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節奏變得很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變得很重要,平時我們該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控制情緒的方法有哪些?下面請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1、及時補充水分
缺水會讓身體疲倦甚至頭疼,連帶影響情緒。陳飛霞認為,人體每天至少需要攝入2500毫升的水,除了進食會攝入一部分水外,至少還需要喝1200毫升水。如果不喜歡喝白開水,可以适當加點蜂蜜,但不宜放糖。
2、下午吃塊點心
體力下降也會影響工作的心情,下午吃些加餐,不僅可以适度補充體力,提高精力,還可以防止晚餐攝入過多。陳霞飛介紹,酸奶拌水果是最好的搭配,吃兩塊蘇打餅幹、喝點鮮牛奶也不錯。
3、沮喪時來塊巧克力
工作的壓力有時會讓人心情沮喪,馬鈴薯、深綠色蔬菜、糙米、葡萄幹、黑巧克力等可以輔助調節壓力。特别是黑巧克力,還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緩解疲勞。
4、吃點全麥面包
缺乏碳水化合物會導緻全身無力、疲乏、血糖含量降低,産生頭暈、心悸、腦功能障礙等,從而影響情緒。另外有國外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會分解出血清素,具有緩解焦慮、鎮定神經的作用。
5、補充維B維C
B族維生素具有保持精力、補充體力、穩定情緒的作用,可通過攝取動物肝髒、粗糧、蔬菜等食物獲得;維生素C則有恢複情緒并增加活力的作用,多吃蔬菜水果就可大量補充維生素C。
6、每天健走1小時
周琴璐解釋說,有氧運動具有很好的抗抑郁和焦慮的作用,同時對緩解壓力也有極大好處。
國外有研究顯示,每天健走1小時,可以舒暢情緒,有效減少失控行為。和家人一起運動效果更好,不僅可以舒緩情緒,還可以增進家人感情。
但是,隻有做有氧運動才能舒緩情緒,如遊泳、爬山、跑步等,而短跑和短距離沖刺遊泳等都屬于無氧運動,有時還會對關節造成損傷。判斷運動是否過于劇烈可以參考脈搏頻率。
如果脈搏每分鐘跳動的頻率大于(220-年齡)×85%就需要适當減弱運動量了。
7、睡前不要玩手機→→→→
充足的睡眠對舒緩情緒具有積極影響。國外研究發現,睡覺前使用電子設備,電磁波會使進入深層睡眠階段的時間延長,深層睡眠的時間随之減少,從而影響睡眠。
8、晚飯喝點小米粥
睡前不要喝咖啡、茶等具有提神效果的飲料,朱慧蓮建議,少量喝點牛奶和小米粥會提高睡眠質量,但是不要喝太多,以免增加起夜次數。另外,睡前3~3.5個小時不要進食,否則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睡眠。
9、關掉手機
關掉手機可以減少電磁波的幹擾,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電話幹擾。睡覺時還要保持卧室黑暗,如果怕黑可開一盞小夜燈,建議選擇較柔和的橘色光。
自我控制情緒的方法
一、數顔色法
最近,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費爾德提出了一種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即“數顔色法”。
其操作方法是,當你不滿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感到怒不可遏,想要大發脾氣時,如有可能的話,暫停手中的工作,獨立找個沒人的地方,不論是辦公室、卧室或是洗手間都可以,做下面的練習
首先,環顧四周的景物,然後在心中自言自語:那是一面白色的牆壁;那是一張淺黃色的桌子;那是一把深色的椅子;那是一個綠色的文件櫃??一直數到十二,大約數三十秒左右。
