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冷空氣即将到貨請注意簽收?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9月23日),我國迎來秋分節氣“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大數據盤點顯示,秋分期間北方最低氣溫下滑迅猛,多地晝夜溫差超10℃,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強冷空氣即将到貨請注意簽收?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9月23日),我國迎來秋分節氣。“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大數據盤點顯示,秋分期間北方最低氣溫下滑迅猛,多地晝夜溫差超10℃。
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适當凍一凍有助于身體逐漸适應寒冷,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但人人都可以“秋凍”嗎?
凍到什麼時候添加衣服最合适?
來了解科學“秋凍”姿勢
為什麼要“秋凍”?
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過渡階段,适當地讓身體處于涼爽的狀态,接受一些寒氣的刺激,可以增強機體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
南北方“秋凍”有區别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
南方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适當延長“秋凍”的時間。
北方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着涼。
“秋凍”須順應天時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适當“凍一凍”有益健康。
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适當地增衣保暖,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适得其反。
“秋凍”不是人人适宜
這5類人要注意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後,會使原本就有病變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嚴重。
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内缺水,導緻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
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複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發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凍”。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産生不良刺激,使得上述疾病複發或加重。
關節炎患者:
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複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發血管神經病變,表現為微循環障礙、手足麻木等。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還可能加重微循環障礙,導緻血管神經病變進一步加重。
科學“秋凍”
須捂好這4個部位
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雙腳:
腳部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
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緻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
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
科學“秋凍”
可以做這些體育運動
對秋凍的理解不應局限于天氣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還應加強體育鍛煉。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煉。
散步、跑步、打太極拳、瑜伽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