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檔案
王金台,現任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學位。兼任中華醫學會青島市創傷骨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骨科質控中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醫療事故、傷殘鑒定委員會專家成員。獲青島市局級專業技術青年崗位能手。曾赴意大利研習關節置換技術。對各種複雜、疑難骨折、人工關節置換術,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術,以及脊柱微創手術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坐診時間:周五全天
最近氣溫越來越低,又到了穿秋褲的季節。媽媽們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天冷凍得膝蓋疼,老了得關節炎!果不其然,天氣涼了,關節痛也來了,近日因關節痛得厲害到醫院就診的人數明顯增加。那麼,關節痛真的要怪天氣冷嗎?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骨科主任王金台告訴記者,很多患者普遍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關節疼痛都與濕冷氣候因素有關。但其實,關節痛究竟哪裡痛,怎麼痛,可能是因為有不同病症,也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關節痛其實有很多原因
“很多患者這裡痛、那裡痛,就自己歸結為風濕、類風濕,甚至統一認為是關節炎,實際上這樣的區分并不科學。 ”王金台介紹,風濕病并不是單獨的某一種疾病,而是一大組疾病,常見的風濕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皮肌炎、痛風等幾十種。相對來說,類風濕關節炎是風濕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因類風濕導緻的關節痛也更為常見。類風濕是典型的免疫病,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導緻的關節炎。人體免疫系統本身為自我保護而攻擊感染的病毒和細菌,在免疫系統活化過程中,錯把關節、組織當成細菌、病毒來攻擊,時間長了就會導緻關節受損,軟骨破壞,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和畸形,活動不了,再發展下去,還會使肺、腎、血液受累。
關節痛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嗎?不一定。專家介紹,關節痛可因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濕)、類風濕,還可因痛風、骨關節炎、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等,它們表現并不相同,治療上也有很大區别。類風濕的關節痛多發生在小關節,即在手指、腳趾,也可殃及全身關節。相比于痛,類風濕的腫脹更為嚴重。
痛風的關節痛則多發生在大腳趾、踝關節、膝關節,主要是很痛,很多病人說“痛瘋了”“痛得睡不了”,也有明顯腫脹、關節發燙的表現。但這種痛來得快也去得快,恰如其名,來去如風。
骨關節炎是由骨質疏松引起的軟組織破壞,它的痛是走路時痛,走得多、勞累時痛,休息一下就會緩解。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導緻的關節痛表現與類風濕相似,但并不嚴重。強直性脊柱炎的痛集中在脊椎和骶髂關節,主要在腰背,年輕男性多,晚上、早起時痛,活動後緩解。
晨僵是類風濕早期症狀
在全國早期的抽樣調查中,類風濕關節炎的緻殘率比其他疾病要高很多。最近氣溫下降,很多中老年朋友覺得早上起來關節僵硬,往往以為是天氣冷了的緣故而不在意。王金台指出,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初期,患者常常感覺關節疼痛,并在晨起時感覺關節僵硬,持續1小時以上才能自如活動。發病的關節通常是對稱的,最常見于近側的指間關節,其次是雙手掌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肘關節等。而有的患者甚至會出現發熱、疲勞無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手足盜汗、全身不适感等全身症狀。 “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表現,如果不加以控制,繼續發展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甚至導緻關節脫位和畸形。”王金台說道,還有約10%—15%的患者出現了 “類風濕結節”。
類風濕關節炎也有患病高危風險測試,如可以進行簡易版的握力測試,測試者手握筷子,另一個人抽筷子,看筷子能不能被抽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發生僵硬時,會表現為手握不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齡段握力的正常值是不同的,因此到醫院進行專業握力器測試可以幫助判斷是否有患病危險。類風濕關節炎還常表現為手部關節有壓痛感,疼痛位置處于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用力按壓各個關節,疼痛部位超過3個以上,手腕和小臂彎曲不到90度且伴有疼痛,也可能有類風濕關節炎患病高危風險。另外,通過血液檢查自身抗體也可以對類風濕關節炎做出早期診斷,臨床上有些患者因為關節有輕微腫脹或者疼痛來看病,通過血液檢查可能早期發現類風濕關節炎。
運動時要鍛煉關節活動度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以雙手、腕、肘、膝、踝和足關節受累最為常見,但其實全身其他關節亦可受累。普通市民怎樣在生活中進行預防呢?關節疼痛還能不能運動?王金台告訴記者:“我們常常看到,小區的花園裡、市區各體育場裡都有市民進行體育鍛煉,風濕患者雖然是時常關節疼痛肌肉酸脹的疾病,但是适量運動還是必要的,不僅能夠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強化肌肉的力量,還可以預防其他并發症的産生。但是也有許多必要的運動注意事項。”王金台提到,急性期患者,如果出現了關節劇烈疼痛、紅腫、發熱等情況時應暫緩體育治療,待應用藥物控制病情穩定後再進行。患者在體育治療時也應注意保暖,避免出汗後受涼而加重病情。
“風濕病的鍛煉最主要的就是關節活動度的鍛煉,鍛煉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的勞累。 ”王金台建議,有繼發骨質疏松的患者需要避免負重運動,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提重物,預防骨折,以多作墊上運動為宜;如果有髋關節受累則需要在不負重的情況下,酌情進行主動與被動的運動,以墊上運動為宜。
特别提醒
治療風濕少信“偏方”
如果患上風濕病,診斷後該如何治療呢?
王金台告訴記者:風濕病疾病種類很多,治療措施也不全相同,但是都應該早日診斷,早期治療,以達到改善預後、保護功能、緩解症狀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總體來說,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一般治療包括改變生活方式、鍛煉以及理療等。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慢作用抗風濕藥以及生物制劑等。除一般藥物治療外,還有一些輔助治療方法,比如使用丙種免疫球蛋白、血漿置換、免疫吸附等均有一定療效。
需要提醒的是,類風濕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是一種慢性病,因此患者不要相信一些所謂根治的偏方,要定期在專科醫生處溝通随訪治療。早期在風濕專科醫生指導下規範随診治療,大部分患者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病情控制後可逐漸減量藥物,少數患者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有可能慢慢全部停藥;但患者不可擅自停藥,這将有可能導緻疾病複發或進展,最好應定期監測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判斷藥物的療效及是否有副作用,并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及時調整藥物。
《健康》周刊主筆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徐小欽
來源: 青島早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