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生活和工作讓爸爸少了對你的陪伴

生活和工作讓爸爸少了對你的陪伴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8-25 21:25:50

  

  網絡上有個段子,用兩檔節目來形容現在很多養育孩子的家庭現狀:

  媽媽是超人;爸爸去哪了。

  的确如此,盡管我們一再強調父親在養育中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但父親在育兒角色中的缺失不得不說依然非常普遍。

  或許這也是一個具有世界共性的問題。因為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觀念中,父親一直都不是在生活上照料孩子的人設。英文中的mother有養育之意,而father則有創造之意。父親的形象從最初的一家之主以及孩子們價值觀的風向标,演變到物質供養者的身份,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轉變為和母親同等重要的共同養育者。

  也許是目前的大環境與傳統觀念的影響,或是一些父親們習慣以此為托詞,許多父親都選擇用一些理由來避開養育責任。有的爸爸認為物質供養便是養育的全部,總以忙工作掙錢養家為理由,時常走在“爸爸去哪了”的路上;有的爸爸即便呆在家裡,也很少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給孩子的有效高質量陪伴時間少之又少,至多隻能算是旁觀了孩子的人生。

  父親

  是孩子的導師之一

  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文:開心媽媽

   爸爸,我比你的工作更需要你

  1

  最近被《爸爸去哪兒5》裡面陳小春的兒子Jasper圈粉了,出場不到半個小時就用軟軟糯糯的港普小奶音将曾經的山雞哥以“陳小春超兇”關鍵詞送上了微博熱搜,之後又憑借在爸爸盛怒之下舉起擴音器喊出一句“can you stop angry”的淡定之舉赢得無數親媽粉。

  

  除了一衆萌娃的嬌憨可愛之外,平日裡并非帶娃主力爸爸們在節目裡各種狀況下的暴躁窘态和手忙腳亂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讨論。

  尤其是當節目組提出可以要求爸爸做任何事情的時候,Jasper仰着頭滿臉期待地說出“做我的好朋友,每一天每一天……”,更是将由來已久的“父親參與”話題拉回了公衆視線。

  

  陳小春自爆對兒子的了解不到十分之一,兒子亦然。

  

  中科院心理所行為生物學研究室曾對外正式發布過一項在全國不同城市的23所幼兒園裡開展的訪談調研報告。

  數據顯示,90%的爸爸都認為自己和孩子很親密,但在孩子心裡,31%的孩子不願意和爸爸說出自己的秘密,41%的孩子表示爸爸從未問過他們在幼兒園發生的事;在被問及親子陪伴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時,有44%的爸爸以工作忙為托辭缺席親子活動,有23%的爸爸苦于孩子總纏着自己,26%的爸爸則感覺親子活動太過單調。另外,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爸爸表示從未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

  身邊大多數的爸爸們在面對親子陪伴時也是無可奈何。我的老公自認為非常認同父親參與的重要性,但工作日的一周五天裡有2-3天晚上需要外出培訓或應酬,周末兩天還有滿滿的在職研究生課程安排,如此看來,女兒固定每晚8點半入睡,每周他真正能做到全心陪伴女兒的時間不到五個小時。

  辭職帶娃的朋友華姐,老公從事銷售工作,每月出差時間加起來将近1個禮拜,不出差的時候常常需要淩晨之後才能結束應酬回到家裡,經常聽華姐感慨說兩個孩子都已經好幾天沒正面見到過爸爸了。

  特别理解爸爸們肩抗重擔的巨大壓力和辛苦不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爸爸們很少陪伴的行為也說明了傳統意義上還是把“父親參與”的重要性序位排在了工作、應酬、升職以及朋友間推杯換盞之後。

  可能有人會立馬站出來質疑我,爸爸不去工作、應酬怎麼賺錢和養家?從懷孕到出生,孩子的産檢、營養、奶粉、紙尿褲、早教班、吃喝玩樂以及将來的輔導班等等各種花銷都是一筆筆不小的支出,除了爸爸誰來承擔?!

