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東西大家都會吃,但問你如何吃的更健康你可能就回答不上來了,在平時飲食習慣上我們也會存在些錯誤,那麼它對我們的健康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健康飲食知識有哪些?秋季飲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健康飲食的常識有什麼?
飲食誤區
人往往在生病時才明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多重要,好習慣不僅讓我們遠離疾病侵擾,還有助維持旺盛精力和健康體魄。
這些習慣真有這麼可怕嗎?本版特邀多位權威專家一一解讀,幫您發現并遠離這些可能“緻命”的飲食習慣。
1.不渴不喝水。
水不僅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還是人體排毒的工具。國内一項調查顯示,七成人都是發覺渴了才喝水,殊不知當你感到口渴時,身體至少已流失了1%的水分。
黑龍江省健康管理學會委員徐偉表示,喝水不是為了解渴,而是要讓其參與新陳代謝。長時間缺水會增加血液黏稠度,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腎髒損害也很大。而且,越不及時補水,喝水的欲望就會越低,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幹旱”。
因此,不管渴不渴都要充分補水,成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晨起後空腹喝杯溫開水能稀釋血液;飯後半小時内不要喝水,否則會稀釋唾液和胃液,影響消化;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因為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
2.不重視主食。
曾經,米飯、面條、饅頭都是人們餐桌上頓頓不離的主食,可生活好了,這些食物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人為了減肥甚至拿水果充當主食。
美國營養學家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髒病的風險就更大。而中國傳統醫學更強調“五谷為養”,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緻氣血虧虛、腎氣不足。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告訴記者,以水果當主食,極易造成營養不良和營養不均。
馬力平建議,應保證膳食中谷物等主食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0%~60%。成年人一天約需2000千卡熱量,其中源于主食的應不少于1000千卡,三餐分配比例最好是4:3:3或4:4:2,如早上吃兩個包子、一碗粥,中午吃碗面條,晚上吃一小碗米飯加塊紅薯,就較合理。
3.餐後點支煙。
老百姓常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其實,醫學研究表明,進食後立即吸煙對健康極為不利。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認為,飯後抽煙的危害比平時抽煙要大10倍。
這是因為人進食後,消化系統立刻全面運動起來,人體胃腸蠕動十分頻繁,血液循環加快,全身毛孔也都張開。
這時吸煙,肺部和全身組織吸收煙霧的力度加強,煙霧中有害物質會強烈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因此,公共場所和家裡要全面禁煙,瘾大的煙民如實在難熬,也要将吸煙時間定在飯後半小時。
4.頓頓無酒不歡。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無論親朋歡聚,還是工作應酬,都少不了酒來助興。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60種疾病都和飲酒有關,酒精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煙草。
美國研究發現,長期喝酒,全身器官都跟着遭殃:從肝髒、腸胃、胰腺,到大腦、心髒、骨骼、耳朵和眼睛,無一幸免,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最可怕的是,過量飲酒還會引發癌症。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病委員會主任委員洪昭光表示,食道癌、胃癌等癌症最易盯上愛喝酒的人。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酒,越少越好”。正常情況下,男性每日攝入純酒精量不應超過20克,女性應更少一些,用“飲酒量×酒精濃度×0.8”這個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攝入量。如實在不能避免飲酒,也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前可吃些含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面包等。
5.飯後喝濃茶。
很多中國人有飯後飲茶的習慣,實際上,這給健康埋下隐患。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告訴記者,飯後馬上喝茶,茶葉中的茶多酚容易與食物中的鐵質、蛋白質等産生絡合反應,從而影響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有關實驗表明,飯後飲用15克茶葉沖泡的茶水,會使食物中鐵的吸收量降低50%。
江用文表示,飯前空腹喝茶、吃飯過程中喝茶,也都不利于消化。飯後如果口渴可以喝點白開水代替。如果要喝茶,最好飯後1小時來杯淡茶。
6.晚上吃大餐。
忙碌了一天,現代人往往把晚餐作為正餐來好好犒勞自己。殊不知,這樣百害而無一利。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于康表示,晚餐吃得過多,多餘熱量合成脂肪儲存在體内,會使人發胖,有時再加上飲酒過多,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人可能在睡眠中休克。
