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老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探讨史記之夏本紀
『天降龍二,有雌雄
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
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
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
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
受豕韋之後
龍一雌死 以食夏後
夏後使求 懼而遷去』
我們看作為一國之君的孔甲,荒唐到了什麼地步,竟被一個騙子劉累玩的團團轉。
劉累是什麼人,劉累是一個地痞流氓,小混混這樣的人物,竟然用騙術得到了豐厚的大利益。
國将興 聽于民,國将亡 聽于神。
在孔甲這裡再确切不過了,這雌雄二龍,不但沒有給孔甲帶來升仙的好運,而是雪上加霜,催使了夏王朝快速的失落。
這個騙子劉累膽大臉皮厚,他善于僞裝自己,就算在國君孔甲面前說謊話,也大言不慚,面不改色 心不跳。
因此上他很快過了孔甲的關,将孔甲騙的團團轉,
劉累吹噓自己說,他曾經跟随奇人學過豢龍術,還到天宮去玩過,天上有很多龍,他還跟着天官的學過一段時間的養龍,天女如何美妙等等,他都見過。
這句話正投了孔甲的愛好,孔甲聽了當然非常的高興,将騙子劉累視若上賓,既想聽劉累講故事,又想要劉累給他養龍,劉累一夜之間位列公卿,讓普天下所有的騙子都羨慕不己。
『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
受豕韋之後』
這個『豕韋』就是豕韋氏,世代從事養殖行業的專家學者,對朝廷忠心耿耿,在養殖業方面非常有造詣,孔甲得到劉累之後,做了一件讓普天下的人都費解的事情
什麼事情呢?
将豕韋氏大罵一頓,罵他們什麼話呢,罵他們白受了朝廷的封诰,不會養龍,就會養些牛馬豬羊之類。
不但如此,這孔甲還鬼迷心竅,還下了豕韋氏的官職,将豕韋氏的官爵轉封給騙子劉累,造成了夏史上第二起殘害自然科學家的冤案。
他這樣平白無故的下了豕韋氏的官爵,朝廷當然有很多人不同意,不同意 事情後來鬧大了, 為這件事還死了好幾個人,這給全國人民造成的影響,非常惡劣。
在騙子橫行的天下,一夜暴富的劉累招搖過市,打着孔甲賜給他的禦龍氏招牌,飛揚跋扈 欺男霸女,成了人人痛恨的奸賊。
這劉累欺上瞞下,以喂龍為借口,大肆捕殺動物 血腥殘忍,令人不寒而栗。
甚至找借口用自己的仇家,活人去喂龍,一度引得其他諸侯揭杆而起,造成社會動蕩 群臣非議,但因為有孔甲這把保護傘,誰也奈何不了劉累,劉累的罪惡越造越深,膽子越來越大 目空一切,逼得諸侯造反,耗費國家錢糧,孔甲跟着劉累損失了如此之多的利益。
這兩條龍到底養活了沒有?
騙子就是騙子,劉累最後還是露了他的廬山真面目。
我們看史文
『龍一雌死 以食夏後
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這個『夏後』就是夏帝孔甲,『夏時』人民習慣将帝稱後。
劉累負責養這兩條龍,沒有多久,這兩條龍适應不了室内喂養,其中比較虛弱的雌龍死了,這件事絕對不能讓孔甲知道,劉累将消息封鎖的嚴嚴實實,密不透風。
孔甲根本不知道雌龍已死,這個劉累一不做二不休,還想嘗嘗龍肉的味道,幹脆将死龍煮熟,味道果然不錯,他吃飽了龍肉以後,為了彌補心裡的虧缺,還給孔甲送過去一部分,謊稱自己打來的野味,孝敬孔甲,孔甲吃了龍肉 果然說好,把劉累誇的天花亂墜,他随便問龍怎麼樣,劉累當然說很好。
君臣之間就這樣自欺欺人,明白人看了都想笑,可是事情總有敗漏的時候,某天孔甲要去看龍,這下劉累慌了神,騙局再也無法演下去,怎麼辦呢?
劉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逃之夭夭,他走以後那條雄龍也跟着死了,這件事情對孔甲打擊非常之重,他的成仙之夢到此破裂,諸侯與人民将他養龍的故事,當作笑話到處傳揚。
孔甲羞愧難當,氣不打一處來,将身邊的巫婆神漢,各路妖人統統問罪 打入死牢,以洩劉累之恨。
一向看不慣他的太子臯,暗中串通臣子趁機逼他父親退位,讓他躲起來永遠不要見人,孔甲熱衷帝位久矣,哪肯退位呢,父子兩人為此反目為仇,互相之間心裡面都不舒服。
可劉累的出逃對孔甲打擊太重了,年事已高的孔甲又被美女圍繞沉溺酒色,因此元氣大傷 一病不起,最後不明不白的駕崩。
他的死 與帝啟當年一樣,沒有人覺得傷心,人民都盼着他趕快死去,包括他的兒子與後妃都毫無悲傷,當時的國家已經成了空架子,諸侯不朝 經濟疲軟,對他的國喪,也隻好草草了事。
孔甲雖然死了,但他對國家與人民造成的重創,卻無法彌補,山河破碎 民心渙散,即便帝臯登基 乃至帝發,也沒有挽回這個殘局。
我們再看史文
『孔甲崩,子帝臯立
帝臯崩,子帝發立
帝發崩 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論起孔甲這個人,他的工作能力也很出色,算得上文武雙全。
但是他為什麼将七王治世的大好江山,在短短的幾年敗壞得山河破碎呢?
