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中間劇場,多媒體創意舞台劇《那個小孩》演出現場,觀衆席裡很多可愛的小孩,不停發出各種笑聲和感歎聲。然而,比孩子們還有共鳴之感的,是他們身邊那些大人。“這講的不就是我的故事嘛!”不少70後、80後的觀衆都這樣會心發笑地想着。确實,《那個小孩》不僅是獻給“小孩”的禮物,更是獻給所有經曆過成長孤獨,同時也用想像戰勝無聊的“那個小孩”。
“想象一下,想象一下,想象一下!”演出一開場,空曠的舞台上,幾個黑衣演員就用一連串充滿魔力和詩意的“想象”,将所有觀衆深深吸引。雖然舞台上幾乎空空如也,但人們眼前卻似乎出現了無數的故事、傳說、城市、人物……而最終,所有神奇驚人的傳奇,都被裝進了一個小小的“雪花球”裡,一個“珍寶般的獨生孩子”也随之出現了。
在演員們娴熟的操縱下,在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舞台上,一個可愛動人的“偶小孩”栩栩如生。他無法挽留下雪天還要去工作的媽媽,隻能獨自在家消磨時光。布置成帶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特點的簡樸房間中,小床可以當成想象一切的舞台,披着毛巾就可以扮演任何角色;需要不停搖動天線才能保持信号的收音機,拔掉天線就可以當指揮棒;歪歪扭扭寫下字條,用卡通小包裝上心愛的零食,在公交車上看窗外的小鳥,将每朵雲彩都想象成不同的東西……在充滿童趣和冒險的旅程中,那個小孩在孤獨時光中發現了隐秘的力量,而這也是無數獨生小孩在物質匮乏、無人陪伴的年代度過童年的共同記憶。時代賦予這一代獨生子女一種天生的能力,對抗孤獨,消解寂寞,面對成長,那就是神奇的、想象的力量。
人們往往認為,動漫和偶戲是給小孩看的,但誰說深刻的道理不能蘊藏在簡單的動畫裡,複雜的人物不能附着在生動的木偶上呢?動畫效果和木偶形象讓孩子們歡喜,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拉近孩子們與舞台表演的距離,也同樣讓成年人放下審視與戒備,用輕松的心情去觀看,融入,沉思,回味……戲劇不論以何種表達方式,都是試圖讓看不見的東西能被看見。現實的問題,人性的複雜,生活的真相,借助孩童的視角和藝術家的濾鏡,呈現出的世界更溫柔,更純粹,更美好,也更慈悲。正如最神奇的傳說和最驚人的傳奇都能被裝進最小的地方,最可愛的動畫和最純真的木偶,也能走進成年人疲憊、滄桑,更需要撫慰治愈的心靈。
《那個小孩》出品人、中間劇場經理楊雲對這部作品傾注了無數心血,她說:“中間劇場從一開始做親子劇,面向的就不僅僅是孩子,所以每次演親子劇,現場總能看到很多不帶孩子的成年人,這是最好的鼓勵,好的劇,就是應該老少皆宜!”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個小孩,或者有沒有小孩,隻要你曾是“那個小孩”,就值得放下手中的電子産品,走出家門,走進自然,走入劇場,重新面對熟悉又陌生的一切,認真感受自己的内心,相信你也會找到那神奇的力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王潤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