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号卧龍,人稱卧龍先生,徐州琅琊陽都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他的一生都與“傳奇”二字互相牽絆,先有“三顧茅廬”傳世至今,後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引人歌頌。或許他不是《三國演義》中的主線人物,但他卻是擾人心神的特别存在,因為,對很多人來說,“諸葛亮”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傳奇的本義。
傳奇始于“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黃巾事起,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當時真可謂是天下大亂。
諸葛亮雖在襄陽隆中隐居,但其足智多謀的美名卻猶如插了翅膀的紙鸢,被遠隔萬裡的漢宗室豫州牧劉備所知曉。劉備也是一心懷天下的大人物,當下便拍闆,立志誠邀諸葛亮出山相助。可誰知,此樁美事卻略顯颠簸,但卻也為後世留下了“三顧茅廬”的傳奇佳話。
據說,劉關張三人第一次拜訪諸葛亮時,恰逢諸葛亮出遊在外,而書童也無法給與明确的歸家日期,無奈,劉關張三人隻好先行回府。第二次拜訪諸葛亮時,又恰逢諸葛亮赴朋友之約,劉關張三人又是無功而返,僅遺憾留一紙信告知諸葛亮此行的目的。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皇天不負有心人,終等到諸葛亮在家小憩,但劉關張三人也是心思細膩之人,不敢冒失上前驚擾,隻在台階前安靜伫立,靜待諸葛亮慢慢醒來。諸葛亮醒後,見到面露疲憊的三人,心知此三人均是心系萬民的誠意之輩,便允了其攜手共築天下太平的邀約。至此,諸葛亮正式踏入了這紛紛擾擾的曆史舞台。
諸葛亮确為一仁義之士,在此危難之際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但天不欺正義之師,諸葛亮一番妙計使得曹軍防線瞬間瓦解,大敗于赤壁,而蜀漢之軍則順勢巧奪荊州。得益于諸葛亮的幫助,劉備在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至此,曹魏、東吳、蜀漢勢力各據一方,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若問諸葛亮之于“三國鼎立”的重要性,那堪比人缺箸則無以進食,人缺器則無以暢飲,三國鼎立缺孔明則無以傳世也。
吃水不忘掘井人,劉備深知諸葛亮才智過人,亦知曉其忠義之心,便放心任命其為丞相,讓其大膽主持朝政。時間悄然流逝,公元223年,劉備因兵敗,病倒在白帝城。劉備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便派人日夜兼程請諸葛亮來囑托後事,心想将家國兩事一并托付給他。據後世流傳,劉備在世時曾多發感慨,而他說的最多的一句便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由此也可見得,諸葛亮絕非等閑之輩,是實打實的經世之才。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謹遵遺囑,一邊整理内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一邊處理南人叛亂,其壓力可謂是一時無二。但諸葛亮的過人之處卻也在此刻彰顯,他迎難而上,着眼曆史,立足國情,立志不費一兵一卒換得天下安泰。若問諸葛亮智謀有多顯著,簡單說一典型。諸葛亮曾聽說孟獲為南中人所信服,便想通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當地人民心的目的。因此他雖然多次打敗孟獲,卻刻意再将其放走,“七擒七縱”之後,諸葛亮之計顯效,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徹底對諸葛亮信服,望誓死追随其左右。孟獲更是親率大軍前往滇池,與諸葛亮歃血為盟,結盟之際,孟獲也毫不避諱地明言道:“孔明兄,您就是那天上的神威,南中人勢必永不叛您。”
試問,若是沒有治國之才,又怎會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的治國之策;若是沒有蕙質蘭心,有怎會有“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笃定言論。諸葛亮就是如此傳奇的人物,明明身懷治國的過硬本領,卻安分守己,一生為護劉氏子孫安危而日理萬機,着實不負“卧龍先生”的盛名。但令人惋惜的是,《出師表》雖頗負盛名卻也是諸葛亮的封筆之作。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後主劉禅呈交《出師表》後,便率軍出師北伐,立誓要完成劉備未完成的遺業,如此人才卻不幸病死在五丈原,享年54歲,令世人不禁感慨——實乃天妒英才也。
至此,屬于諸葛亮的故事結束了,但他的精氣神卻傳唱至今,猶記得杜甫筆下的卧龍先生,他風姿綽約,僅執一羽扇便初現天人之姿。他從曆史的長卷中緩緩走下,明眸皓齒,一颦一笑,着實生動,讓人不禁再次念起“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纡籌策,頑固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 難恢複,志決身殲軍務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