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無事生非源于心理失衡
第二章:别以為别人也在乎
第三章:沉默在溝通中的意義
第四章:人生的“地下室”
第五章:不當欲望的奴隸
有句話叫做:無理取鬧,必有所圖。那麼無事生非呢?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無事生非?對于這些心理失衡的無事生非者他們的不平衡又在哪裡?
無事生非源于心理失衡
清朝李汝珍在《鏡花緣》第五十八回中把強盜分為上百種,其中一種就是“無事生非”,即無端制造麻煩。到了現在,這一成語中所指的蠻不講理的強盜少了,見風就是雨、造謠惑衆的“長舌”者卻越來越多。
無事生非者愛嚼舌頭,無非出于幾種目的。一、把快樂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這屬于價值觀偏頗、道德感缺失範疇。二、“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内心有許多欲望糾結的人,往往通過添油加醋地議論别人,把這些不被社會認可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由此讓被壓抑的“本我”逃過“超我”的審視,痛快地喘上一口氣。三、“皇上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在一個群體中,大家注意的焦點是不斷轉移的,而在添油加醋、傳播是非過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被關注的“新聞人物”。
其實,這三種情況都是出于心理失衡,而根本症結還是在于“無事”,不過這個“事”理解為追求和勞作,也就是說,生活無所事事也是導緻心理問題的因素之一。在近期的《環球科學》中,美國心理專家凱利·蘭伯特就指出,從遠古開始,自然就賜予了人類一種不斷發展的内在驅動機制——— 努力獎賞——— 當人獲得保持和促進生存的資源時,大腦會依照“程序”産生強烈的滿足感和愉悅感,由此提高人們控制外界環境和對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能力、帶來更積極樂觀的情緒。
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的報告指出,比起飽經風霜、辛苦勞作的中老年人,坐享現代化成果的年輕人卻更加抑郁。另一項研究發現,20世紀中期出生的人患嚴重抑郁症的可能性,是20世紀早期出生的人的10倍。也就是說,現代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剝奪了我們雙手勞動的機會,也就使我們對抑郁症等疾病沒有“還手之力”。
由此可見,改變無所事事的狀态,多給自己找一些有益于事業成就、身體健康的事情做,以此促進5—羟色胺和内啡肽等情感激素分泌,這比任何一種抗抑郁藥都來得自然和有效,能從症結上解決心理是非。而“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心理症結沒有了,由此産生的口頭是非自然也會相應地減少。
别以為别人也在乎
朋友最近買了一輛100多萬元的好車,隻要有活動,哪怕隻有三四百米遠,也要開着它。朋友是苦中出身,現在做了老闆,開了豪車,本想多聽些他人的贊美。說也怪,别人似乎并沒有将他的新車當回事,即使他有意識引導,别人也常常轉移話題。我問朋友:“你想知道原因嗎?”朋友說:“想知道。”我告訴他:“當你将好車開到那些老闆們中間,人家可能出于好奇問一問性能、價格;當你将好車開到窮人中間,人家隻會認為你是在炫耀,窮人是無錢買車的人,他們的生活跟你不在同一種水平線,你喜歡的東西他們未必喜歡,你追求的東西他們未必會去追求。”朋友點了點頭。
現在的人常常将獲得了官職、名氣、金錢作為人生成功的标志,有了它,就覺得自己眉毛都高了三分,生怕衣錦夜行。但我們卻很少考慮你炫耀這些東西的時候别人怎麼想,也很少考慮炫耀到底是否真的有助于打造自己的形象。
權勢不值得張揚。一個人做了官有了權力,報紙上天天發表你的重要講話,電視裡夜夜有你的高大形象,這個領導小組那個決策委員會标着你的高姓大名,可以讓你體會到自己的操縱力,感受到改變一個單位乃至一片巨大的行政區域的激情,很好。但你必須知道,生活中也有另一種人,他們并不想做官,隻是希望順着自己的性情做一些喜歡做的事,陶淵明、嵇康、李白、陳寅恪都是這樣的性情中人。不想做官,自然也就不會羨慕官,炫耀權勢隻會讓人覺得你淺薄。
知名度不值得标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的名氣大些再大些。我老家的張大嬸目不識丁,可人家會做媒,做一對成一對,張大嬸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是吹牛,論起做媒,十裡八鄉誰也趕不上我。”張大嬸是個農村婦女,尚且如此看重名氣,更不要說那些可以依靠名氣獲取各種物質精神利益的城裡人了。然而,一個人名氣再大,也是你個人的,跟别人沒有多大關系。你低調,别人會覺得此人謙遜;你過于高調,别人隻會認為你虛榮。
金錢不值得顯擺。一個人有錢不是壞事,有了錢,想住别墅一句話,想到國外遛一圈比窮光蛋逛趟公園還快;别人隻能在電影裡看明星,你可以将她娶進家裡。然而,錢這種東西也最容易使人物化和堕落,這個世界上偏偏就有一些人對錢的欲望很淡薄,他們看重的是内心的快樂,隻要有吃有穿,基本不再想錢的事。在别人面前顯擺金錢,隻會被人視作庸俗。