無一例外 犯了淫貪之症,無論誰的能力有多大,隻要染上這兩個毛病,都将以失敗告終,作為一國之君,最高的管理藝術是禮賢下士,讓各級臣工發揮自身的作用,而不是仰賴鬼神 胡作非為。
我們絕不提倡無神論,神鬼與天人都是真實存在的,但那與我們一樣,都是煩惱衆生,他沒有能力給人民賜福,将他奉若神明有什麼用呢
就算是佛聖,也隻能教化衆生斷惡修善,去僞歸真,自己給自己創造日後的幸福。
佛聖也代替不了衆生受苦,神鬼有什麼能力給人間帶來幸福呢。
從迷信鬼神到無神論,都是極端。
我們如何與鬼神和睦相處?
用高尚的道德感化天地鬼神,讓他們心平氣和不作亂,這是一回事。
而迷信鬼神,忽略人的智慧與德能,聽任鬼神擺布,那是另一回事。
治國平天下 人的因素第一,糧食歉收 找農業部長,他有專業知識與種收經驗,氣候不正常 找天官,他有豐富的氣象知識,戰事不利 找國防部長,他對用兵最熟悉 ,瘟疫頻起 找衛生部長,他對醫藥最精通 等等。
國家下設的各個部門,化費很多費用培訓他們,關鍵時刻 替國家出力,是天經地義之事。
鬼神有沒有能力替人辦事?
印度釋迦氏說的最清楚,鬼與神 屬于六道衆生,博地凡夫 不是聖賢,他們的能力非常非常有限,更不是百科全書式的大通家,他替人辦不了什麼事,即便大聖大賢示現在人間,都根據國家人民的需要,各司一職,将自己的本行業做精做強,為社會大衆服務,在各行各業示現模範人物,哪有全包全攬的?
評論孔甲這個人,太史公開門見山的批評他。
『好方鬼神 事淫亂』
他喜歡鬼神,着迷在那一塊?
好求神通 好求感應,希望看到神鬼衆的變幻莫測,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仙,仙是如何修成的?
是格守倫理道德,超凡脫俗之後的境界。
而一個極度貪着名利财色的人,怎麼會成仙呢?
這樣簡單的道理,不但五千年前的孔甲,誤入歧途參不透,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迷信這一點。
那我們再看看,凡是後人尊為神明者,那都是為天下大衆做出巨大貢獻,道德高尚 智慧通達的古人,其中治水的大禹,後人就封他為山川神主,給人民做出貢獻的羲和二氏,人民給他們封為太陽神,那都不是随便說的,大聖大賢為人民做貢獻的時候,他們難舍能舍 難行能行,智慧超群,幹出了普通人無法成就的大功績,哪是孔甲這樣胡鬧一氣呢。
孔甲的教訓我們要牢記在心,且不可迷信神鬼,被鬼神玩弄。
孔甲如此荒唐的行為,誤了國家 誤了人民。
就在孔甲胡作非為之際,他不知道有一支諸候的力量,已經蓬勃發展,深得人心,衆諸侯背叛了孔甲,紛紛去投歸他。
這支諸侯是誰呢?
就是後來的殷商王朝,當時的殷候商湯 禮賢下士,廣納精英 勢力在日益的強大。
孔甲晚年的時候,諸侯來朝者寥寥無幾,國力薄弱 人心渙散,孔甲駕崩以後,他的大太子帝臯立,是為夏王朝第十五位帝王,帝臯是何等人呢?
論能力,他次于父親,論道德,他比父親好點,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綜合能力 夠不上少康,也夠不上其他六王。
而當時國家的具體情況,絕不是他這樣一個平平常常的普通帝王,能夠振興起來的。
但因為他糾正了父親孔甲的一系列錯誤行為,将夏王朝維持在目前的狀況之下,繼續向前運行了一段時間。
帝臯登基,首先清除了父親的流毒,嚴禁迷信思想 以人為本,号招全國人民勞動生産,還給被父親冤屈的臣子平反昭雪,恢複了豕韋氏的官職與封地,撫恤其家屬遺孤 開倉放糧,救濟民間貧苦,等等一系列慈善措施。
多少挽回了一部分民心,但對于普天下諸侯的叛走,他則無能為力。
為什麼?
