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不能對孩子脫口而出的話

不能對孩子脫口而出的話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8-23 08:55:10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愛是不容置疑的,但有時,我們傾吐愛意,卻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式。在以下的案例中,類似的話語,很多媽媽常常脫口而出,卻并沒有意識到這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困擾和傷害。

  案例一:

  假如有天寶寶問你:“媽媽,為什麼樹葉都掉下來了呀?”

  不适當的說法:

  千萬不要回答:“别管了,那和你沒有什麼關系,做好你的作業就行了!”

  這樣的回答也很蹩腳:“我不知道!”“我很忙,有空再說。”“你這孩子太麻煩了!真不讓人省心!”

  正确的說法:

  你可以回答:“因為樹木在春天會萌發新的樹葉芽,大樹葉長大了就離開樹媽媽……”

  也可以回答:“你看樹葉像不像北風和冬天的名片呀,樹葉落下了,冬天就快要到來了哦……”

  甚至可以回答:“媽媽也好想知道為什麼呀,咱們一起去查一查書好不好?”

  小結:

  媽媽必須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與敏感,鼓勵孩子探索的心理,面對孩子的問題,回答不一定要專業科學,但可以如詩如畫,最好是用一種讓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來答。

  案例二:

  在逛商店,當寶寶看到有趣的物品,忍不住拿起來玩耍,媽媽要告戒他,培養孩子的自律感,這時,應該怎麼說呢?

  不适當的說法:

  不要說:“哎呀你把這個搞壞了,爸爸媽媽要賠錢的!你沒有錢賠,就要把你關起來!”小心不把玩具和器具弄壞,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具、不造成浪費,而不是因為害怕有人看見要賠償。

  類似的話語還有“别采花,否則會把警察給招來的!“這麼說等于告訴他,警察不在公園的時候,就可以摘花。

  正确的說法:

  可以這樣說:“看,寶寶知道這個不是玩具,從這個方向去掰它很容易斷,如果弄斷了,不僅難看,而且很容易把寶寶的手弄傷。”

  小結:

  道德感的本質根源在于兒童天生的秩序感,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感,紀律是自覺自發建立起來的,長大後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養成自覺遵守各項公共規則的習慣。

  案例三:

  有時候,家長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總是以物質獎勵來哄說孩子。例如:

  不适當的說法:

  “如果你吃完這口飯,就給你買冰激淩。”

  “如果你幫奶奶拖地,就給你五塊錢!”

  “若你考試得了100 分,我就獎勵你100 塊!”

  小結:

  給孩子愛,而不是物質的依賴。研究表明,越獲得充足愛的孩子,對物質的依賴越不明顯。真愛不需要任何條件——寶寶成長也不需要。可以把獎勵讓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獲得——但不是許諾用金錢換來孩子乖、 聽話、 勤勞 等等優秀品質。

  案例四:當孩子不聽話時,為了讓孩子聽話,這時,常常見到很多家長會這樣說。

  不适當的說法:

  “我要丢掉你了,讓狼來把你叼走!”

  “你再不老實,護士就來給你打針了。”

  “你再哭,保安叔叔就來抓你了。”

  “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小結:

  家長要維護孩子的幸福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兩個幸福感,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對自己的愛的完全确認,堅信有人永遠無條件地愛自己。建立了首要幸福感,孩子就不需要随時在父母身邊才能感覺到愛,開始走向獨立。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的快樂:遊戲、學習、新獲得一項技能、得到新玩具、得到一件新衣服等等。吓唬孩子,導緻他害怕,影響獨立性的形成——隻是為了他更“乖”、更“聽話”,更易于受你控制,這樣做對他的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