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頑固性”這種疾病的發展過程,是中國人較常見的出現肝腹水的原因。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髒損害,肝髒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具體表現為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複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緻肝硬化。
肝硬化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症狀,後期則會出現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嚴重腹脹或慢性腹瀉,而肝腹水是重症肝硬化患者的常見症狀。
當肝腹水開始出現時,患者四肢開始出現異常,比如下肢浮腫、顔面浮腫、腹圍增加。腹水的出現,提示肝髒功能已經進入失代償狀态和門靜脈高壓症狀的存在。
出現肝腹水的原因肝硬化患者由于肝髒代謝功能異常,會導緻門脈壓力增高、出現低蛋白血症、血液滲透壓下降,還伴随着排尿困難、水鈉潴留等多種問題,進而出現腹水。
①腹水形成後由于液體大量滲入腹腔,使血液濃縮,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大,血流緩慢,可引起低血壓或休克,使肝髒血流量減少,加劇肝髒缺血缺氧,加劇肝細胞壞死。
②由于腹腔内積液,有利于細菌生長,特别是進行腹腔穿刺活放腹水時,更易引起感染,可引起繼發性或原發性腹膜炎。
③由于血漿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和電解質大量随腹水進入腹腔,使血漿蛋白和電解質降低,引起低蛋白血症和低鈉、低鉀、低鈣、低鎂等血症,使血漿膠體和晶體滲透壓降低,又促進腹水的形成,結果形成惡性循環,進而誘發肝性腦病。
④由于腹腔大量積液,使腹壓增高,一方面壓迫腹腔血管,特别是靜脈,使靜脈塌陷,血液回流障礙,引起靜脈淤血,造成淤血性缺氧,使腸道蠕動功能降低,可引起嚴重腹脹、便秘、胃酸分泌減少,并有利于細菌繁殖,和氨的産生與吸收,加重氨中毒。一方面是膈肌上升,胸腔縮小,胸内壓增高,是肺擴張縮小,通氣量降低,加劇缺氧,同時回心血量減少,心排血量降低,可使血壓下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