孔甲傷透了天下人心,沒有人再敢相信夏王朝的國家領導人,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殷商的崛起,已經替代了夏王朝,歸屬于殷商的諸侯,看到新的強大力量比夏王朝更具優勢,自然不會轉到沒落的帝臯這裡來。
雖然帝臯的一系列仁政,很受社會大衆稱贊,但比起新興的殷商領導人,他相形見绌,那帝臯還有什麼妙法挽回殘局嗎?
帝臯處在目前的困難當中,他不具備少康的魄力與智慧,自然不是殷商的對手,眼看着殷商勢力的崛起,與夏王朝的衰落,他措手不及 沒有辦法。
所謂時勢造英雄,這也是夏王朝的氣數,一腔熱血的帝臯徒有歎息而已時過境遷 物是人非,任他如何努力,最終沒有将孔甲扔下的爛攤子複興起來。
後人将這種時局叫做氣數将盡,為了治理國家,帝臯嘔心瀝血,最後累倒了。
但是躺在病榻上的帝臯,到死都不明白,為什麼五帝,大禹與少康能突破重圍,幹成一番事業,他就不能呢。
帶着這個遺憾,他經常問身邊的謀士。
是我沒有努力嗎?
是我不夠仁慈嗎?
為什麼我勞而無獲呢?
悲慘如此呢?
明白人對他說,您也做到努力了,可您生不逢時,這不是您的錯,這個無法挽回的錯誤,在先帝孔甲時期已經鑄成,您能将一局殘棋盤活到現在,也算不容易了。
曆史将給你公正的評論,你也無愧今生,帝臯接着着問臣下,那你們看 我的太子發如何呢?
我感覺到自己油盡燈枯,再也沒有力氣工作幹下去了不知道太子發能不能接過我的火炬,借着我今生今世幹出的這點成績慢慢發展壯大,挽回天下人心。
恢複夏王朝昔日的繁榮昌盛?
這是我最後的希望了,臣下有先見之明的對他說,無論能不能挽回,我們現在都不可一日無君,趁着您還精神,趕快立太子發繼位,這也不失為正确的國策,就這樣帝臯在奄奄一息之際,立太子發為帝,是為夏王朝第十六位帝王。
『帝臯崩 子帝發立』
帝發是位孝子,他對父親的為人處世深表贊歎,發願繼承父親的遺志,治理好國家。
但他的工作能力與智慧跟父親等齊,屬于同一水平治國,在他執政期間,國家的形勢既不比父親帝臯在世好,也沒有繼續惡化,維持在原狀滞步不前。
可看似原封不動的局勢,其實在繼續發生着微妙的變化,日益分散的諸侯與薄弱的經濟力量,已經無法挽救夏王朝的頽勢,重重困難之下,帝發艱苦樸素 身先士卒,讓滑向下坡的動力減慢了一些而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時的殷商國力蓬勃向上,消息傳到夏都,吃不飽肚子的人們都去依靠新興的殷商,冷落夏朝統治者,京都人事蕭條 日薄西山,說不出的凄涼感籠罩着朝廷,對人民的出走,帝發沒有阻攔,良禽擇木而息,他隻怪怨自己無力留住人才罷了,畢竟孔甲的倒行逆施,已經傷透了數代國民的感情。
而殷商地面寬松的經營政策,優裕的賺錢效應,熱情的人才培訓,豐厚的薪祿待遇,半死不活的舊夏不及人家,他又能怎麼樣呢
帝臯與帝發,想甩開膀子力挽狂瀾。
但無論如何都差強對方一着,到了無計可施的沒落地步,帝發的工作精神并不比帝臯差,也是盡其一生兢兢業業,無奈新的太陽已經升起,人們的目光都轉向殷商,哪個太陽更溫暖更明亮?
老百姓說了算。
比夏王朝更具優勢的新生力量殷商,是如何強大起來的?
殷商集團 是由數位聖賢在經營,這幾位聖賢,就是我們熟悉的曆史人物,商湯王還有等人。
帝臯與帝發雖然不是壞帝王,但比之商湯王這樣的大聖大賢,他隻是蒼海一粟,如果夏王朝就這樣照着臯,發二帝的作為繼續運作的話。
雖然夠不上強大,但日後也并不等于沒有複興的機會,臯、發二帝執政,諸侯有叛離 但沒有造反,畢竟二位帝王還施行小恩小惠,衆人造反沒有理由,帝發拼死拼活的工作,人們都看在眼裡,這位帝王沒有功勞有苦勞,維系了國家政權繼續運轉,老牌夏王朝多多少少還有點号招力,朝廷還能勉強維持下去,可就在這個骨節眼上,帝發因長期操勞,跟他的父親帝臯一樣,一病不起。
他的太子癸guǐ順理成章繼承了帝位,是為夏朝第十七位帝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亡國之君夏桀。
在國家極度虛弱的情況下,夏桀有沒有繼承父親與祖父的休養生息政策,從零點起步,尋求日後崛起的機會?
夏王朝為何在夏桀手裡敗亡?
今天時間到了 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