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思想的六個精髓

孔子思想的六個精髓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10:58:33

孔子思想的六個精髓?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孔子是最傑出的文化代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孔子思想的六個精髓?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孔子思想的六個精髓(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1

孔子思想的六個精髓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孔子是最傑出的文化代表。

孔子儒學總體上蘊含着文化、倫理、政治、教育、社會治理方面的五大智慧。

它們仍可為今所用,甚至可以為全人類共享。

1、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文疲敝,禮壞樂崩,當面臨“古今之變”、重建“文化認同”的時代課題時,孔子應之以“述而有作”之道,述禮作仁,一繼承一開新,由此禮樂得以存、仁學得以立、儒學得以開。

借助于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如果孔子之于禮主要是“述”的話,那麼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也就是說,面對“古今之變”下的文化創新的問題時,孔子從“述而有作”的原則出發,既承繼了“傳統”之禮,又有“現代”開新之仁,由此建立了“仁禮合一”的學說體系,奠定了儒學的根基。

孔子這種“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對當代文化的重建與創新不無借鑒意義。

2、仁禮合一的倫理智慧

“仁”之要在于使“禮”合乎主體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謂“吃人的禮教”;“禮”之要則在于将主體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實于具體的社會關系中。

“仁”的内在情感與“禮”的外在行為合而為一,方是道德實踐之整個過程的完成。

孔子的這種“仁禮合一”之學體現的是一種“美德”與“規範”(規則)并重、“德性”與“德行”統一的倫理智慧。

孔子這種“仁禮合一”的倫理智慧,對克服當代道德困境,建設新型倫理價值體系,極具指導意義。

3、德治民本的政治智慧

“德治”(孟子叫“仁政”)構成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為政以德”“道之于德,齊之于禮”的思想主張是孔子儒家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

這種“為政以德”的具體要求主要表現為對統治者個體自身“正身正己”的“德位”自覺,即要求在上位者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從而達到“正人”“不令而行”的目的。

其言如是: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顔淵》)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最後,将這種“正身正己”的德性訴求外化、落實,就是儒家“庶民富民教民”“安人安百姓”“博施濟衆”的民本觀念及實踐。

孔子儒家這種面向人本身,強調統治者之“德位”自覺的德治理念無疑是一種極其深刻的政治智慧。美國人文主義大師白壁德認為,孔子之教能夠提供民主領袖所需要的品質。

儒家“以身作則”精神可以塑造出“公正的人”,而不僅僅是“抽象的公正原則”,這是儒家可以貢獻于現代民主之所在。

4、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作為師長,孔子能夠自覺做到以“因材施教”“教依人立”的原則教授門徒,“順其氣質才情而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各遂其性、各盡其才、各有所用,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這種高超的教育智慧,仍值得當代“好老師”取法和借鑒。

5、“以和為貴”的社會治理智慧

孔子開出“仁”,是要開辟價值之源,為“禮”提供意義支撐。

而他之所以要“複禮”“從周”,所求者在“天下有道”,即以“禮”來調節人際關系,實現社會和諧。

“禮之用,和為貴”(《學而》),此之謂也。從“克己複禮為仁”到“禮之用,和為貴”,孔子談仁說禮,其終極追求在一個“和”字。

可以說,“仁”“禮”“和”構成了孔子儒學思想體系的三個基本支點,仁禮合一的孔子儒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種以追求和諧為目的,包含調節社會關系,鼓勵人向上向善諸多内容的社會治理之學。

“仁”由己而人,從内向外的層層打開和具體落實,就是人依循忠恕的原則,按照“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為仁之方,做到“克己複禮”的過程。

這就是說,“克己複禮為仁”的深層意涵當在于:道德實踐(為仁)的落腳點是要将自我的道德信念與道德自覺(克己)不斷向外擴展、落實,推己及人,從而在與家庭、社會、國家的關系中完成自我之角色定位,确立個體所當有的責任和義務(複禮),這叫“禮以辨異”。

孔子稱之為“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通過“禮”來明分君臣父子、貞定社會角色、明确責任義務,使每個社會成員都依禮而行,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從而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

當然,人在對“禮”的踐履過程中,本身也就明顯了統歸于“仁”(廣義)之下的諸多道德價值,比如孝、悌、慈、愛、恭、敬、忠、信等。

也就是《大學》說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總之,以“仁”作為“禮”的價值支撐,又以“禮”來“正名”,促成社會關系的和諧,“仁”“禮”“和”确立了孔子社會治理思想的基本框架,而一個“和”字最是其社會治理智慧的精髓所在。

孔子仁、禮、和“三位一體”的社會治理思想體系中,包含着許多适合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内容,若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