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
在古代中國,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有證據表明,至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識與行為。當時的閹割術可能是将陰莖與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漢時期的閹割技術已較為完備,并已經注意到閹割手術後的防風、保暖、靜養等護理措施。當時施行閹割的場所稱為“蠶室”,《漢書·張安世傳》顔師古注曰:“凡養蠶者,欲其溫而早成,故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大緻相同的解釋見于《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所謂“宮刑者畏風,須暖,作窨室蓄火如蠶室,因以名焉。 古代的閹割方式大緻有兩種“盡去其勢”,即用金屬利刃之類的器具将男性生殖器完全割除。《舊唐書·安祿山傳》中曾記載一則閹割實例: 豬兒出契丹部落,十數歲事(安)祿山,甚黠慧。祿山持刃盡去其勢,血流數升,欲死。祿山以灰火傅之,盡日而蘇。 由此可以看出,閹割過程是相當殘酷的,被閹割者會因失血過多或過于痛疼而長時間昏迷,止血消炎的措施也非常簡單,隻是“以灰火傅之”。 二是用利刃割開陰囊,剝出睾丸。用這一方法進行閹割顯然并不需要完全割除生殖器官,但同樣可以達到目的。洪邁所著《夷堅志》卷八對這一方法有所記載。另據記載,古代還有所謂的“繩系法”與“揉捏法”。前者是在男童幼小時,用一根麻繩從生殖器的“睾丸”根部系死,既不影響溺尿,卻阻礙了生殖器的正常發育。久而久之,男童的生殖器便會失去功能。後者是在男童幼小時,由深谙此道之人每天輕輕揉捏其睾丸,漸漸适應後,再加大手勁,直至将睾丸捏碎。然而,專将睾丸割去或捏碎,如果是業已發育之人,盡管能夠完全避免授精,但其性欲及淫亂宮廷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内會依然存在,甚至有的人反會因此而更加強勁耐久。所以,古代的宦官都是采用“盡去其勢”之法,将生殖器全部割除。 在古代相對落後的醫療技術條件下,閹割手術的死亡率是相當高的。明代天順年間,鎮守湖廣貴州的太監阮讓,一次精選了虜獲的苗族幼童1565人,将他們統統閹割,準備悉數送呈朝廷。但由于手術太殘酷及醫療技術條件太差,在阮讓自閹割幼童到奏聞朝廷這短短的時間内,幼童疼死、病死者竟達329人。後來,阮讓又重新買了一批幼童加以閹割,以補上死亡之數,送呈朝廷。阮讓前後共計閹割幼童1894人,死亡率接近20%。如此集中而大量的死亡,顯然同閹割手術失敗或手術後的并發症有關。 曆代古籍對閹割手術的具體情形大緻上都記載得很是簡略。清朝末年,一些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對迥異于西方的中國宮廷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較為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閹割手術情形。但這些描述多為道聽途說,遠不及清末宮廷宦官以切身經曆為基礎的回憶詳細,其可*性也值得懷疑。據清末宦官回憶,北京城有兩個赫赫有名的閹割世家,号稱“廠子”;另一是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劉”。主持其事者都是得到朝廷認可的家族世傳,六品頂戴,稱“刀子匠”。兩家據說各有絕招,但技藝絕不外露,隻是父子相傳。 手術過程中,除了主刀者外,一般還需三四名助手。被閹割者都需采用半卧姿勢仰倒在床位上,幾位助手将他的下腹及雙股上部用白布紮緊、固定,然後有人負責按住其腰腹部,另外的人則用“熱胡椒湯”清洗閹割部位,加以消毒。用于閹割的手術刀是一種呈鐮狀彎曲的利刃,據說是用金與銅的合金制成,可防止手術後感染,但使用時通常并沒有特别的消毒措施,在火上烤一下,便算是消毒了。這一切完成後,主刀者即用鐮狀彎曲的利刃,對被閹割者的陰莖連同陰囊進行切除,通常分兩步。在球囊左右各橫割開一個深口子,把筋絡割斷以便把睾丸擠出來。