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15歲孩子怕上學引發“胃病”

15歲孩子怕上學引發“胃病”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03 14:27:07

  一位15歲的孩子,進入初中後,成績一度下降,以至于害怕到學校,隻要一進學校門就肚子疼,嚴重時疼得在床上打滾、惡心嘔吐,但一放假,什麼事都沒有了。

  暑假期間,省中醫院消化科接診了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主要是10歲至15歲的中小學生。

  為何害怕上學,會殃及到胃?甚至會厲害到打滾嘔吐?

  胃是情緒變化晴雨表

  情緒不好殃及胃的現象,成年人中也相當多見。

  如,有位跨國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負責人,自上任起,就感壓力很大。有一次跟客戶談生意,莫名其妙地頻繁打嗝,之後,一遇到重要的客戶,就會出現這種現象。有時還會酸水突然一下子湧到嘴裡,他隻好悄悄吞下酸水,可是一開口說話,嘴裡氣味着實令人難聞。

  去年年終公司年會上,當時他登台介紹成功經驗,剛拿起話筒,居然打了一個聲音雄厚低沉的嗝,惹得台下一片嘩然,從此被人冠上了“滿腹酸水經理”的頭銜。

  這種現象太多了,如,臨床發現,抑郁症患者,容易伴有胃食管反流現象。

  某些突發事件、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壓力等導緻的疲勞、焦慮和心情抑郁,可緻使潰瘍病發生率的明顯升高。如,前蘇聯衛國戰争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潰瘍病的發生率就明顯增加!

  其實這種現象我們平時都能碰到,如,心裡有事吃不下飯,加班累了吃不下飯,受到什麼打擊後吃不下飯等。

  情緒低落,茶飯不思;情緒高漲,食欲倍增。胃和情緒關系如此密切,因此有專家稱:胃,是人情緒變化的“晴雨表”,還有說是“情緒胃”的。

  胃的最高領導是中樞神經

  情緒是如何影響胃的呢?

  1930年,美國紐約醫院醫師吳爾夫,經由胃造瘘,實際觀察了一位名叫湯姆患者的胃黏膜情況,完成了有關情緒壓力對消化功能影響的研究。

  吳爾夫發現,當湯姆激動時,胃黏膜會發紅,且分泌大量胃酸及胃蛋白酶,侵蝕胃黏膜,甚至造成清晰可見的潰瘍,胃酸直接侵蝕胃壁,而發生胃痛;當湯姆情緒低落時,黏膜顔色轉為蒼白,胃液分泌減少,消化及胃排空功能下降,造成程度不同的惡心感,食欲也因此變得很差。

  為何情緒會引起胃如此的變化?這要說到自主神經。自主神經,又叫植物神經,是專門支配内髒器官活動的神經。此神經有獨立的中樞,名為植物神經中樞;這一中樞位于延腦,是三級中樞,受中腦二級中樞的制約;最終都由大腦最高級中樞控制。

  也就是說,腸胃的最高領導是大腦中樞,“情緒”是中樞神經的反應,必然會通過對自主神經的影響,而影響到腸胃等内髒器官。那情緒是如何影響“胃”的呢?

  自主神經由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這一對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主管幽門括約肌的運動和胃部血管的擴張與收縮,并能抑制減緩胃壁平滑肌運動;副交感神經則主控胃液分泌,加速胃的運動。

  當我們遇到壓力,精神緊張、情緒焦慮時,在中樞神經的指揮下,交感神經會興奮起來,讓血液供應集中在心、肺、腦部和肌肉等重要器官,同時,腸胃血流減少,唾液、胃酸分泌也減少,消化蠕動減緩。

  當情緒放松時,在大腦神經中樞的指揮下,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起來,胃酸、腸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加快,活化消化機能,好好吸收營養。

  這就是為什麼緊張時根本吃不下,或是一吃就覺得胃脹悶痛;等到壓力狀況解除,就想好好大吃一頓的生理機制。

  胃上有大量神經細胞

  為什麼那位15歲的學生一進校門就胃疼,那位上海分公司高管一緊張就打嗝,或胃酸反流?原因是胃腸道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于中樞神經,在體内居第二位,所以對情緒的響應,相當靈敏。

  胃腸道的植物性神經分布有兩個來源:①外源性神經,指神經來自胃腸道以外的其它部位;②内源性神經,指神經來自胃腸及膽道壁内的神經叢。

  (1)胃神經細胞與衆不同:

  在胃腸道的壁内神經叢包括兩個主要的神經叢:肌間神經叢和粘膜下叢。神經叢由神經節和節間連接來組成,節間連接散在分布形狀不規則的神經節,組成圖案樣的網狀結構。這些神經叢自食管下端的平滑肌部起,一直延伸到肛門的括約肌部,并與膽囊及肝外膽道的壁内神經叢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局部的神經系統。

  早在19世紀初期,就有科學家建議将胃腸道這個局部的神經系統,命名為“腸道神經系統”,并建議作為植物神經系統中的,與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并列的第三個部分;随着近代醫學的發展,大量實驗研究證明,腸道神經系統的獨特性,組織連接的複雜性和神經細胞類型的多樣性,确實不同于其它兩部分植物神經系統。

  (2)兼有神經、内分泌雙重功能

  它們有什麼不同呢?随着醫學的進展,人們發現體内的某些神經細胞本身就具有内分泌功能,這種“神經内分泌細胞”,有神經細胞的功能,但又具有分泌的特征, 這些細胞的一端(傳入端)與其他神經細胞形成突觸聯系,會将神經沖動傳遞至細胞體;另一端(傳出端)往往與血管緊密接觸,形成神經血管器官。它們的分泌物不像神經遞質那樣進入突觸間隙,而是進入血液循環,以經典的激素方式影響着遠處的器官。