而且,鼓脹的胃腸會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使大腦相應部位的細胞活躍,睡覺時會誘發各種噩夢。此外,長期晚餐吃得過飽,且餐後不運動直接休息,可能誘發腸癌,更是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重要誘因。
因此,晚餐要盡量早吃;其次,要減少肉食;再次,應控制進食量,晚餐攝入熱量不應超過全天攝入的30%;最後,晚飯半小時後可散步消食。
7.漏掉早餐。
很多人因起床晚、怕麻煩、趕時間等原因,“犧牲”掉早餐。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的人胰島素水平更高,久而久之易患糖尿病。
常不吃早餐會增加患心髒病風險。于康表示,漏掉早餐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另外,還易引起皮膚幹燥、起皺和貧血,誘發消化道疾病。長期不吃早餐,甚至會使膽固醇增高,易患上膽結石。因此,無論多忙,早餐不能省。建議大家最好在早上7~8點吃早餐。如果吃太早,會幹擾胃腸的休息。另外,早飯種類要少而精。
8.狼吞虎咽。
随着生活節奏加快,中國人的吃飯速度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本報聯合“新浪網”做過一項調查顯示,4000多人中有近九成吃頓飯隻花十多分鐘,一口飯就嚼兩三下。
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發現,吃飯速度快會導緻肥胖幾率翻倍;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研究人員則指出,如果咀嚼不細,粗糙的食物會增加胃的負擔。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說,吃飯太快,不僅對食道帶來損害,還可能造成消化代謝功能紊亂,引起便秘、發胖。
健康飲食小常識
一、飯前喝湯
我國居民用餐習慣一般都是先吃飯、後喝些菜湯。西方人的用餐習慣是先喝點湯,再吃飯(面包等)。這兩種不同的用餐習慣,究竟哪一種科學、合理?從科學衛生的觀點看,先喝點湯再吃飯比較好。因為人在感覺饑餓時馬上吃飯對胃的刺激比較大,日久,容易發生胃病或消化不良。如果吃飯前先喝點湯,就好象運動前做預備活動一樣,可使整個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為進食作好準備。這樣,就會減輕對空胃的刺激,對胃的保護有一定好處。
二、站着吃飯
醫學家對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用餐姿勢研究表明,站立位最科學,坐式次之,而下蹲位最不科學。這是因為下蹲時腿部和腹部受壓,血液受阻,回心血量減少,進而影響胃的血液供應。而吃飯時,恰恰是胃最需要新鮮血液的時候,某些胃病可能與下蹲式就餐姿勢有關。人們吃飯時大都采用坐勢,主要是因為工作勞累,而坐勢最感輕松之故。
三、吃飯說話
傳統習慣認為,吃飯時不宜說說笑笑,否則對消化吸收不利。而現在一些保健專家則認為,吃一頓午飯用30分鐘左右為宜,在此時間裡邊吃邊說,可使一起進餐者交流感情,解除煩惱,使腸胃能正常地消化食物。其原因是,愉快的心情不僅能增進食欲,還可興奮中樞神經,從而促進消化液大量分泌,使胃腸處于最佳消化狀态。
四、三餐有别
早吃好,午吃飽,晚餐适量。草率的早中餐、豐盛的晚餐,使人患肥胖的占67%。早餐以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為佳。午餐同樣,因為午餐食用雞或魚等高蛋白可使血液中充滿氨基酸,包括酪氨酸,酪氨酸可通過血腦屏障,在大腦中轉化為使頭腦清醒的化學物質;另一個能通過血腦屏障的關鍵營養物質是膽堿,它存在于魚、肉、蛋黃、大豆制品、燕麥片、米、花生和山桃核中,膽堿是腦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化學前體,在記憶中起主要作用。晚餐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佳。
五、心情舒暢
吃飯時情緒好,食欲增強,血液循環良好,胃腸的消化功能強,免疫力增強;如在吃飯時情緒壓抑和郁悶,則會影響食欲,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降低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降低人的免疫力。
六、細嚼慢咽
細嚼可使食物磨碎成小塊,并與唾液充分混合,以便吞咽。同時,嚼還能反射性地引起唾液、胃液和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為食物的進一步消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七、定時定量
吃飯有規律,定時定量,能使胃腸道有規律地蠕動和休息,從而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使胃腸道的功能保持良好狀态,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
八、少吃多餐
進食少,血液中的糖濃度低,身體分泌的胰島素就少,膽固醇的水平就降低,體内脂肪也會減少;但要注意,不論吃多少餐,總熱量不應超過一日三餐的總量。
九、節制飲食
節制飲食不僅能減輕胃腸負擔,而且由于機體處于半饑餓狀态,植物神經、内分泌和免疫系統受到一種良性刺激,從而調動人體本身的調節功能,内循環均衡穩定,使免疫力增強,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趨向于平衡,有利于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十、預防“飯醉”
有一部分人因吃得過飽,即使不喝酒,往往也會出現酒醉狀态,即飯後思緒紊亂,昏昏欲睡。這是因為人吃進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後,其中的葡萄糖能在胃裡轉變為酒精(乙醇),這部分酒精被人體吸收後,就會引起一系列的症狀。要預防“飯醉”,關鍵在于避免暴飲暴食。
結語: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的這幾種飲食誤區,大家可要記牢,這些注意事項大家可不能忽視,一定要應用到生活當中,才能保證擁有個正确的飲食,飯可以少吃,但一定要吃的有營養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