  

  2

  然而,大部分的媽媽們在結束産假之後還是回到職場同時兼顧工作和孩子,同樣承擔着巨大的職場壓力,但很少有媽媽頻繁地參加下班後的外出應酬,即使加班也是趁孩子睡了犧牲掉自己的睡眠時間。

  最重要的是,我們無法真正統計到爸爸們晚上的外出應酬中有效的社交行為能占到多大比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一次講座中提到,很多父親以“要養家沒有時間帶孩子”為借口不管孩子,其實是父親在思想上就認為帶孩子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這樣的想法之後就會越發的沒有時間。

  他還提到,歐美國家大部分的父親比媽媽還要忙碌,但還是會拿出大量時間來陪伴和教育孩子;在家庭裡,父親的職責從來不是隻有掙錢,其職責比養家要豐富得多。

  心理學家Hawkins在前人系列研究的基礎上從認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間接的等多個角度将父親參與的職責詳細劃分成了9個維度:

  提供經濟支持、對孩子母親的支持、管教和培養責任感、鼓勵學業成就、給予表揚和情感支持、與孩子交流或聊天、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給孩子讀書、鼓勵孩子發展才能。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連續12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容易在學校取得好成績、在社會獲得成就感。

  心理學家闵尼也通過實驗證實,一天中與父親接觸不少于2小時的孩子與一周之内接觸總共不到6小時的孩子相比,前者的智商顯著偏高;也有持續跟蹤觀察報告,5至6歲的兒童在父母離異跟随母親生活的兩年後,其認知能力與完整家庭裡的孩子存在差異,集中表現為他們在方塊設計、走迷宮和算數等智力測試中落後,在語言發育進程的得分中較低。

  

  3

  除了上述對兒童心智成長方面的影響之外,父親參與還對其自身成長、家庭幸福以及兒童的情緒表達、性别認同和社會化過程有着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父親參與養育活動能讓男性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研究證實,即便在孩子出生的前6-12個月裡,父母雙方對婚姻的滿意度都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婚姻的穩定性與質量性仍比沒有孩子的夫婦高出許多。這是因為共同迎接孩子的降臨、參與孩子的照料和家庭事務,會讓夫妻雙方在思想和行動上達成空前的統一聯盟,婚姻中本身長期存在的問題反而暫時被擱置。

  在女兒開心沒有出生之前,我和老公經常會因為理财和消費觀念不同産生矛盾,我主張穩重投資,而他更傾向于提前消費,為此還大吵過幾次;可女兒出生之後,我張羅着多給女兒買衣服買玩具,他打量着開始攢錢準備換學區房,以前那些分歧、争吵都統統不見了。

  父親參與養育活動還會促進男性對自我角色的定義,提升男性自尊感和繁衍感。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到成年中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繁衍感、克服疏離感,而孩子的降臨、參與孩子日常、作為良師益友指導孩子成長則能從生物學、社會學以及成功學角度滿足男性的繁衍感。

  作為華語樂壇的流行天王,曾經又拽又酷的周傑倫現如今在女兒奴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且大有一去不複返之勢。為了紀念女兒的降臨,他用心創作了好聽到爆炸的《前世情人》,四個月大的女兒随手亂談的幾個音符被收錄為這首歌的前奏,并且與老爸的名字一起并排出現在作曲欄裡。

  

  不僅如此,周傑倫曾公開表示隻會讓女兒來到舞台,還開玩笑說如果女兒交男朋友了就打斷他的腿。

  

   4

  父親參與對孩子情緒、情感、意志等方面有着積極影響。

  如果孩子的父母雙方共同分擔養育責任,那麼孩子便對自己和父母的分離不那麼害怕,非常樂于接受父母中的其中一位或者是陌生人。

  有研究發現,在前12個月之内如果父親經常不給嬰兒洗澡或穿衣,那麼當嬰兒與陌生人單獨待在一起時,哭泣的時間要更長一些。除此之外,父親與嬰兒的互動則會不那麼溫柔,常常能凸顯出更多的冒險、刺激和強悍,這種外在刺激不僅對大腦發育非常有好處,還會給孩子更堅強的品質和更大的生命激情與執着追求。就像凱爾迪說的那樣,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着無可替代的特别力量。

