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的母親這樣傾訴着自己的苦惱:兒子3歲時,丈夫被派往外地工作,我因為工作繁忙,就把兒子送往鄉下的婆婆家。一年後,我把兒子接回身邊。誰知,兒子不但對我産生抵觸情緒,而且日常行為一點沒規矩,教他學打招呼,他卻不吱聲;做任何事,都要由着自己的性子,不然就大發脾氣,坐在地上大喊大叫,還亂摔東西,哄他,他甚至會鬧得更來勁。想想兒子出生後的那兩年,特别招人疼愛,怎麼長到4歲,竟變得如此讓人厭煩!
這位母親的苦惱很有普遍性,反映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先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
就兒童心理發展來說,各個年齡階段不是均勻發展的,既有容易看管的順利平衡的發展階段,也有難于管教的不順利不平衡的發展階段。比如幼兒剛剛開始學走路時(大約在一歲)是順利平衡階段,随之而來的是不平衡階段,叫做第一反抗期(大約在兩歲),随後,三歲期是平衡階段,四歲期是不平衡階段,五歲期是平衡階段……奇數年齡是平衡期,偶數年齡是不平衡期。
孩子4歲時,正處于一個特殊的心理年齡階段,其心理特點是:不平衡、不安定、不調和。情緒不穩,脾氣暴躁,常以哭鬧等表現自己的不安。他精力旺盛,行為粗野,喜歡戲劇性表演,做模仿性遊戲。有人稱之為是軟硬不吃的“小暴徒”。他的語言是小暴徒式的,一些使父母尴尬的、品格低下的語言開始從他的嘴裡冒出來;他的行為是小暴徒式的,動辄踢打哭鬧,激怒時揮舞拳頭,無所顧忌;他對人的态度也是小暴徒式的,最喜歡拒絕别人的要求,和别人對抗。
不同孩子心理年齡特征的表現程度會有不同。上面這個孩子的表現是較突出的,這與孩子一年的寄養生活直接相關。由于寄養在奶奶家,導緻了親子關系的障礙,形成了親子之間的隔膜。再者由于孩子交給長輩照看,隔代親使得長輩過度慈愛而疏于管教孩子,這會使孩子形成任性等不良習慣。所以,在4歲這個年齡段,更變得讓人頭疼。
針對以上情況,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症下藥”:
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一年的寄養生活造成孩子對父母的生疏感需要慢慢淡化。把孩子接回家來,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親子之情,父母之愛,孩子在生活的點滴中會感受到的,在健康的親情感召下,孩子的心理發育才不會偏離正常的軌道。
強化教導
不要為了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而不敢管教孩子。任何放任都隻會縱容孩子的不良品行,讓他更加無所顧忌。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應直接嚴厲采取教育措施,制定規矩,讓規矩伴随孩子度過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期。
講究方法
比如,對孩子的合理需要及時滿足;孩子胡鬧時,可以讓孩子直接品嘗到胡鬧的苦果,如摔壞了玩具的直接後果是沒玩具可玩,或者家長不予理睬。這樣孩子感到沒趣後反倒會平靜下來。生活中家長往往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到自己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之前,自己先沉不住氣,于是孩子失掉了“學習”該怎樣正确做的機會。看來,父母有時“狠狠”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利。
4歲的孩子正是一個讓人煩的年齡,這其中有許多情況需要家長坦然相對。家長要耐心讀懂孩子的心,學會置身孩子的立場,正确看待他的成長變化。這樣在管教孩子時就會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