座。頭部披毛,頸系鈴。一件張口伸舌,腳踩圓球;另一件閉口露牙,似腳踏小動物。全身塗白粉,間施紅、綠、藍三色,但顔色大部脫落(圖三六)。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畫墓(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10

石枕一件。質地漢白玉,枕面腐蝕嚴重。長24、寬17、高16.3厘米(圖三九)。

墓志一件。立于墓室南壁、墓室口西側(圖一三)。長67、寬49、厚16.5厘米。文共三百零一個字,錄文如下(圖——)

西京玉虛觀宗主大師閻公墓志

先生法諱德源字之曰深甫鄉居汴梁也少而寤道頓舍塵緣師事宣和侍晨張公為職鐐道士命授金壇郎迨乎上天革命稽首向風攜塵而來寓迹此地既而蔔築于京西興創土木度集徒衆琳宮壯麗計日而成清高之行喧傳宇内由是貴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賜師号為羽流之宗嗚呼使太上之教丕闡于朔方者先生之力也享壽九十有六臨終其數書頌而辭世有遺蒿之存焉特謂門弟子曰雲中故俗人亡則聚薪而焚之吾所弗欲也當以遺骸瘗之于丈室之後無擾鄉人衆垂涕而應之曰敢不奉教遂達然而逝是日大定己酉十二月中旬也于是召日者蔔其吉辰謹依遺命安葬禮畢銘之于石以紀歲月先生功行具載亭碑大定三十年正月十八日門弟子韓去戀等謹志進士祝庭用撰小師孔道辯泣血書丹

其它生活用具,包括銅器、骨器、陶器等共二十件。放在棺内的有牙簪、小木梳、銅花片、小銅鏡、象牙戒闆、骨刷、念珠、料環等.放在棺床南側下的有錫瓶、陶方鬥、銀鑲筷子、銀鑲小勺等。

小銅鏡一件。形體小而厚重,銅質較好,圓形,徑10.7、厚0.7、背面邊寬0.9厘米。半圓鈕,鏡心為海獸葡萄圖案(圖四四)。

大銅鏡一件。形體厚重,銅質較好,圓形,徑32.1、厚0.7、背

面邊寬1.6厘米。邊上刻六字(圖一O),半圓鈕,上有銅環,原嵌在墓頂中心。

銅帶鈎一件。系于死者腰部,由銅鈎、銅環二部分組成,銅鈎長11.2厘米。銅環由兩個半圈組成,徑5.4厘米(圖四0:右)。

銅花片三件。系腰帶裝飾品。方形獸面紋花片一件,見方4.6EX卷雲紋花片二件(圖四0,左)。

殘錫瓶一件。鳳頭,小口,長頸,圓腹,殘高21.8、腹徑9.7、口徑1厘米,腹部腐朽殘破嚴重。

陶方鬥一件。灰色,陶質堅硬,形如方鬥,口見方13.5、通高10.7厘米。敞口,

深腹,平底,座飾卷雲紋腿(圖三七)。

牙簪二件。立簪長16厘米,扁簪長15.8厘米(圖四六:中、下)。

骨制長把刷一件。長22.8厘米,刷頭寬0.7厘米,刷頭鬃毛巳脫落(圖四六:上)。

象牙戒闆一件。長條形,上抹楞,下齊頭。長47.5,寬7.2、厚1.4厘米,出土時裝在綢制袋内,腐朽嚴重。

木梳一件。梳齒細密,殘長9.3、寬3.3厘米,殘破。

藤拐杖一件。殘缺,僅存尾端。

絨道冠一件。放在棺床南側西邊供桌上,系作道場時用。腐朽殘破嚴重。道冠東、西兩側各有一本書,巳腐朽成粉末。

念珠二串。質為燒料,圓形,呈淺藍色,有光亮(圖四三)。

小料環一件。圓形,徑1.9厘米,殘二節。

木筷一雙。殘長28厘米,外包銀片。

木勺一件。殘長20厘米,外包銀片。

大同城西北二公裡的宋莊附近,曾發掘過元代道士馮道真墓、元代女道士李妙宜基,1973年10月又發掘了金代道士閻德源基。根據墓志記述,金時西京建有玉虛觀。可知這一帶在遼、金、元時期有不少的道教觀宮,當時道教在這一帶影響很大。

據墓志:“西京玉虛觀宗主大師閻公,宣和侍晨張公為職鐐道士命授金壇郎,……貴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賜師号,為羽流之宗……。”說明死者生前受到了西京權貴們的賞識,政權和宗教相互利用。這對研究我國宗教史,特别是道教在北方的傳播,是一份有用的實物資料。

墓中出土了一批絲織品,在我市尚屬首次。從這批用絲織品制成的袍、衣、坎肩、褲、裙帶等形式上,可以了解金代道教道士服式。鶴筆,具有道教的特點。在衣袍上綴飾的花邊上,繡制仙鶴雲紋圖案,設計素雅,繡工精細,技法純熟,反映了金代在刺繡工藝方面的高度成就。

此墓出土的金代木制小家具,小巧玲珑,造型優美。這些桌、椅、幾、床,雖是明器,但也是日常用具的仿造。如當時的木制家具還有側角,明器中小木桌的腳也還有側角。椅子腿上細下粗,後面橫木比較長,與河北鉅鹿所出北末桌椅相似,④又見《白沙宋墓》一号墓壁面所砌桌椅下部用圓腳,腳上接桌、椅面處設小楮頭,皆五代以來的舊制⑤。傳世五代、宋、金繪畫,如傳顧閔中《韓熙載夜宴圖》⑥、宋人《消夏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⑦、劉元《司馬桓夢蘇小圖》⑧等,其中所繪桌椅,宋婦人斫餘畫磚中雕出的木桌⑨都是如此。此墓出土的木盆座與白沙一号宋墓後室西南壁壁畫中的曲足盆架相似。⑩過去對于我國古代木制家具的研究,主要依據寺廟的壁畫、古畫、古墓壁畫及磚雕材料。這次出土的一批木制小家具,為研究我國家具發展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執筆者:解廷琦 攝影者:趙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