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19:17:28

  人們總喜歡把“無為”跟“玄之又玄”攪合在一起,要麼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麼是“順應自然規律的不妄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把握?什麼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不妄為?

  本篇文章專門就“無為”這一概念進行一番探讨,通過簡單的訓诂,以曆史上最著名的“解老”名家為例,分析造成誤解的原因,揭示“無為”思想的真義。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1)

  “無為”是一種行為方式,但絕不是“不作為” “無”不是“無”。“無”是漢字一級字,“無”是二級字,《說文解字》:通於元者。“元”俗刻作“無”。意即“無”與“元”意相通,即元始、初始的意思。遺憾的是,古文獻中,隻有《易經》和出土文物帛書《老子》有“無”字。

  就是說,“無”字早于“無”。古人造字順序是先急後緩,先祭祀後戰争,然後擴大到日常用字。國之大事唯祭與戎。随着祭祀與戰争形式的多樣化,文字不夠用的問題凸顯,在記錄失蹤和陣亡人員時,對于減員部分沒法記錄,于是在舞蹈(舞蹈源于巫術)的“舞”中,添加一個不知死活的“亡”字,來表示“沒有”,見下圖: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2)

  因為古代刻字的繁複,表示逃亡或陣亡的這個字就簡化成了“無”。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無”是元始、初始,“無”是沒有。老子所雲“無為”“無欲”“無知”等,都是表示關于“元初”狀态下的“為”“欲”“知”。

  王弼改“無”為“無”。漢末,經學家們厭倦了經學的皓首窮經的枯燥,試圖從繁瑣的考據中掙脫出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研究老莊、周易的思想風潮,他們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作為生命意義的寄托,因老子有“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之說,故稱老莊之學和易學為“三玄”。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3)

  這個龐大的玄學家隊伍,起初隻是為尋找安身立命的意義,後來又把“三玄”作為嫁接儒道思想的橋梁,把儒家的聖人觀和道家的聖人觀對接起來,以儒解道,同時以道解儒,形成了以“有”“無”問題為中心的“貴無”和“崇有”兩派學術系統,年輕的經學家王弼屬于“貴無”派。

  “貴無”派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釋讀為“有無”交互作用的結果。同時王弼把原本表示“元初”的“無”改成了什麼也沒有的“無”,以便跟“有”形成強烈對比,以表達一切現象界的“有”,比如倫理綱常之道,都是從寂然“無有”中發生,改變了“無”的“初始”意義。見下圖: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4)

  “無名”與“無名”

  老子“無為”的本義是最具實踐意義的大作為 《道德經》開篇就講“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他要表達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用“無”和“有”這兩個狀态名詞,來描述事物生發前後的情境,猶如一粒種子,發芽前被稱作“無”,發芽後被稱作“有”。

  所以說“無”是用來表示事物初始未生的狀态或時态的概念。而“有”則是用來表示事物生發之後的狀态或時态的概念。

  種子在地下,不能因為看不見就代表“無”,所以用“無(元)”來表示;與看不見的“無”相對應,種子長出來以後就稱之為“有”。若是樹種,也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5)

  因此,“無為”的簡單解釋就是:在“無”狀态下的作為,也即:在事物初始未生狀态下的作為。

  弄懂了“無為”的本義,就不至于用一句“順應自然的作為就是無為”這樣一句含混不清的話來解釋“無為”了。

  “無為”思想是老子,也是道家治國、用兵、修身、處世的根本原則。老子在“為無為,事無事”章(道德經63章)“其安也易持也章(64章)”,都是對“無為”思想的簡明化解釋。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這裡的“大小”“多少”,是“以小為大”“以少為多”的意思。

  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把關注點放在尚未成勢事情的處理上,治理尚未發生之變化,研究尚未滋盛之物,重視已經發生的問題,把它當作問題來對待,将個别的、局部的問題(少)放在普遍的、全局(多)的角度來衡量。對于民衆的意見和不滿,要及時通過“德政”來處理、化解。

