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大學第十講

大學第十講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6 18:29:46

  大學第十講(大學注釋十)(1)

  【原文】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所謂使家族和睦,在于修治自身。人往往對所親近喜愛者有所偏向,對所輕視厭惡者有所偏向,對畏懼恭敬者有所偏向,對同情憐憫者有所偏向,對傲慢怠惰者有所偏向。因此,喜好其人而知其不善,厭惡其人而知其善者,天下少有。古語雲:“人不能看到自己子女的過錯,不能看到自家禾苗壯大。”這就是自身不修,不可以使家庭和睦。

  【注釋

  [1] 總論

  朱熹《大學或問》:“此章之義,實承上章,其立文命意,大抵相似。蓋以為身與事接,而後或有所偏,非以為一與事接,而必有所偏。所謂心正而後身修,亦曰心得其正,乃能修身。非謂此心一正,則身不待檢而自修也。”

  清•胡渭《大學翼真》(卷七):“渭按:喜怒哀樂,心之用也,才發于中,勢必見乎身而加諸人。但上章明‘心’與‘身’相關處,故‘忿懥’等,俱就心上說。此章明‘身’與‘家’相接處,故‘親愛’等,俱就身上說。其實四‘有’、五‘辟’之病,總出一根株。欲除此病,惟有察之一字,更無他法。‘親愛’等,與‘忿懥’等微别,存疑說是。‘誠意’章,好善惡惡就己身上說;此章好惡,才是好人惡人。蓋齊家為治人之始也。末章以好惡推廣絜矩之意,實發端于此。‘辟’,則為天下僇,亦隻是偏到極處耳。上兩節,俱是‘身不修’,但未露,至此直點出三字。傳者立文簡奧,其義往往互相備。以上二章,隻如一章。‘忿懥’等偏處,就心上說,非終不及身也;‘親愛’等偏處,就身上說,非與心無涉也。‘視’、‘聽’、‘食’,以身之所具說不修;‘親愛’等,以身之所接說不修,皆是互相備。讀者當以意會,譬諸遊佳山水者,眼光須放得尖長,始足以盡側峰橫嶺之妙。”

  衛湜《禮記集說》:新安錢氏(時)曰:“論‘齊家’,在‘修其身’,卻隻說身之所以不修處。若說身之所以修,即是上章‘正心’事矣。立辭嚴密,極宜細玩,且于齊家利害,愈更深切。上章隻說心之所以不正處,文意亦如此。上章四個‘有所’字,此章六個‘辟’字,其實皆心之病,但上四者,止是自身裡事。此六者,卻施于人,即處家之道也。所以不同。”

  [2]辟

  《禮記集說》:朱熹:“辟,猶偏也。五者在人,本有當然之則,今接其事而不審其則,則蹈于心所向之偏而身不修矣。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是則偏之為害,而家之所以不齊也。”“人之于此五者,情有所偏,則失其好惡之公,而身不修故不能齊其家耳。然是五者,乃身之接物所不能無,而亦固有當然之理矣。苟于是焉,徒與之接而不能随事省察,以審其所當然之理,則未有不因其所重而陷于所偏者也。故偏于愛則溺焉,而不知其惡矣。偏于惡則阻焉,而不知其善矣。”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辟者,偏也,非邪也。邪生心,而偏在事。”

  宋·錢時《融堂四書管見》(卷十二):“‘敖惰’,固非性情之正,曰‘親愛’,曰‘賤惡’,曰‘畏敬’,曰‘哀矜’,皆發于四端,人之所不能無者,但溺于偏私,倚著一處,則所謂僻也。處身之道,公平無我,是非兼照,則衆心肅服,家自然齊。一有偏焉,人道乖矣。其禍可勝言哉?偏于所好,辄忘其惡;偏于所惡,辄忘其美。流俗暗淺,大抵如是。故曰:‘天下鮮矣。’‘不知子之惡,不知苗之碩’,皆所以推明‘辟’字。”

  [3]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元•胡震《周易衍義》(卷九):“天下之生久矣,其不孝而不祗厥父事者,不足道也;不慈而不能字厥子者,不足道也;不友不恭而不念天顯者,不足道也。間有知孝矣,而或入于陷父之憂;知慈矣,而或入于敗子之譏。能敬兄友弟矣,而又如隐公之能立遜弟之節,而不免終身篡弑之禍。宋宣能推讓賢之義,而不能免異日幹戈之慘。則人倫之詣其至,不亦難乎?蓋人倫之道,不詣其理,不足以為至。循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則局于人情之淺近,懵于義理之精微,皆不足以為至者也。至若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皆不中不正,而非盡家道之至也。”

  [4] 諺

  《說文》:“傳言也。”段玉裁《注》:“傳言者,古語也。凡經傳所稱之諺,無非前代故訓,而宋人作注,乃以俗語俗谕當之,誤矣。

  【解讀】

  “齊其家,在修其身”,在《易》為《家人》卦。程頤曰:“‘五’恭己于外,‘二’正家于内,内外同德,可謂至矣”,“王者治天下,當以恭己正家為本。”《集說》引呂氏大臨曰:“《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之其所愛敬而修其言行,則人亦将愛敬之;之其所賤惡而去其不善,則人不可得而賤惡之。如此,則人将矜式之,況其家乎?故曰‘其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也’。”

  理解本段原文,關鍵在一“辟”字。鄭玄謂:“辟,猶喻也。言适彼而以心度之,反以喻己,則身修與否可自知也。”此即孔子言仁之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齊家在于用恕,在能近取辟,參以彼己而蔽乎吾身之愛與惡。五者之失,在于不恕,不能近譬者也。宋儒胡铨:“譬猶省察也。”引《易》“觀我生,觀民也”,謂“觀人以省己”。張九成:“自省而已。”謂善不善皆吾師,凡所好惡,皆為儆戒自省之資。鄭、胡、張皆從“身修”處說。但結合下文“天下鮮矣”句,五個“之其所辟焉”,是說“身”之“不修”。朱熹:“舊音舊說,以上章例之而不合也,以下文逆之而不通也,是以閑者竊以類例文意求之而得其說如此。”故“辟”字之義,本篇從朱熹作“偏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