人活在世界上,我們自然不能事事都跟着别人走,隻要尊重道德和法律,你想說什麼就可說什麼,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但同樣,我們也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别人,不能強求别人在乎我們在乎的東西。你愛權,也許别人愛名;你愛名,也許别人愛清淨;你愛清淨,也許别人愛熱鬧。認為自己喜歡的事别人一定喜歡,自己不喜歡的事别人一定厭惡,千方百計要在别人面前顯示自己那一點點優勢,說輕點是輕浮,說重點是愚昧。
俗話說:“百人百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約束自己的驕傲,尊重他人的性情,這個世界就會雲淡風輕、姹紫嫣紅。
沉默在溝通中的意義
在人們的習慣意識裡,“溝通”幾近等同于“語言交流”,人們總覺得“溝通”就是有聲的對話。但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古德曼對溝通卻作出了一反常規的論斷:“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他從心理學角度對溝通的内涵作了獨到的補充,這句話,管理學上稱之為“古德曼定理”。
也許人們會覺得古德曼定理有些離譜:如果大家都保持沉默,鴉雀無聲,溝通還能進行嗎?
中國有句成語是“沉默是金”,它與“古德曼定理”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在有些場合,學會沉默内斂,這其實是一種成熟的人生境界。此時無聲勝有聲,一些矛盾會因為沉默而得以緩解;一些不可言明隻可意會的事情也因沉默得以傳遞,一些内涵複雜的意思同樣因了沉默有了深刻領悟的可能……古人因此用金子來形容沉默的珍貴。溝通,畢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有聲的會話。七嘴八舌、先聲奪人其實最容易使溝通陷入尴尬的困境。那些涉世未深剛走進公司的上班族,他們年輕、天真無邪,充滿青春熱情,一打開話匣子往往滔滔不絕,甚至不管大家有無聆聽,隻顧自說自話,其溝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古德曼定理所說的:“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并不意味着否定說話所具有的重要溝通效果,古德曼教授隻是站在心理學獨特的角度表述了自己的見解,給溝通的定義打了一個漂亮的補丁,辯證地認知溝通。
聆聽,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沉默,溝通在許多時候正需要沉默來完成聆聽。你一語他一言,大家争先恐後地說話,誰來當聽衆呢。沒有沉默的聽講者,發言再響也失去了意義。當開會時,領導在講台上發言,會場越是鴉雀無聲溝通效果往往也就越好,當會下一片嘈雜,會上的發言者就可能要浪費口水了,這也是對發言者的一種漠視、不尊。
思考,也需要沉默,溝通中聆聽的一方若沒有沉默的時間用以思考,就難以透徹理解發言者的意思。發言者并不能通過大聲說話把思想複制給别人,隻能通過沉默思考,提高說話的藝術感染力來打動聽衆,同樣,給聽衆一定時間的沉默去琢磨,對參悟發言者的話語内涵肯定有幫助。
溝通的間歇也是一種沉默,當人們進行過一次滿意的溝通之後,都會暫時停歇、沉默下來。吃飽飯之後要消化,聽多了發言也需要領悟,沉默、靜靜地思索是消化别人話語的最好途徑。
古德曼定理補充了溝通的外延意義,使之臻于完善,提示沉默在溝通中的重要性。其實,一個人的悟性,一半應該歸功于沉默中的思考和感悟。有時候,沉默中的心領神會,甚至可以勝過千言萬語。
人生的“地下室”
《挪威的森林》序言裡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座兩層樓,一樓有客廳、餐廳,二樓有卧室、書房,大多數人在這兩層樓間活動。實際上,人生還應有一個地下室,沒有燈,一團漆黑,那裡是靈魂的所在地。深處暗室,閉門獨修,正是為了面對真實的自我。”
從此,我知道了人生應該有一個“地下室”。這個“地下室”,可以自我療傷、自我咀嚼、自我思考。一個沒有“地下室”的人,哪怕地上的房子再華麗、再漂亮,也是一種“貧窮”和“困頓”。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為了靜心沉思,他聽從内心的召喚,去森林中過着一種隐士生活。自己種豆和黍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全心記錄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為人類留下了豐厚的思想文化遺産。
面對人們的不解和嘲諷,棱羅決不動搖自己的選擇和目标。他說,自己到瓦爾登湖隐居,是因為生命太寶貴了,他要過一種有深度的生活,吸吮生活的精髓,綻放自己的心靈。
日本着名作家川端康成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受名之累,利之苦,熱衷于被官方、民間、電視廣告商人等拉去“作秀”。天長日久,漸漸地迷失了自己。面對陷入這種種忙亂的俗事重圍,不知如何解脫,最後自殺而了卻一生。
臨終前,他對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現在整天生活在高高的樓房上,一刻也不得安靜了,我想擁有一間小小的“地下室”,也成為一種奢侈和不可能,這是多麼大的一種人生悲劇啊!