  父親參與能有效促進性别角色形成,對兒童社會歸屬感的獲得有着積極作用。

  研究發現,在父愛缺失的家庭裡,男童的男性化品格不是很明顯,而在自卑、攻擊性等負面個性品質方面反而更明顯;女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不僅與父親的典型男性化特征相關,還與父親對女兒模仿其母親參與女性活動給予鼓勵和贊揚高度相關。那些因為父親缺席或參與程度不夠而沒有能夠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兒童,其表現由于不符合社會期待而失去相應的社會認同,因而對自身的認知産生混亂,進而無法對所處的環境産生歸屬感。

  朋友沫沫小學二年級那年父母離異後就跟着體弱多病的媽媽生活,所以她很小的時候就像個男生一樣在家裡換燈泡、換煤氣罐,在外面跟我們這些朋友相處時也總是以一副大哥的樣子處處照顧着我們,也正是因為缺乏一般女孩子特有的較弱和精緻,先後見了好幾個相親對象還是單身至今。她總是調侃自己其實就是個爺們,不需要再找個爺們保護自己,但我們都見過她喝醉後見人就問身邊有沒有單身男孩的樣子。

  《摔跤吧爸爸》中辛格爸爸仿佛是無所不能的,不讓女孩進摔跤場那就自己建一個;自己做專業的比賽墊子;女兒被人陷害要被趕出國家隊,是他用自己的真誠和堅持打動官員;遇到強大的對手,他一遍遍的看比賽錄像、尋找勝利的策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辛格爸爸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個個去解決,女兒吉塔和巴比塔也正是在親眼目睹了爸爸的所作所為之後,才能夠在困難面前心無旁骛、努力尋求解決辦法,一次次赢得比賽。由此可見,父親參與還能夠為兒童提供相應的榜樣支持,是兒童早期與社會互動的基礎。

  

  5

  即便如此,現實生活裡有些爸爸還是會感到無所适從,因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而堅持認為孩子在生命初期還是更依戀媽媽,甚至搬出依戀理論強調對媽媽的強烈需求。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發現:嬰兒對個體的依戀程度取決于情境。舉個例子來說,嬰兒在傷心委屈時更依戀媽媽,但是在遊戲和探索時反而更依戀爸爸。許多嬰兒都能在1歲左右與父親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戀,特别是在父親能積極參與的情況下。

  德國哲學家費洛姆在其作品《愛的藝術》中寫道:

  “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着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學技術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閱曆和冒險的世界等等。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END-

  本文作者:開心媽媽,85後寶媽一枚,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專注于親子關系研究與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編輯|Cristine 圖|shutterstock

  

  小暖有話說

  

  一直以來大家都喜歡吐槽“喪偶式育兒”,一方面的确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父親參與育兒的程度與母親相比實在太少,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媽媽自己不放心放手的原因在。

  潼潼小的時候我也不放心,看他笨手笨腳的換紙尿褲的樣子總擔心他做得不好,還不如自己接手過來做得踏實。在這樣的想法下,漸漸的,爸爸們也會退到媽媽後面,樂享輕松。

  其實誰都有學習的過程,從陌生到熟悉總是需要一次次不完美的操練的。與孩子的相處也是一樣,總會陷入越不熟悉越不去接觸的怪圈。

  想起今年的父親節,小暖曾經做過一次征集,聽聽大家說說自己家隊友的優點,以及為家庭做過的那些事兒,最後呈現出來的文章真真是看幾條就能讓人淚目的感動(《緻隊友: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才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其實并不是沒有積極參與的好爸爸,我們要做的,在吐槽以外,更多的還是給他們創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與條件,鼓勵這些原本與孩子就缺少臍帶連接這層關系的男人們,放下固化思維和刻闆印象,融入這個與他們血脈相連的小家夥的生活和生命裡,做個願意付出并感受愛意流動的可愛爸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