  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處着手,做大事從細微處入手。所有難事都是由易事發展的,所有大事都是由細微處的小事發展而來的。所以聖人的着眼點在于剛萌芽的易事、小事,因此反而能夠完成大事。

  輕易許諾的人必定喪失信用,看似容易必定有很多困難。所以聖人總是對困難做充分的準備,因此實際操作中反而能夠沒有困難。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6)

  在本章中,強調的都是對待事物,要要從小、從細微、從少量等處着手,不等事物發展演變到大、多、普遍時才下手處理,這就是在“無”狀态下的作為。

  在接下來的第64章,同樣也是對“無為”思想的解釋: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幾成而敗之,故曰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事物在穩定狀态下容易把持;事物初兆時最容易謀劃;事物處在脆弱時;最容易折斷;事物細小時最容易消除。處理問題要在它還沒有形成之前下手,整治混亂要在它發生之前預設方案。

  合抱的大樹,由纖細的萌芽長成;九層的高台,靠一擔擔泥土築起;百仞的高度,是從腳下開始。等到出了大問題才去處理,必将失敗;隻着力于已經出現了的問題,則會失去解決問題的時機。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行事做事,所以不會失敗;聖人不執持,所以不會損失。

  人們總是在接近成功時失敗。因此若能自始至終謹慎小心,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所以聖人,以沒有欲望作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難得的财物;以“不教”的方式實行教化,以彌補衆人的過錯;輔助萬物按其本然的方式發展,而不敢強為。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7)

  老子對“無為”思想解釋得如此到位,卻因為一個“無”的更改,造成了曆來的《老子》注家前後矛盾,不知所雲,因為這兩章的主題思想任何人都明白,但是結合“無為”卻沒法解釋的通。大儒程頤就是這麼認為的。

  程頤認為:一邊說無為。一邊卻說怎麼做,“老子之言竊弄阖辟”。他認為老子在玩文字遊戲。

  朱熹也很矛盾,他一邊說“他曾為柱下史,故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一邊又說“其心都冷冰冰地了,便是殺人也不恤”,既然強調柔弱,何故“蓄得那精剛完全”?

  扁鵲難解之謎真相(别把無為跟)(8)

  著名道法諸家解讀“無為”案例 鹖冠子是先秦黃老道家,他在《鹖冠子》一書中,為了解釋“無為”的含義,舉了個“扁鵲三兄弟”例子。

  趙悼襄王問龐煖:如何治國?

  龐煖說:“伊尹醫殷,太公醫周武王,百裡奚醫秦,申包胥醫郢,趙衰醫晉,範蠡醫越,管仲醫齊,而五國終成霸業。”

  龐煖舉例說:“魏文侯問扁鵲:‘先生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問其詳。扁鵲說:‘長兄看病,在病未有形之時就除掉。故名聲不出于家門。二哥治病于始發之時,所以名聲隻在本村。而我治病,針刺,毒藥,用刀,名聲聞達于天下。’魏文侯說:‘說得好!管仲當年要是用扁鵲治病之道輔助齊桓公,恐怕難成霸業吧?’

  龐煖總結道:能不以發病為病,治之于無名,治療于無形,然後大功告成,稱之謂自然無為。所以說,良醫治病在于能病發前化解,拙醫治病隻是病發之後對病竈的攻伐破壞,若是僥幸不死,身軀也必受創傷。”

  悼襄王說:我知道治國之道了。

  《鹖冠子》這個故事跟《黃帝内經》中“上醫治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的說法,都是“無為”思想的實際應用。

  

  這個例子,韓非子在《喻老》中也編了個案例,即“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估計都看過,不做詳解了。韓非子也是強調治病要在“有疾在腠理”時,及時醫治,等到病入膏肓時,就為時晚矣。

  所以,你要了解“無為”的真義,不如就近請教一下你身邊的中醫,如果機緣巧合,可能他不經意的一席話就能讓你茅塞頓開。

  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極具革命性,開創性和前瞻性,他強調的是源頭治理,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治理。那種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逃避風險的無所作為、怕擔責任的消極逃避,是對老子思想的曲解,也是十分荒謬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