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6 12:11:48

  01

  “家教好”與“成績好”

  以前人們誇一個孩子,經常說“家教好”,現在誇孩子都說“成績好”。

  家長們說得更多的是孩子“奧數拿過冠軍”、“會說多少門外語”、“鋼琴幾級”……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社會人格的成功标準,卻漸漸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因為它是一種耳濡目染,是一種長期的人格養成。

  對中國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于丹談家庭教育)(1)

  孔子提出一個人的學習要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入則孝,出則悌”,就是講家庭教育;

  第二階段是:“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說的是社會教育;

  第三階段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說你前兩個階段都完成了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了。

  我們現在是反過來了,在學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後,再去接受社會教育。

  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們忽略掉了。

  02

  “一切都來得很容易”

  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觀念和行為往往很混亂。

  一方面我們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卻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們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服從規則,另一方面,在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獨尊。

  我們嘴上告訴孩子要艱苦樸素,但在行為方式上,還在給孩子買很多奢侈品,從而帶給他們從小就有一種“一切都來的很容易”的錯誤引導。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于丹談家庭教育)(2)

  03

  “為什麼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現在,社會上關于成功學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标。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一個人從不會寫字,到學會組詞造句,再到運用自己讀過的書,内化為自己的文化修養,寫出帶有自身色彩的的文章、小說故事,這是成長,這意味着他的思想更豐富,這是内在的東西。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社會上取得了财富、名譽和地位,就是成功。

  一個人的文章、小說故事被大家認可,再到出書、拍成影視作品,全中國的人都知道了,這個人名利雙收,就是成功。

  當一個人某個方面的成長達到極緻時,他會被大衆認可,從而獲得成功,可以說,成功是一個人成長的自然結果,是更加外在的東西。

  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麼在乎外在的标簽。

  我非常喜歡“成長”這個詞。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展,都要成長。

  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種狀态。

  儒家講“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斷成長。道家講的“道”是“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應該保持這樣一種狀态嗎?一個人過分熱鬧了,就被社會的标準綁架了;一個人不獨立了,就放棄了自由;一個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04

  “提升孩子的尊嚴”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看重什麼呢?

  我覺得有兩個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嚴和自由。

  其實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

  無論多好的職業、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産生沖突,甚至出現新的選擇。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用任何好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尊嚴和自由。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于丹談家庭教育)(3)

  我相信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被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個人的尊嚴是TA自己的選擇。

  我記得女兒5個多月時,周圍堆着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隻有一樣——空藥瓶子。

  我們家的阿姨就從她小手裡搶過瓶子說:“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是我女兒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去抓那個瓶子,繼續癡迷地擰瓶蓋。

  我後來去咨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那個階段正是孩子的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的時候,擰瓶蓋這個動作對孩子小肌肉的發育大有益處,可比玩電動娃娃好多了。

  所以,我們認為昂貴的電動娃娃更好,這隻是成年人的标準。孩子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不該粗暴地剝奪它。

  05

  “給孩子自由”

  除了尊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長指标是“自由”。

  很多人問我,你這麼主張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詩詞嗎?

  我說我當然教。

  可我不是讓她手放在背後一本正經地背誦,而是她在踩着滑闆車跑時,我們倆大聲地背誦。

  是她在浴缸裡泡着、打着水花時,突然饒有興趣地提議說:“媽媽,我們背首詩吧!”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于丹談家庭教育)(4)

  06

  “讓孩子擁有快樂”

  讓一個人有尊嚴、自由地成長,是我們的一種期許。有時我看着女兒練琴、跳舞或者畫畫,我就很欣慰。

  我一點都不求她在專業上能有多大成績,她隻要能在裡面找到一種快樂的能力,就夠了。

  如今,我們越來越失去了一種審美的眼光,而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同一種功利标準的篩選。

  于丹談孩子為什麼學習(于丹談家庭教育)(5)

  我們越來越成功了,但是我們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失去了那種在漫山遍野的鮮花中漫步時心靈上的愉悅。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标準,但隻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标準。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套綜合、多元的标準體系。

  一個人,隻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

  生命有自由的空間,就一定有希望。這是先輩們流傳給我們的教育法則,源于先哲,卻也适用當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