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物不良反應中,有相當數量屬于過敏反應;國内的報告表明,因藥物不良反需住院治療者,幾乎占所有皮膚科住院患者的1/3或更多。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方面與患者對藥物過敏反應的錯誤認識有密切關系。
1、藥量小就不會過敏
這是将藥物過敏與藥物毒副作用混為一談。藥物的毒副作用可通過減少用量而減輕,但藥物過敏反應的決定因素是藥物本身,與劑量無關。例如對破傷風抗毒素皮試陽性者,臨床上常采用小劑量分批注射,但事後絕大多數人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過敏反應。有的患者即便是聞到青黴素的氣味也能引發過敏性休克。
2、用過的藥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易被人忽視的是,以往曾用過或經常用但從未引起過敏的藥物也可能引起過敏。再者所用藥物的廠家不同、同一廠家所生産藥物的批次不同(藥物内所含雜質不同),這些都能成為引發過敏的誘因。所以,青黴素之類的藥物沒有連續用藥而再用時,都必須重做過敏試驗。
3、中藥不會引起過敏
有人認為隻有西藥才會引起過敏,中藥不會過敏。誠然臨床引起過敏反應者以化學合成藥物為多,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毒素與血清、鎮靜催眠藥等。然而,有些中草藥亦可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發生休克、剝脫性皮炎等。近年來報道較多的有穿心蓮、大青葉、闆藍根等中成藥,其過敏表現以荨麻疹和固定藥疹最常見。
4、過敏反應發生在用藥時或用後不久
藥物過敏反應不隻發生在用藥當時,有些藥物過敏反應是有潛伏期的。如一些藥物可能在幾個月,甚至若幹年後才發生以皮疹為主要表現的過敏反應。常見于治療糖尿病、甲亢或痛風的藥物;痢特靈引起的過敏反應,不少就發生在用藥後20餘天。
5、出現過敏反應停藥即可
發生過敏反應後停止用藥隻是首要措施,同時還應加強觀察,根據病情進行對症治療,并應囑咐患者多飲水,以利于從小便中迅速排出殘存藥物。必要時還需要大量輸液,以加速藥物排出。
6、抗過敏藥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患者如用藥不當或由于個體的特殊性,服抗過敏藥也會引起過敏。參與或導緻過敏反應的活性介質種類繁多,而且過敏反應的過程極為複雜,受抗原性質、抗體和環境因素等影響,當抗過敏藥物隻能阻斷過敏反應中的某一重要環節或化學介質的釋放,而不能阻斷全過程時,仍能發生過敏反應。據文獻報道,常用的抗過敏藥,包括傳統的非那根、撲爾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特非那丁、賽特贊等,均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7、皮試陰性者不會過敏
目前,臨床上規定使用前必須進行皮試的制劑有青黴素、破傷風抗毒素、狂犬疫苗等。但皮試陰性而在使用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的情況也屢見報道。所以,不論何時何地使用青黴素等藥物,必須有專職人員在場,并應備有必要的搶救設施,否則是非常危險的。
8、吃藥打針才會引起過敏
除口服或注射外,其他途徑用藥也會過敏,如含服、霧化吸入,以及治療牙病用的内塞藥、充填劑及各種造影用的碘制劑,均可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