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漢字已形成文字體系的甲骨文以及周代的銘文、秦漢篆文皆以具象象形著稱,這些文字在某種程度上分不出偏旁,因此很難分出什麼樣的結構類型。
甲骨文
甲骨文12生肖
銘文
篆文
當漢字演變發展成隸書時,其具象式象形也演化為由筆畫組成的偏旁象征性象形,這就意味着古文字的終結。當楷體字出現時,字的偏旁則完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構件,此時人們開始把字進行了各種結構類型的正式劃分。
一、識字結構分類法
在語文識字教學中,通常運用字源字理學知識,按原始因義構形造字時,所形成的偏旁以不同的擺放方位來分析和命名漢字結構類型。
當兩個偏旁按左右或上下位置排列時,便稱其為左右型結構或上下型結構;當三個偏旁按左中右或上中下位置排列時,便稱其為左中右結構或上中下結構。另外還有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由兩個以上的偏旁構件所組成的字,叫做合體字。
而有些字自身隻有一個“偏旁”,則稱其為獨體結構型字,也叫獨體字。
這種從字源字理學角度,按因意構形造字時最原始的偏旁擺放位置來劃分漢字結構類型的方法,叫做識字結構分類法。具體分類示意如下。
如“解”字本意為“判也。從刀判牛角。”現為“剖開、分開”之意,它是會意字,為左右結構型字;“吼”,本意為“厚怒聲。從口後,後亦聲。”現意為“獸大聲地叫,或人憤怒、情緒激動而大聲叫喊”,聲從口出,故從口會意,是由“口”和“孔”組成的左右型結構字。“怠”,原意為“慢也。從心台聲。”現為“松懈、疲倦、懶惰、慢不經心”等意,形聲字,是由“台”和“心”組成的上下結構型字。“意”,本意為“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現意為“發自内心的願望、看法、想法、見解。”為由“音”和“心”組成的上下結構型字。
合體字中,左右、上下、包圍、半包圍結構型字非常多,左中右、下中下結構型字較少。
字源學識字結構分類法
按照字源學劃分字的結構,需要具備相應的字源學知識,知識欠缺則很難分清結構類型,往往會把一些離散性偏旁誤認為其組成的字為左中右或上中下結構型字。
二、書寫結構分類法
由于現今楷體字已是曆史上最為簡化的漢字,而且為了使字達到方正、均勻、平衡、穩定、審美的結構設計需要,很多原始偏旁被變形和簡化,甚至有些偏旁被分解為模塊式的兩個或三個構件(或叫部件),人們在書寫時往往會習慣性地以構件為單位來辯别字型結構。如在書寫“意”字時,人們會認為它是由“立、曰、心”三個成字構件組成的上中下型結構;把“鍬”字看成是由構件“钅、禾、火”組成的左中右結構。同樣,把“怠”字看作是由“厶”、“口”、“心”三部分組成的上中下結構。甚至把“蔓”字甚至看作是由“艹”、“曰”、“四”、“又”四個構件組成的上中中下結構等。顯然對于識字教學而言,這種劃分結構的方法是非規則性的,錯誤的。但從書寫的角度講,更利于分析說明和把握字形結構,也無可厚非,不能算是錯誤的。
書寫結構分類法
這種從書寫時利于把握字形結構的角度出發,以相對獨立的構件式來劃分漢字結構類型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書寫結構分類法。書寫結構分類法對漢字的結構依然可分為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全包圍、半包圍、獨體字等結構類型。
由于有些原始字源偏旁已演化為二個甚至三個獨立構件,但有些偏旁依然沒有分離,所以書寫結構分類法和識字結構分類法有時是一緻的,有時則不相同。隻是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