他是着名的古籍整理暨文史研究專家,他編撰的《蘇轼年譜》、《蘇轍年譜》、《三蘇年譜》,被學術界稱為“迄今為止三蘇研究的最高成果”,他就是無冕學者孔凡禮。
其實孔凡利并非沒有“加冕”的機會,而他卻一再選擇了放棄。他或因編務、公務與古籍整理難以兼顧,或因離京太遠耗不起而一一婉辭。一次次與編審或教授頭銜擦肩而過,然而,在豐厚的學術成果面前,他的“失去”,顯得那麼的微小。
他在給友人的信件上說,當我在自己人生的“地下室”裡編撰古籍時,我的心靈變得是那麼的清澈、那麼的甯靜,那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不當欲望的奴隸
活得快樂平安是許多人的願望,那麼,怎樣才能達到快樂和平安呢?我的體會是這樣三個字:“去妄想”。我對許多朋友說過,所謂“去妄想”,不是多麼高深的大道理,恰恰是自我調整的最本質的東西。
在生活中,“去妄想”是三個層面的事情。
第一個層面:是把“不正”的欲望、念頭、想法去掉。
所謂“不正”就是歪的東西,邪的東西了,違法亂紀、貪污腐敗、偷盜,都屬于此列;想不勞而獲,屬于此列;想占有别人成果,屬于此列;損人利己,屬于此列;做不道德的事,屬于此列。總之,于理于法不容的東西,是我們要去掉妄想的第一大類;說得再世俗一點,凡是不合道德的事情都不要做。道理很簡單,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必然會心不安,如果一個人偷了、盜了,還想使自己快樂平安,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快樂平安,第一是去不正之妄想。
“去妄想”的第二個層面:是指去掉“不該”的事情、“不該”的想法。
什麼叫不該?比如你為自己制訂的目标太高了,你的力量又達不到,那麼,這個目标就是“貪心”了。這種貪心既會傷了自己,也會傷了家人。這就屬于不該。你雖然不偷不盜,不去害人,但是你的野心太大了,超過了實際的可能,超過了自己能力所限,結果必然是自我折磨。僅僅這一條,再想做到心安,肯定是沒用的。認識不到這一點,不對“貪心”做減法,卻想求得平安快樂,是本末倒置。
每個人都可能犯這樣的錯誤。
“不正”的事情,大多數人會比較容易劃清界限,去掉妄想;而“不該”的事情,要做到去掉妄想就比較難了。要明白,這種不該的妄想對心靈的折磨和傷害是特别大的。無論在事業上、掙錢上、情感上、人際關系上,人們追求的目标都可能離開了實際,這點要清醒。
第三個層面:要去掉“不對”的事情,“不對”的妄想。
什麼意思呢?你做的事情可能在道德上沒有錯誤,不屬“不正”;在目标的高低大小上似乎也和自己比較符合,沒有過貪,不屬“不該”;但是你達到目的的方法不對、不妥當,本來有妥當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但你的方法不當,還自以為很高明,這也屬于妄想。
如果能夠從這三個層面去掉妄想,人就會越來越智慧。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天花亂墜無多用,一戒落實金泉湧。”有的時候,我們從心頭戒掉一個貪,去掉一個妄見,立刻會感覺到自己的解放。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本來狀态不錯,突然生出一個念頭,這念頭可能是有關自己在事業、職場的某些設想,立刻就感到心頭不輕松,立刻就增加了焦慮。哪怕你隻是剛剛說了句大話,不過是吹吹牛而已,吹完以後,會發現自己反倒有點焦慮了,這就是“貪念”對自己的迫害。
所以,要能夠從“去妄想”出發調整自己的心靈狀态,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做得對的事情,這樣才會從容自然。
人生可以積極,可以進取,但一定不要過分地緊抓住自己的欲望,要松弛一些,對自己的欲望要時時有所審視。
結語:無事生非對被人沒有好處,但是對自己就不見得沒有壞處了。經常無事生非的人如果仔細想想會發現,自己在無形之中越來越不受人歡迎了。(文章原載于《中外健康文摘》,刊期:2012.06,作者:叢中,遊宇明,許亮生,李良旭,柯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