  這種“神經内分泌細胞”可分為兩組,一組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另一組分布于周圍器官中。在胃、腸、胰等消化器官上就有此類細胞。

  也就是說,胃神經細胞在接受到大腦傳來的“情緒刺激”的指令後,會立刻引起神經系統和内分泌系統的雙重反應,立刻引起胃腸蠕動的變化、消化液分泌的變化,而産生胃疼、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飽脹、嗳氣、惡心等症狀。

  欣賞詩畫治好了胃病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情志傷胃”,因此有了胃病,重 “調節情緒”。

  宋代有個文學家叫秦官,一次他得了胃病,情緒很不好,他有一個朋友,拿着王維的畫來給他看,說:“你天天看這幅畫,胃病肯定會好!”他覺得很奇怪,看畫還能治好病?但朋友的面子不好駁,就每天躺在床上看那幅畫,看到畫中山清水秀的美景,畫上題的優美的詩詞,心情變得非常好,好像身臨其境一樣,過了一段時間,胃病果然好了。

  為什麼秦官欣賞王維的詩畫,治好了胃病?這要說到中醫的理論。中醫将人的情緒、精神功能歸屬于肝,例如郁悶、煩躁等症狀就屬于肝氣郁結。“六腑以通降為順”,如果“肝郁氣滞”、“肝氣橫逆”,阻隔胃之順降,進一步影響胃腸蠕動時,就稱為“肝氣犯胃”或“肝胃不和”,緻使“胃氣壅滞”了,這樣,輕者胃脹,重者胃痛;胃氣上逆,則出現嗳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症;氣郁化火,則燒心泛酸;日久氣滞血瘀傷絡,甚則出現胃出血。所以曆代名醫都說:“肝為起病之源,胃為所病之所”。

  秦官天天欣賞詩畫,情緒好了,肝氣舒暢,不侵犯胃了,胃病自然就好了。

  而中醫藥治療胃病,更有其優勢。通過中醫的“疏肝和胃”等“心身”性治療,不僅可明顯改善消化道症狀,而且,由于中醫有整體辨證施治的特點,因此,對急躁易怒、失眠、憂郁等症狀也有一定幫助。

  “胃不适”是患了抑郁症

  有一位病人,自稱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而且求醫無門。

  他是位年近四十,在某外資公司從事銷售工作。三個月前,他經常感覺沒有食欲,飯後腹中脹氣,還經常出現腹瀉。起初,以為是一般的胃腸問題或消化不良,随便吃了些助消化的藥物,但病情不但未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并出現消瘦現象。

  他去了很多家醫院,腹部b超、電子胃鏡、消化道造影等檢查都做遍了,未見異常,但不舒服的感覺仍像惡魔一樣地糾纏着他,加上有體重下降,所以他斷定自己是得了胃癌一類的惡疾,癌症一開始不就是難以查出來嗎?

  醫生發現,已近不惑之年的這位先生,每天至少要工作10個小時,晚上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還要輔導兒子功課,經常是一邊為孩子做聽寫練習,一邊打瞌睡。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時常使他覺得喘不過氣來,每天像上了發條一樣,腦子裡的弦繃得緊緊的,時間一長,他經常感到腰背酸痛、周身乏力,有時還會失眠,後來就添了腸胃不适這新毛病。

  醫生最終将其診斷為:功能性胃腸功能障礙伴發抑郁症!

  據統計,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符合抑郁症診斷标準的占30%以上;結腸功能紊亂患者中,50%以上伴有抑郁。

  原因是,當患者情緒憂郁、恐懼或易怒時,可顯着延緩胃的消化與排空,結腸運動也明顯受到抑制。

  “疑似病”最好看看心理科

  臨床發現,在胃病就診的患者中,追溯病史會發現大約7成跟情緒有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還發現,胃功能失調的人,患抑郁症等各類情緒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

  所以,那些遇到事業不太順心,工作沒有起色,失戀,婚姻沒有激情,晉升失敗,或工作緊張,壓力太大等的人,要謹防發生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

  近年來因為抑郁症而引發胃腸功能障礙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由于人們對心理、精神障礙可以引起諸多的胃腸症狀認識不足,所以,很難想到這些消化不良、胃痛、腹瀉等症狀,是由心理、精神障礙引起的,所以很多人都像上邊那位先生一樣,反複就診,卻查不出病情。

  因此那些有上腹痛、悶脹、嗳氣、泛酸、燒心、厭食,甚至惡心、嘔吐等症狀,或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症狀,在有上述消化系統症狀的同時,還伴有失眠、焦慮、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并且病情常随情緒變化而波動,通過胃腸鏡、胃腸造影以及相應的生化檢查無法查出器質性病變時,就要到心理科去檢查了,看看自己的“消化道疾病”,是不是“情緒”引起的。如果消化道症狀是由于抑郁引起的,而非器質性疾病所緻,這些症狀的消除就需要抗抑郁的治療。

  最後還要強調的是,情緒所導緻的功能性胃腸疾病,遷延不愈,最終可有器質性疾病的發生,如潰瘍病等;而現代研究表明,情緒低落、憂郁的人,癌症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心病當用心藥治,由“情緒”引起的“胃病”,除藥治外,還要進行心理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