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康熙大帝的後妃們?孝恭仁皇後(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烏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滿洲正黃旗人,包衣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細說康熙大帝的後妃們?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孝恭仁皇後(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烏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滿洲正黃旗人,包衣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入宮,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晉封為德嫔。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後,拟上徽号曰仁壽皇太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宮,享年64歲,九月與附葬與景陵。全谥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
孝昭仁皇後(?-1678年3月18日),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康熙帝第二任皇後,清朝開國名将額亦都孫女,清太宗元妃侄女,輔政大臣、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清代最後一位居住在坤甯宮的皇後。清代首位鈕祜祿氏皇後。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立為皇後。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時,駕崩于坤甯宮。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初八,入葬景陵地宮。全谥曰: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
孝懿仁皇後(?-1689年8月24日),佟佳氏,滿州鑲黃旗人,康熙帝第一位貴妃,唯一親封的皇貴妃,第三任皇後,領侍衛内大臣、承恩公、國舅佟國維之女,世祖孝康章皇後親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親表妹,妹悫惠皇貴妃。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入宮,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為貴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為皇貴妃,代行皇後之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八女,閏六月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立為皇後,時已病亟,翌日崩逝于承乾宮,十二月二十日,葬景陵。全谥曰: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
赫舍裡氏(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帝的結發妻子,清朝第二位從大清門擡進紫禁城的皇後,輔政大臣文忠公索尼孫女,領侍衛内大臣兼議政大臣一等公噶布喇之女。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大婚,康熙八年生嫡長子承祜,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夭折,年僅兩歲,未序齒。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嫡次子胤礽時因難産崩逝,康熙帝賜谥号“仁孝皇後”。兩年後康熙經太皇太後恩準打破清朝生前不事先預立皇太子的祖訓将胤礽立為儲君。雍正元年皇後因與聖祖谥号出現重字而被改谥孝誠,其後乾隆、嘉慶年間又累加谥,全谥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聖仁皇後”。
通嫔(1664年—1744年8月1日)那拉氏,名詹吉邁。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康熙帝妃嫔,監生常素保之女,康熙三年出生,康熙十六年(1677年)正月二十六日入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女固倫純悫公主。雍正元年,晉尊為皇考通嫔。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八十一歲。
襄嫔高氏(1682-1746)高廷秀之女,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日生皇十九子胤禝,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帝即位,尊為皇考貴人。
順懿密妃(?—1744年),王氏,漢軍旗人,知縣王國正之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入侍宮中,三十二年(1693年)生皇十五子愉恪郡王胤禑,三十四(1695年)年生皇十六子莊恪親王胤祿,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祄(1701年)。五十七年十二月冊為密嫔,雍正二年六月晉尊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年七十多歲;乾隆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定妃(1661年-1757年)萬琉哈氏,亦稱瓦劉哈氏,名妞妞,滿洲正黃旗人,正五品郎中拖爾弼之女,生于順治十八年正月,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冊為定嫔。雍正帝即位,奉皇太後懿旨:“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為謹慎,久列嫔位,今晉封為妃。”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雍正年間定妃就迎養于履親王胤祹府第,乾隆朝每逢歲時節日必迎入宮,賦詩獻壽,亦稱為宮中盛事。但再未進尊封。定妃九十大壽時,乾隆帝親至府第祝賀。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終年九十七歲,是清朝後宮中最長壽的嫔妃,堪稱有清一代後妃之冠。
慧妃(?—1670年5月30日)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康熙帝最早的妃嫔之一。康熙八年(1669年)被選入宮,尚未冊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康熙九年五月初九日康熙帝谕禮部,追封宮中待年的博爾濟吉特氏為慧妃。康熙二十年移葬清東陵景陵妃園寝。
