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到31周也就是八個月,這個時候胎位需要在醫生的幫助下轉正,試一試中醫轉正也是可以的,媽媽主要在心情上面保持平衡順其自然。胎位不正會造成難産,所以為了确保孩子和大人的健康一般都會選擇刨宮産。還是要保證胎兒的營養,胎位的事情按時檢查依照情況找到合适的方法,胎位轉正的方式很多。
1.胎位不正一般指妊振30周後,胎兒在子宮體内的位置不正,較長見于腹壁松弛的孕婦和經産婦。胎位異常包括臀位、橫位、枕後位、顔面位等。以臀位多見,而橫位危害母嬰最劇。由于胎位異常将給分娩帶來程度不同的困難和危險,故早期糾正胎位,對難産的預防有着重要的意義。
2.胎兒在子宮内的位置叫胎位。正常的胎位應為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平行,胎頭在骨盆入口處,并俯屈,颏部貼近胸壁,脊柱略前彎,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個胎體呈橢圓形,稱為枕前位。除此外,其餘的胎位均為異常胎位。在妊娠中期,胎位可異常,以後多會自動轉為枕前位。如在妊娠後期,仍為異常胎位,則稱為胎位異常,亦叫“胎位不正”。常見的胎位不正有胎兒臀部在骨盆入口處的臂位,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垂直的橫位,或斜位等。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骨盆狹小、盆腔腫瘤、胎兒畸形、羊水過多等因素。異常胎位在分娩時可引起難産,多需手術助産。如處理不當,甚至會危及母親及胎兒生命。
3.祖國醫學文獻中無胎位異常的病名,但可見于“難産”或“産難”。其病因正如《保産要旨》雲,“難産之故有八,有因子橫、子逆而難産者;有因胞水瀝幹而難産者;有因女子矮小,或年長遣嫁,交骨不開而難産者;有因體肥脂厚,平素逸而難産者;有因子壯大而難産者;有因氣虛不運而難産者。”這與現代醫學論述是一緻的。其病機主要是氣血虛弱與氣滞血瘀,臨床可見孕婦素體虛弱,正氣不足,神疲肢軟而無力促胎轉正;或因平素過度安逸,或感受寒邪,寒凝血滞,氣不運行,血不流暢,氣滞血瘀;又因懷孕驚恐氣怯,肝氣郁滞,氣機失暢,而緻胎位不正。《婦人大全良方·産難門》指出:“婦人以血為主,惟氣順則血和;胎安則産順。”故治療應調理氣血,使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暢,氣血通暢而胎位自然轉正。然胞脈者系于腎,補氣血的同時要固腎,則胎固氣順。中藥糾正胎位異常,無損胎之弊。
如上所述我希望給媽媽們一個參考,胎位不正的原因很多,也是現代社會很常見的原因。現代醫學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順産更是很多媽媽更希望能順産,不僅僅能享受胎兒從肚子裡出來的那個過程,而且恢複的比較快,但有很多情況沒辦法順産選擇剖腹産也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剖腹産對孩子和大人都比較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