如果你不能立即離開令你生氣的現場,例如正在聽主管領導的批評或父母大人的教誨,那麼你也可以就地進行以上練習。這就是所謂的“數顔色法。”
也許有人會問,這法行嗎?是否有點荒謬?其實這個方法大有學問。它是運用生理反應來控制情緒的一種方法。
因為,一個人在發怒時,腎上腺素的分泌使得肌肉拉緊,血流速度加快,使生理上做好了“攻擊”的準備。這時随着憤怒情緒的升高,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内心的感覺上,理智性思考能力因而減少,某些生理功能也暫時被削弱。
通過運用“數顔色法”,強迫自己恢複靈敏的視覺功能,使大腦恢複理智性思考。
因此,當你數完顔色時,心情就會冷靜一些,這時再想想,你該怎麼應付眼前的情況?經過這一短暫的緩沖,你就能以理智的态度去對待。所以,此種方法特别适合于暴躁型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緒。
二、記情緒日記法→→→→
情緒日記不是一般的日記,記的是每天自我情緒的情況。即每天發生了什麼事,我有什麼感覺,甚至一些微小的感覺也要記錄在案。
這是心理學家們對控制遲鈍型情緒的建議。事實證明,壓抑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你當時沒有發脾氣,克制住了自己,但憤怒的情緒仍然存在,日積月累,到最後實在壓抑不住了,一旦發洩出來。
就如同火山爆發,十分可怕,不但自己會受傷,對方更難以承受。這一點須特别引起遲鈍型人的注意。正如人們所說的,某先生脾氣很好,但一旦發起脾氣可就不得了。這就是遲鈍型人的情緒特點。
因此,情緒日記法是遲鈍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暗示調節法
自我暗示是改變自己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基本的做法是自己給自己輸送積極信号,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心态,改變自己的情緒。具體的暗示方法有多種。
比如,早上起床時,就開始給自己暗示:今天我心情很好!今天我很高興!今天我辦事一定順利!今天我一定有好運氣!類似這樣的話,要不斷地給自己暗示,使自己的潛意識接受這些信号。
這将對你一天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使你能夠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地去從事各項工作。
四、運動纾解法
據心理學專家溫斯拉夫研究發現,最好的情緒纾解方法之一是運動。因為當人們在沮喪或憤怒時,生理上會産生一些異常現象,這些都可以通過運動方式。
如跑步、打球、打拳等方式,使生理恢複原狀。生理得到恢複,情緒也就自然正常。有的公司就是利用這一方法來消除職工的不滿情緒的。
如某公司專門安排了一個房間,在房間裡放着公司高級主管的人體模型,當職工對高級主管不滿意時,就可到此房間對着高級主管,大罵一頓或拳打腳踢一陣,發洩完了,心裡感到平衡了,再回崗位繼續工作。這就是運動纾解情緒法。
五、音樂緩解法
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因此也是緩解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部分人而言,當心情不佳時,聽上一曲自己最喜歡的音樂,沮喪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
因此,建議喜歡音樂的朋友,不妨準備幾盒自己最喜歡的錄音帶,放在身邊,心情不好時就放上幾曲,以此來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
六、不逃避現實法→→→→
保留型或壓抑型的人不會将憤怒直接發洩出來,因為他們認為:“生氣憤怒都是不應當發生的事怎麼還可以亂發脾氣呢?”