敬嫔(?—?)王佳氏,清聖祖康熙帝妃嫔。護軍參領華善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敬嫔。後續再無其他記載。
惇怡皇貴妃,(1683年-1768年),瓜爾佳氏,三品協領祜滿之女。清聖祖時為和嫔、和妃,清世宗時尊為皇考貴妃,清高宗時尊為皇祖溫惠貴太妃、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三月十四日,卒于甯壽宮,年八十六。五月,谥曰惇怡皇貴妃。十月十二日葬景陵皇貴妃園寝。
純裕勤妃,陳氏,漢族人,二等侍衛陳希閡之女,康熙三十三年入宮,為宮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親王胤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冊勤嫔。雍正四年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帝親詣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帝妃嫔,無子嗣。她是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世祖悼妃的侄女,即康熙帝的表妹。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宮,享受嫔級待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诏封為妃,雖未正式冊封,但與四妃并無區别,康熙五十七(1718年)年十二月正式冊為宣妃,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初八日薨,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二十一午時奉安入景陵妃園寝,享年當在七十歲以上。
靜嫔(1689——1758)石氏,石懷玉之女。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一月初二生[1],入宮年月不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胤祁。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石氏被乾隆帝由貴人晉尊嫔位。是為“皇祖靜嫔”。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卒,享年70歲。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辰時奉安。
僖嫔(?—1702)赫舍裡氏,滿洲人,旗屬不詳。赉山之女,康熙帝嫔妃之一。 康熙初年入宮為庶妃,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嫔,此後終身未育,也未晉升。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九月卒(一說九月十一日卒),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初九日奉安,入葬景陵妃園寝。
穆嫔(?—1724年)陳氏,康熙帝晚年妃嫔之一,陳岐山之女。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十六日生皇二十四子諴親王胤袐(自然排序皇三十四子)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晉尊為皇考白貴人。乾隆元年,被追封為皇祖穆嫔。居甯壽宮。
安嫔(?-?)李氏,康熙帝嫔妃。漢軍正藍旗,總兵官剛阿泰之女。康熙帝早期妃嫔之一。漢将撫西額驸李永芳的孫女,李氏在康熙四年(1665年)經八旗選秀入宮。
康熙十六年八月,與惠妃、榮妃、宜妃、端嫔、僖嫔、敬嫔一同冊封為嫔,為當時冊封的衆嫔之首。然後李氏就在清史的記載中消失了,沒有任何後續記載,連死亡時間也無法考證,不僅景陵妃園寝中沒有她的寶頂,史書都沒有任何有關她的身後事記載,《陵寝易知》及《昌瑞山萬年統志》都沒有其奉安、祭祀等記錄。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1699年7月25日)參領海寬之女。本滿洲鑲黃旗包衣,初為宮女,康熙朝時無冊封,為庶妃。生一子二女: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溫恪公主、和碩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卒,閏七月初二被追封為敏妃。《陵寝易知》記:(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于景陵妃園寝),十三王母。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下旨将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撥出編一佐領,追贈其為皇考皇貴妃(僅其一人連升兩級),并且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将章佳氏遷葬于景陵。《清史稿》記追封遷葬敏妃緣由:“ 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 ” 清朝皇貴妃從葬帝陵系由雍正開創。
謹嫔(1682年—1739年)色赫圖氏,員外郎多爾濟之女。康熙帝晚期的妃嫔之一。初為庶妃,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皇二十二子恭勤貝勒允祜,但未冊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駕崩。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雍正帝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1736年)十二月,乾隆帝晉尊為皇祖謹嫔。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三月十六日謹太嫔卒。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奉安。
惠妃(?—1732年5月1日)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正五品郎中索爾和女,清康熙帝妃嫔。納喇氏初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慶,十一年生皇長子胤褆。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為當時冊封的惠宜德榮四妃之首。惠妃雍正年間曾奉養于廉親王府,後廉親王獲罪,再度回到宮中。惠妃在雍正朝未再獲尊封,雍正十年壬子四月初七日薨,九月奉安于景陵妃園寝。
悫惠皇貴妃(1668年8月21日-1743年4月24日),佟佳氏,康熙帝妃子,滿洲鑲黃旗人,為領侍衛内大臣承恩公國舅佟國維之庶女,世祖孝康章皇後侄女,孝懿仁皇後之同父異母妹妹,既是康熙帝的表妹,又是妻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入宮,入宮後就被康熙诏封為妃,雖未行冊封禮,但與惠宜德榮四妃并無區别,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十二月32歲時封為貴妃,時為康熙朝第三位貴妃,雍正朝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朝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癸亥四月初一薨,終年七十六歲;五月谥為悫惠皇貴妃;十二月十一日辰時,奉安于景陵皇貴妃園寝,即雙妃園寝。
