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先養水,這是我們接觸觀賞魚不久之後,就會經常聽到圈子裡面常說的一句話。那麼養水具體是一個怎麼樣的操作呢?我們平時認為的養水和實際上真正做到位的養水又有什麼區别呢?
通俗一點的說,養水這個操作就是把原本不适合于觀賞魚的水質,調節成讓它們越來越适應的水質。就好比我們人類有一些高原反應,或者是會暈車暈船的道理差不多。一條觀賞魚如果說它熟悉的環境,突然被換到另外一個地方。那麼它也很可能就不适應,然後有一些狀況,生病或者是其他的表現。因為不同的觀賞魚,喜歡的水質是不一樣的,有一些喜歡的是弱酸性水質,有一些喜歡的是弱堿性的水質。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并不是水就适合養魚,真正适合養魚的水,是需要經過調養出來的。所以才有了養水這個說法。
其實我們知道自來水并不能直接用來養魚,因為自來水裡面有一些,原先消毒殘留的有害物質餘氯,這些餘氯對觀賞魚是有害的。它們會破壞魚鰓。這一點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而且也把自來水會靜置個2-3天之後才拿來養魚。沒錯,這隻是養水的第一步,就是除去自來水裡面的餘氯,靜置2-3天就是讓這些氯氣可以充分的揮發掉。但是這還不夠。
因為養魚的水裡面無論是自然的環境,還是說已經養好的水,這個水質環境裡面它是有存在一些微生物的,也是有一些益生菌。這些都是要通過慢慢把水質調養這個過程慢慢培養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靜置了2-3天的自來水,放到魚缸裡面,還不能馬上就放入觀賞魚。這個時候還需要打開過濾,讓這個魚缸裝滿水開了過濾的情況下,連續不停的運轉至少七天。這樣才算是初步把整個魚缸的過濾系統循環起來,并且初步培養了一些益生菌,以及我們所比較熟悉的硝化細菌。
之後才放入觀賞魚,但是這些觀賞魚放進去之後,随着魚缸運行的時間不斷的增加,這個放入魚之後的魚缸裡面的水,也是在一個不斷的調養過程。期間,觀賞魚會吃東西,然後會有排洩物。排洩物經過一些硝化細菌,還有其他菌類的作用,又把它轉化為氨和亞硝酸鹽,最後變成一些不能溶于水的物質飄離出水面。期間整個魚缸不斷的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最終慢慢水裡面形成自己獨特的微生物菌落,這才是慢慢的把水養起來了。
可能說的有一些複雜,不過大家隻要簡單的記得。如果剛開始養魚,最初的一步養水操作就是讓水靜置2-3天之後放入到魚缸裡。在開着過濾讓整個魚缸沒有觀賞魚的情況下,運行7天之後再放魚,這就算是完成了養水最重要的一步。做好了這一步,市面上大部分的觀賞魚都能養得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