所以拼命壓抑自己的怒氣。有些保留型的人在不高興時,采取離開現場的方式,避免正面沖突,等雙方的怒氣消失了,冷靜下來再說。
多數人可能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制怒、避免沖突的方法,其實并非如此。
因為即使自己一言不發,也在進行着溝通,自己的肢體、表情已經顯示出自己的态度。有時不吭聲,比吭聲更氣人。
例如,因某事你對某人正在發脾氣,火冒三丈。對方卻極不高興地說: “對不起,我先走了”。
此時,你并沒感到對方真明事理,想給雙方冷靜下來的時間。
相反,你覺得對方是在向你宣告: “你根本不值得理睬”,而且還感覺受到對方“不屑一顧”的羞辱。
又如,夫妻争吵時,如果有一方突然起身、用力地甩門而去,這種臨時逃避,并不能解決彼此間的憤怒,而隻是将問題延後。
專家們研究證明,許多人在離去的當時,或許慶幸自己避免了一場風暴,但事後再與對方見面時。
雖然時過境遷,仍很難尋找到解決之道。
尤其是在逃離現場時,不是在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态下,不但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因此,專家們建議習慣逃避的保留型情緒的人,若要解決情緒問題,不妨訓練自己在發生問題時,強迫自己慢慢拉長在現場的時間。
每次增加一點,由原先的兩秒改為一分鐘、五分鐘、乃至十分鐘,延長自己面對負面情緒的時間。
注意,這裡讓你延長在場時間,并不是讓你留下來大發脾氣。
同對方對着幹,以言相對,你給我一拳,我給你一腳,将鬥争繼續升溫;而是讓你留下來,采取數顔色法或暗示調節法來恢複平靜理智;或者提醒自己,離開不是最好的方法。
因為問題仍然存在,與其不理性地離去,不如留下,好好正視問題,與對方理性地溝通、讨論或許更好。更何況忍氣吞聲久了,很容易造成自己身體上的不适,那就更劃不來了。
七、注意力調控法→→→→
人的注意力,好比一台攝像機的鏡頭,問題是将鏡頭對準事物的哪一部分。事物的本身有好有壞,對準好的一面令人歡欣,對準壞的一面令人沮喪。
這方面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要想控制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于提問題,因為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腦子便會尋找有關的答案,也就是說,你尋找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是:這個人為什麼這麼讨厭?這時你的注意力便會尋找讨厭的理由,也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真的讨厭。相反,若是問道:這個人怎麼這麼好?這時你的注意力就會尋找好的理由。
同樣是對方的一句話,在尋找讨厭的理由時,這句話就是壞話,沒安好心;在尋找好感的理由時,這句話就是好話,肺腑之言。
你看,差别如此之大。其根源就差在一個點上,這一點就是你的注意力。所以,改變我們情緒最有效且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注意力。
當你情緒不佳時,把注意力調整到你過去的光輝之處,來一段美好的回憶;當你對某人有看法時,把你的注意力調整一個角度,看看此人對你好的一面;
當你對某事有反感時,把你的注意力調整一百八十度,看看事物的另一面。這樣也許能改變你的情緒,使你的心情更加愉快,使你的生活、工作、學習更加順利。
八、自我平衡法
有些人的得失心特别重,也就特别容易焦慮、害怕、緊張、恐懼,而且對這些情緒無法控制,所以常因一些工作上小的失誤,而感到沮喪、自責,認為自己無能,一無是處。
其實,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情況。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之所以對自己施以過度的壓力及自責,主要因為我們的潛意識中有一種“我的過錯。
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且都很在乎;我犯了錯,我再也沒法在他人面前擡起頭來”的想法在作怪。
但事實上呢,時過境遷之後,别人可能早就忘了這件事,自己卻一直耿耿于懷,也許一輩子都忘不了。
如此重視,是因為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認為世界是繞着自己轉的,所以自己有一點錯,就是驚天動地,不得了的大事,别人全在注意,自己的一切全完了。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其實别人并沒有把你看得那麼重要,有缺點、有毛病、工作失誤都是一種正常現象。你會犯錯誤,别人也會犯錯誤,彼此彼此。
得失心特别重的人另一表現,就是全盤否定自己。當自己做某一件事,其結果不理想或遭到失敗時,就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一切全完了。
這種自我否定,使自己陷入沮喪的情緒之中難以自拔,越想越可怕,焦慮、緊張、恐懼之心日趨嚴重,情緒越來越差。
事情真有這麼嚴重嗎?不妨請你冷靜想一想,你會發現其他人和自己一樣,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失敗的經曆,誰也不是完人。
因此,失敗的人,醜的人,辦錯事的人并不止你一個,何必為此而煩惱呢。這些行為或現象是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的,無須過多地自責。