良妃(1662年—1711年12月29日)覺禅氏(或稱“衛氏"、”魏氏”,乃其母家循滿人舊例冠漢姓之故),名雙姐(滿語xuwangjiye音譯)。旗籍為滿洲正黃旗包衣,正五品内管領阿布鼐女,清康熙帝妃,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入宮,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升為嫔,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行冊封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晉封良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享年50歲。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奉安于康熙皇帝帝陵景陵妃園寝。
端嫔(?~?)董氏,康熙帝妃嫔之一,正黃旗包衣人,員外郎董達齊(或董得啟)之女。康熙十年(1671年)生皇二女(幼殇,未序齒),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嫔。為當時冊封的七嫔之中排位第三,地位僅次于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而後未再晉封。卒年不詳,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于清東陵景陵妃園寝。
榮妃(?-1727年4月26日)馬佳氏,員外郎蓋山女,康熙四年(1665年)經八旗選秀進宮。
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封為榮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晉為榮妃。榮妃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這段期間,應該是非常受寵的,尤其是康熙十二至十六年,每年都誕育皇子皇女,康熙前十個皇子中有五個都是馬佳氏所出,其地位可見一斑。但自康熙二十年以後,在榮妃有生之年未曾再晉封。雍正年間,奉養于誠親王府内,榮妃于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閏三月初六日薨,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于景陵妃園寝。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開國名将額亦都的孫女,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清太宗元妃侄女,孝昭仁皇後之妹,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宮,诏封為妃,雖無冊封禮但享受妃級待遇,本質上跟有冊封禮的妃主并無不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冊為貴妃,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十子胤䄉,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女,未滿一歲殇。卒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十一月初三日卯時,谥曰溫僖貴妃;三十四年九月初八日葬入清東陵景陵妃園寝。清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貴妃。
成妃(?—1740年12月18日)戴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康熙帝妃嫔之一。戴佳氏入宮時間不詳,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七子淳親王胤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诏封為嫔(未行冊封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冊為成妃,是同時受封者中年齡最大資格最老的一位,也是康熙年長皇子的生母中,受封最晚之人。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70多歲。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巳時入葬景陵妃園寝。
熙嫔陳氏(1690年—1737年)陳玉卿之女,康熙二十九年三月生。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日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自然排序皇三十一個子),當時僅為庶妃(無封号),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尊為皇祖熙嫔,乾隆二年正月初二薨。
宜妃(?―1733年10月2日)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有一妹為貴人,同為康熙帝妃子。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宮,八月,冊郭絡羅氏為宜嫔,“眷顧最深”。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四,生皇五子胤祺。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晉封為宜妃,在四妃中居位第二,僅次于惠妃。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子胤禌。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寵愛的妃嫔之一。宜妃是雍正帝政敵胤禟生母,雍正帝及日後乾隆帝在尊封先朝妃嫔為太妃時,都将宜妃排除在外。雍正四年(1726年),宜妃次子胤禟圈禁而死。
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長子胤祺病死。雍正十一年癸醜八月二十五日,宜妃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景陵妃園寝。
平妃赫舍裡氏,滿洲正黃旗人,為四大輔政大臣索尼孫女。領侍衛内大臣承恩公噶布喇庶女,為孝誠仁皇後之妹也。
康熙十九年十月十五日(1680年)入宮為待年,享貴人待遇(年紀為十歲左右),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1684年)連升兩級單獨诏封為妃。位列五妃,也是康熙早期的五妃之一,五妃并尊時期長達十二年,康熙早期的五妃順序:惠妃、宜妃、德妃、榮妃、儲秀宮妃,她不僅是五妃之中資曆最淺的,也是年紀最小,出身最高的一個。康熙三十年生皇子胤禨,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生前雖未行冊封典禮,但一直享受妃位的待遇,本質上跟正式冊封的妃沒區别。死後追谥為平妃,十月葬于景陵妃園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