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字面的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這一章是老子的典型篇章,講的是辯證思維,有些邏輯很難講得通。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什麼是大成?是完美的東西嗎?那麼怎麼又看起來好似有殘缺一樣?實在讓人費解。但如果用老子的辯證法來解釋,勉強說得通。即在做任何事情時,要把握好事物發展的“度”,及時“知足”“知止”,不讓事情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這就可理解為“大成”。但這種适可而止的“大成”,在世俗的眼光裡,好像還有所欠缺一樣。
照此推斷,“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也是這個道理。好比一個水庫,能裝多少水,往往不是由大壩的高度所決定的,而是由大壩的強度所決定的。水位達到一定高度,大壩的強度首先面臨考驗,如果大壩己出現了一些滲漏現象,就是“大盈”的信号。如果此時不加以控制,再往水庫注水,或者不及時開閘放水,很可能會使大壩潰堤。但此時的“大盈”,在外行人看來,好像還有蓄水的潛力一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這裡的 “大直”“ 大巧” 大辨“”,可以理解為正直、巧妙、雄辯,是目的性的概念。在道家的眼裡,一切極緻的東西,都藏在這些看似普通的表象之下。“大直”隐藏在“若曲”之中,不巧之巧的“大巧”,隐藏在“若拙”之中,真正的“大辯”是掌握辯論的根本而不在于語言之技巧。而那些做足表面功夫的奇技淫巧,是老子所極力反對的,看上去花裡胡哨,極有可能是中看不中用,偏離事物發展方向的。老子的“智慧出,有大僞” ,闡述的就是這種觀念。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在靜與躁、寒與熱的對比中,認為清靜和寒冷是事物的常态,而躁與熱是非常态。因此清靜無為才是天、地、人之道。清靜無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用我們慣用的問題導向的方法來理解,老子之所以提出這一解決問題的對策,是因為在老子看來,春秋時期國家社會之亂的根源,在于王侯或貴族階層的無休止的貪欲,極度的浮躁,以及相互之間的爾虞我詐,必須給他們狠狠地潑一盆冷水,“去甚,去奢,去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