隻是記住,當下次再遇到這些情況時,别忘了勇敢地面對、正确地對待就是了。這樣,在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遇到不順利或遭受挫折時,心态就會平衡,情緒就會穩定。
九、自我暗示法→→→→
暗示,作為一種心理療法,有科學的基礎和功效,對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如口吃、厭食、哮喘、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性頭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積極正确的暗示療法,通過調節人的神經内分泌,可以促進腦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強人的身體健康。
而惡性的心理暗示,不僅不能醫治疾病,反而會使受暗示者産生心理障礙,嚴重的還會出現幻聽、幻覺和幻視。
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運用積極、恰當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發生良性改變,疾病症狀消失,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還有一種自我暗示的方式就是自我慶幸。當你遇到不幸與挫折時,不應該灰心喪氣,而應該高興地想“事情原本可能會更糟呢。”
十、自我轉移法
所謂轉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思想和行為轉移到其他方面。
憶喜忘憂:把令你高興的事一條條地列在一張紙上,邊寫邊盡自己努力反複進行想象,沉醉于當時愉快的情景中去,這樣便會使你樂以忘憂,從而感到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聽音樂:當惡劣情緒出現時,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在這種旋律中心情會獲得放松,變得舒暢起來。
為你所好:當某件事一直萦繞在頭腦裡而影響你的情緒時,不如暫時把它避開,而進行你所喜愛的活動或遊戲。比如說,你喜歡下棋或玩撲克,你會在快樂中忘掉那些煩心的事。
積極工作:壓抑會産生厭倦、懶惰的行為,越是懶于做事的人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
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安排得井并有序,更加勤奮工作或學習,就不會有時間再去考慮那些令人心煩的事了。而且,當你成功地完成某項工作後,心裡會踏實許多。
十一、自我發洩法
消除惡劣情緒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使之發洩,切忌把不良心情埋于心底,隐藏的憂傷似爐中之火,能把心燒成灰燼。當你受到挫折後或心中氣憤時。
你可以到野外或在不妨害社會和他人的場所盡情地大喊大唱、大笑大哭,還可以找一些事物作為你發洩的對象。在日本的一些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
有一些用布做成的各種各樣的人,當有些人因對上級領導或他人不滿而産生憂慮前來咨詢時,心理醫生就讓他們把那些布人當成自己不滿的對象而進行拳打腳踢。
用這種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住校的學生,水房和廁所則往往可被作為宣洩的場所,在那裡可以盡情地大喊大唱。
其他的宣洩方式還包括談心、寫日記等,一個人如果經常壓抑自己的心情,長期下去嚴重時可能會導緻抑郁症,因此,當惡劣情緒出現時還是把它宣洩出來為佳。
十二、自我冷靜分析法→→→→
遇到挫折時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标、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這就是冷靜分析法。
正确面對社會現實:要知道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社會是光明的,但也有陰暗面;世上有好人,但也有壞人。看待社會不能過于理想化。
要看到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不能用自己的标準去衡量社會的公平性,而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别,努力去縮小自己與别人的差距。
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應先從自己的主觀方面去尋找原因。堅信“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短處,隻要積極有為,揚長補短,就能成功;要停止自我比較。
不要擔心不如别人,要接受自己,确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态,否則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别人攀比要知己知彼,這樣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兩人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
有了這一條,人的心理失衡現象就會大大降低,也就不會産生那些心神不甯、無所适從的感覺。
