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日入伏,農諺:淋了伏王,1天1場;又說淋伏頭曬伏尾!哪個正确
今天将正式的步入了一年一度最為炎熱的:三伏天。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來臨之後,陽光接近直射,晝長夜短,氣溫開始上升到最高階段,随着暑氣的下沉,空氣也像停滞了一般的粘稠,再也沒用了習習涼風,吹過來的風是撲面的酷熱。每天揮汗如雨的時候開始增多,三伏天也要注意合理的安排作息,早睡覺,少熬夜。
今天入伏,農諺對于入伏之後的天氣變化,相當的在意,今天入伏也是農曆的五月二十六,農村老人愛說:秋收不秋收,要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也不是什麼大日子,為什麼老人對于五月二十六如此在意呢?這一天是入伏之後的開始階段,五月二十六的天氣變化,對于之後的天氣走向有至關重要的參考作用,如果在這一天出現了降雨,有的地區認為這是淋了伏王,以後會一天一場雨,整個三伏天的降雨是相當的豐沛。
淋了伏王,一天一場:伏王也就是指入伏之後的第一天,被稱之為伏王,民間說法如果這一天出現了降雨,那麼之後的天氣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降水。也被叫做:頭伏下雨,伏伏有雨。雖然農諺都是帶有一定的誇張性,雖然達不到天天下雨,但也側面的說明了整個伏天的降雨将會比較的多,在北方地區伏天降雨豐沛,對于秋苗生長是極為有利的,秋苗生長需要的就是高溫加高濕的天氣,如果頭伏沒用出現降雨,那麼整個伏天就會幹旱。
在過去缺少灌溉設施的年代,出現了持久的幹旱天氣,秋苗很難良好的生長,自然也就很難有好的收獲,所以農村老人把這句:秋糧收不收,要看五月二十六,看的相當的重要。這也hi是局域性三伏天對于雨水的需求,有的地區則跟這些農諺說的正好相反,認為頭伏下雨整個伏天反而會相當的幹旱。
淋伏頭曬伏尾:有的地區跟以上的農諺說法恰恰相左,認為如果頭伏尤其是伏頭,也就是入伏的頭一天出現了降雨,那麼在中伏、末伏期間太陽炙熱,燒烤模式開啟,也被叫做:雨打伏頭,曬死牯牛,如果伏頭下起了雨,在之後的時間裡,陽光燒烤的連耕田的老牛都會堅持不住,這是多麼酷熱的描述,這也會帶來相應的幹旱天氣,對于這樣天氣的描述,農諺還有:頭伏漏,幹死豆的說法,寓意伏頭出現了降雨,那麼之後的天氣相當的幹旱,就連地裡面的豆子都會幹枯而死。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跟上面的:淋了伏王,1天1場正好相反呢?
其實農諺很多時候都隻不過是地域性的經驗積累,由于南北天氣差異巨大,很多農諺是并不能作為全面使用的,隻能作為局域性的參考借鑒,所以我們也不用在意農諺之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說法,因為這些說法在一些地區還是具有很高的參考性,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