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嘴對嘴喂食 孩子得胃病

嘴對嘴喂食 孩子得胃病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8-23 16:48:49

  浩浩才剛上小學一年級,最近三四個月來,他老是喊肚子疼,有時候還會幹嘔、惡心,最初媽媽也沒怎麼在意,以為是吃壞肚子了,但有一次,他竟然嘔出了一點血絲,這可把全家給吓壞了,趕緊帶他到醫院檢查。醫生經過檢查後告知爸爸媽媽,浩浩這是患了消化性潰瘍了。爸爸媽媽聽了後非常驚訝:怎麼小小的年紀就患上胃病了呢?

  幽門螺杆菌是嬰幼兒胃病罪魁禍首“

  胃病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卻很難與一個小孩子聯系在一起。”據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醫師謝丹宇介紹,其實,在兒科臨床上不乏見到一些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小兒前來就診。由于胃病會長期持續、反複發作,給患兒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嚴重時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甚至會危及患兒生命,因此小兒胃病也需要引起家長們足夠的重視。

  他告訴新快報記者,造成小兒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發生發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受幽門螺杆菌(Hp)感染的原因越來越被重視。幽門螺杆菌是寄居于人類胃粘膜最常見的病原菌之一,人是這種病菌的唯一自然宿主。我國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兒童也不能幸免,他們也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這可能跟兒童胃功能發育尚未完善,控制胃酸分泌、免疫功能較低有關。

  大部分幽門螺杆菌攜帶者感染Hp都是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并且随着年齡的增大,Hp的感染率明顯增高,隻是感染後大部分往往在成年後才發病,還有一些會在兒童期就已經發病,也還有一些甚至會終身不發病。

  幫孩子咀嚼食物、舔試溫度都可“中招”

  幽門螺杆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可通過口口相傳或糞口傳播。兒童時期外界活動少,父母或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是嬰幼兒感染Hp的主要來源,父母若感染了幽門螺杆菌,其子女感染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

  “尤其是在喂養、生活中不注意,如有一些家長喜歡口對口地喂食或将食物咬斷咬碎後再喂、喂食時先用舌頭試試食物的溫度、喂奶前先吸奶嘴喝一兩口以試試溫度是否适宜、進餐時和孩子合吃一份餐、親吻孩子的嘴巴等,這些不經意的動作,都有可能将自己體内的Hp傳給孩子。”謝丹宇表示,此外,兒童喜吃零食、長期飲食不規律、飲食不當、精神壓力過大、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等,也會因胃腸神經調節功能紊亂而降低了胃腸粘膜的保護功能,也可為Hp的入侵創造條件。

  Hp感染後一般很難被機體清除而慢慢變成了慢性感染,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從而出現厭食、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反酸、嗳氣等症狀,其中腹痛以持續性隐痛或陣發性痙攣性多見。此外,有些患兒還可能會出現有消瘦、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症狀,因此,及早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并及時治療有着重要的意義。

  專家提醒

  寶寶反複上腹痛且身材瘦小,盡早就醫排查Hp

  由于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症狀,病因多而複雜,再加上小兒對疾病各種臨床症狀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确,容易造成誤診、漏診。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才能及早發現孩子也感染了幽門螺杆菌了呢?

  謝丹宇表示,如果父母已知道自己患有幽門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而孩子又有反複出現上腹部或臍周部疼痛等,尤其是連續3個月或3個月以上的時間内,至少有3次不連續的腹痛發生,而且長得比較瘦小,在排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肝膽疾病、腸梗阻、心肌炎、飲食不當等原因造成的消化道症狀外,應盡早到醫院做個胃鏡檢查,如果不能做胃鏡檢查的患兒,應盡早做呼氣或大便Hp尿素酶抗體快速檢測等檢查,看是否是由于幽門螺杆菌感染所緻的胃炎、消化道潰瘍等而導緻的腹痛,以達到早診斷、早治療。

  一旦确診是患有幽門螺杆菌感染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現階段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降低胃酸分泌量及酸度、保護胃黏膜、改善胃腸粘膜的血供以緩解疼痛等,要達到根治的目的,關鍵還得對患兒進行Hp徹底清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