自我鼓勵:要有辯證的挫折觀,多讀些聖賢哲理與名人傳記。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聖賢們的思想與名人們的事迹予以我們許多啟示。“自古雄才多磨難”,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正是在挫折和逆境中做出的。
情緒管理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深呼吸
我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在緊張不安的時候,你吸氣的時候跟自己說:“我吸進了宇宙中的光和愛”。吐氣的時候是吐出所有的緊張、壓力和不安。
假如這個太太今天在公司裡非常不高興,但是家裡有一個2歲的小孩,她可不可以帶着那一堆情緒垃圾帶回家?不可以。
要在小區裡轉一圈,讓自己坐幾分鐘,做五個到十個深呼吸,就把自己的情緒釋放掉,這樣回到家裡還是一個好媽媽。
如果這堆情緒垃圾沒有處理掉,有沒有可能對她2歲的孩子造成危害。尤其要注意,有些媽媽還在哺乳期,就是還在喂奶的媽媽,心情指數一定要比較高。
如果說情緒長期處于抑郁、憤怒,對孩子會有害,他會分泌一些毒素,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第二種方法叫“暫離現場”
這就是了解6秒鐘的策略,什麼叫6秒鐘策略?也就是說人類有一個情緒腦,還有一個理性腦,你是不是感覺到你有一個理性腦,有一個情緒腦。你左腦是分析理性的,而你的右腦是比較感性的。
我們如果碰到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你的情緒腦馬上反應,情緒腦比理性腦速度快多少倍呢?8萬倍,所以情緒失控,社會新聞都是這一類的案例,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你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知道6秒鐘的策略,就是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6秒鐘内你的情緒腦和理性腦沒有連接上,是斷開的,隻有6秒鐘以後才連接上。
這時候才會有理性進來,理性會分析這樣發展會對我造成什麼結果,對别人造成什麼結果。當你有理性進來的時候,也許你做的決策才是對的。
沒有理性的時候,就會喪失理性,做出的決策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6秒鐘決策,暫離現場。
第三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叫“重新選擇情緒”→→→→
大家知道唐太宗,他每次下朝之後專門去幹嘛?散步。
他為什麼散步?他身邊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魏征,魏征是提意見的,每次上朝的時候提意見,國君的臉色就會不好看,但是為了治理這個國家。
他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胸打開,之所以去散步,是因為他怕錯殺了魏征,也就是說他每天都想殺他。
所以為了管理自己的情緒,隻好去散步。所以唐太宗為什麼管理得比較好,是因為跟他的内在格局有關,一個人的内在格局,決定了他的外在格局。
第四種方法是“一念之轉”
剛才就講到了,如何轉變自己的念頭,如果念頭轉不過來的時候要找誰?要求助專業人士、合适的人選。
第五種叫“暫時抽離法”,什麼叫暫時抽離法?
比如說在公司開會,有一個人提出激烈的批評,讓你怒火萬丈,這時候你不可以跟他發脾氣,你可以做的就是暫時抽離出自己,讓這個會繼續開完,然後再找一個合适的時間解決問題。
否則怒火萬丈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爆發了,當然真的要掌握這個方法是要練習的。
女人情緒的自我調節法
1、和自己說點事
“和自己說話”絕不是精神紊亂或過度憂郁的表現!不信?聽聽權威心理學家怎麼說:“和自己說話是最安全的發洩内心苦悶方法,非常值得推崇!”
對心中那個自己說話一樣有效,隻要把聲音釋放出來就ok。這可不是今天才發明的消解方式,在過去,無論教堂中面壁的忏悔者,還是寺廟中念念有詞的祈福者,都是在對自己傾訴過程中獲得解脫。
心理學家也說:“當你試着和自己說點什麼時,心理上已經産生一種應激反應,可以中和不良情緒。”就像那句:“真正能溫暖自己的是自己的體溫。”
“和自己說點事”與“事事都向别人傾訴”相比,前者不會使你的隐私過分公開,為你保留了更多私人空間。因此當你找不到傾訴對象時,不妨試着和自己說說心裡話。
2、與寵物分享秘密
寵物對女人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愛心泛濫時的玩伴,尤其當你無人傾訴時,寵物絕對是最佳“情緒垃圾桶”,更是最認真的聆聽者。它們不會變身“軍師”影響你的判斷力,并且絕對會替你保守秘密。
不要把與寵物分享秘密解讀為“孤單”,心理學家說:“寵物對你的心理安慰效果有時比‘人類傾聽者’更強。”
它們真的會對你的情緒感同身受,還會表現出更多肢體語言,比如舔你的手,給你一些安慰,讓你感到舒心、放松。
國外研究還發現,面對寵物。女人更容易無所顧忌地暴露痛苦甚至放聲哭泣、大喊大叫,或不停絮絮叨叨,這才是最迅速的調節情緒和幫心理減壓的方式。
3、把煩惱寫出來→→→→
“把煩惱寫出來”是今年美國心理協會向全美白領推薦的最新減壓方法。
心理學家研究也證實,持續6周用書寫方式傾訴壓力和煩惱,人的心态會在6周後變得積極,抗壓性明顯增強,甚至免疫細胞的免疫力都有提升!