這需要閹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勁往外鼓。待用全身的力氣把睾丸擠出來,刀子匠會把片好的豬苦膽貼到球囊左右兩邊。 第二步是割陰莖。這需要相當高的技術,割淺了會留有餘勢,将來裡面的脆骨會往外鼓出,就必須再挨第二刀,即宮裡俗稱的“刷茬”;如果割深了,将來痊愈後會往裡塌陷,形成坑狀,解小便時呈扇面狀,一輩子不方便。宮裡的太監十個有九個都有尿裆的毛病,這就是閹割的後遺症。陰莖割除後,要插上一根大麥稈,然後把另一個豬苦膽劈開,呈蝴蝶狀地敷在創口上。據說也有的是用栓狀白蠟針插入尿道,并用冷水浸濕的紙張,将傷口覆蓋包紮。這大概是淨身場所不同而出現的技術性差異。 被閹割者在手術後必須由人架持攙扶着在室内遛二至三個小時,然後方可橫卧休息。手術之後的三天,是被閹割者最難熬的時光。在這三天裡,他們躺在特制的門闆上,雙手、雙腿都被套鎖牢牢地捆住,根本不能動,目的主要是避免觸摸創口,以免感染。門闆中間還留有帶活闆的小洞口,大小便時用。當時也沒有太好的止痛消炎手段,為了避免傷口感染要嚴禁飲水,可謂是痛苦異常。待三天後白蠟針或麥稈拔除,尿液能夠排出,手術即告成功。然而苦難并沒有過去,最重要的是抻腿,每抻一次都痛得心肝碎裂、渾身發顫,但這對閹割者來說是必須的,否則可能導緻腰佝偻,一生都不能伸直,所以隻能忍受這種劇痛。 此後的調養期仍需百日左右。 每一個被閹割的男人,都毫無例外地經曆過一番慘痛的折磨。這一過程是如此的殘酷,如此的痛苦,以至于那些慘遭閹割者終其一生都對此記憶猶新。清末太監馬德清曾在晚年回憶道: 那年頭,沒有麻藥,沒有什麼注射針、止血藥那一類東西……硬把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按在那兒,把他要命的器官從他身上割下去,那孩子該多麼疼啊!一根根脈通着心,心疼得簡直要從嘴裡跳出來了……手術後,要在尿道上安上一個管子,不然,肉芽長死了,尿就撒不出來啦,還得動第二次手術。我後來聽懂得這個道道的人講,割掉那個玩意兒以後,不能讓傷口很快地結疤……所以要常常換藥。說實在的,哪裡是藥呢,不過是塗着白臘、香油、花椒粉的棉紙兒。每一次換藥,都把人疼得死去活來。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整天躺在土炕上……脊梁骨像斷了一樣,想翻一下身,可是哪敢動一動呢,就是略微欠一下身子,傷口也牽着心疼呢!大、小便就這樣躺着拉、尿。屁股下面墊着灰土,灰土天天換,也是濕漉漉的。 被切下的陽具,稱為“寶”,而在通常情況下刀子匠确實會把這東西像“寶”一樣地藏起來,被淨身者反而無權要回。經過刀子匠的加工之後,“寶”一般會放入“升”中,用大紅布包好,小心地放置在室内高處,稱“高升”,取升至高位之意,借以預祝淨身者将來走紅運,步步高升。等到将來淨身者發迹了,贖回自己的“寶”,刀子匠就可以趁機量财索讨。贖回自己的身上物,閹者稱為“骨肉還家”。這在他們來說,是一生中最大的喜事,儀式非常隆重,就如同迎親一般。也有由淨身者的家人自己保存的情形。過去鄉間貧苦人家,高處莫過于房梁,因而多将之垂吊于梁上,每過一年升高一截,以祝願孩子能夠在宮裡“步步高升”。 保存“寶”的原因大緻有三,以證明閹者身份,即通常所說的“驗寶”;二是将來宦官死後,要将“寶”放進棺木裡一起埋葬,因為宦官們希望自己到另一個世界或轉胎之時能恢複男人的本色;三是中國傳統中有身之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宦官作為刑餘之人已屬不孝,不能傳宗接代更屬不孝之大者,所以将“寶”加以保存,死後随棺而葬,也是一種心理的補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盡管閹割是成為宦官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每一個被閹割的人都能夠順利地進入宮廷的,曆朝都有嚴格的選用制度與程序。不過,無論進入宮廷與否,受閹之人自此就開始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也正因如此,他們普遍認為,人生的一切苦樂都是從受閹之日開始的,而受閹之日就成為其新的誕辰日,日後算命也是依據受閹之日的天幹地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