對此經驗頗豐的心理學家說:“很多時候你煩惱不停,是因為大腦中蓄積了不準确、不完整、缺乏理智的負面信息,腦内思維不足以緩解。
把心中煩惱寫成一篇日記,你就會發現,煩惱已消減一半;全部寫完,這件一直讓你糾結的事,嚴重性已大大降低!”寫感受時,你會對整件事情進行完整思考。
因此寫完後,煩惱就被留在日記中,你甚至感到沒必要再“想起”這件事。
如果把文字公布在網絡blog上,你還能得到讀者建議。一來一往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帶領你的心做一次心靈spa。
4、做些真正喜歡的事
古人當心中煩惱無人傾訴時,會找酒,再“與爾同銷萬古愁”。但作為現代人,你的選擇多得多!你可以睡覺、唱歌、購物或打球……從心理學角度講,這些都是“替代療法”。
“替代療法”是一種康複過程,是對抗壓力後帶來的影響,可以幫你恢複身心平衡。但首先,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替代療法”。
比如留意一下,自己什麼時候壓力重重,什麼時候又心情舒暢。當你發現購物時不會感到任何壓力,就可以在需要傾訴時用購物替代;如果發現隻要和家人在一起就能心情平靜,可以在煩惱時多和家人相處。
吃什麼食物可以放松情緒
1、吃少了
疑慮和憂思之人多是蒼白、瘦弱的,主要是能量、蛋白質攝取量很低,導緻貧血、體力不足。在飲食上的此類偏差會加重緊張、不安的情緒,對人對事更加缺乏信任。
2、缺鋅
鋅參與人體多種酶的生理活動,對蛋白質、核酸的合成,以及生殖腺等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從而影響人的性格行為。缺鋅的人容易抑郁、情緒不穩定。
3、綠茶
綠茶其實可以放松人的情緒,因為其中所含的茶氨酸進入腦後使腦線粒體内多巴胺顯着增加,調節機體和精神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态,而非緊張和焦慮,是真正的怡情之飲。
4、吃素→→→→
機警、多疑、睡眠淺更符合食草動物的特征,它們時時擔心着襲擊的來臨,總是不安的。
常年吃素得不到足夠的脂肪以及那些含在動物性食品中的卵磷脂和肉堿,從而影響細胞對能量的利用,影響腦組織神經遞質的合成和釋放。
5、零
吃點零食吧,咀嚼能調節情緒,在緊張工作的間隙,吃少許零食,可以轉移人的思維,緩和焦慮,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分放松。
如果你認識一位有點兒神經兮兮的朋友,幫幫他,請他喝綠茶、吃蔬菜、補蟲藥,最低限度,為他準備些零食,盡一盡做朋友的義務吧!
6、蔬菜
蔬菜中的鉀有助于鎮靜神經,安定情緒。不喜歡吃蔬菜者,通常無法攝取足夠的鉀,而鉀是鈉排洩的輔助因子,從而導緻鈉和水分的潴留,多餘的鈉是焦慮、情緒不穩定的主因。
7、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的功效中有扶正固本、鎮靜安神之說,像金水寶、百令膠囊等許多蟲草制品已經入藥。一些蟲草菜譜從書店的保健食譜中也不難找到,有心情時不妨直接買藥料炖東西吃。
8、全麥面包振奮你
人心情的好壞與體内血清素的含量關系密切,這是因為血清素能讓人感到放松和平靜。而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增加血清素含量。近年來研究還發現,硒能振奮情緒,全麥面包等谷類食物富含硒。
9、深海魚緩解焦慮
海魚中所含的Ω-3脂肪酸不僅有益于人體心髒健康,還能産生相當于抗不良情緒藥的類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慮減輕。
10、香蕉讓你甯靜
當人體腦内5—羟色胺含量減少時,會出現失眠、煩躁、悲觀、厭世等一系列不良情緒症狀。
香蕉中含有能夠幫助人腦産生5—羟色胺的物質,這種物質類似化學“信使”,能将信号傳送到大腦的神經末梢,促使人的心情變得安甯。
11、巧克力讓你快樂
巧克力中含有一種叫苯乙胺的物質,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巧克力還含有豐富的鎂元素,有安神和抗憂郁的作用。
12、菠菜減少憂郁→→→→
缺乏葉酸會導緻腦中的血清素減少,導緻憂郁情緒,而菠菜正好富含葉酸。
13、處于不良情緒的人要避免食用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
例如豬肉或油炸食物,會導緻行動緩慢、思考遲鈍及疲勞。為預防不良情緒導緻的食欲下降,可選擇清淡開胃的食物,如楊梅、山楂等,忌食過量辛、辣、腌、熏類等刺激性食物。
發洩情緒的方式
1、傾訴、逛街、消費發洩方式原始
對于中年女性來說,一旦心理有了問題,原始的解決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忍了,不管是來自生活中的問題,還是工作上的困難。
一般都會為了整個家庭的穩定,為了工作與同事的和諧,自己将所有的牢騷咽到肚子裡,自己慢慢地消磨掉;而另一種方式則是找個好朋友或者親人傾訴,說出來了,心裡也就舒服了。
而對于一般的年輕女性來說,一旦心理出現了問題,最普遍的解決方式則是逛街、消費。不管有用沒用,先買回家再說。過一段時間再看,原來都是廢物。
放松情緒的方法
一、 開懷大笑
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洩方法;
二、聊天
高談闊論會使血壓升高,聽别人說話同樣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三、生活節奏放慢
放慢生活節奏,把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四、 沉着冷靜
沉着冷靜地處理各種複雜問題,有助于舒緩緊張壓力;
五、 心胸開懷
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不要耿耿于懷;
六、 勇敢
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學會在适當的時候說“不”;
七、 說悄悄話→→→→
夜深人靜時,悄悄地講一些隻給自己聽的話,然後酣然如夢;
八、堅持
遇到困難時,堅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說到底,無論她們用什麼方式來排洩自己心中的煩惱,她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這是自己心理出了問題。”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準
(1)有正常智力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準。因為智力是人們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綜合。
(2)成為情緒控制的主人
善于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情緒安定,積極向上,沒有不必要的緊張感和不安感。
(3)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 康不可少的條件,又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其表現在: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别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交往中積極态度多于消極态度。
(4)良好地适應和改造現實環境
經常不能有效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是導緻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對現實環境的能動适應和改造,是指有積極的處事态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 清晰正确的認識,其心理行為能适應社會文化的進步趨勢,勇于改造現實環境,從而達到自我實現與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個性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質應具有:目的明确合理,自覺性高;善于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救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實現目标的堅定性.又有能克制幹擾目标實現的情緒和行動,不放縱任性。
(6)具有完整與健康的人格
人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的健康。一個人沒有心理疾病,還不能說他有健康的 人格。人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健康最終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康人格。
總結:通過上文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管理自己的情緒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實,我們平時的壓力很大,隻要我們及時有效的調節好,相信大家都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