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案四姑娘山

文案四姑娘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1:40:12

  文/讀紅塵

  【作者簡介】讀紅塵,四川綿陽人,喜歡讀書和随心塗鴉,用文字書寫生活放飛心情,在文學的土地上踯躅而行吸取學習,相信心的荒原有文字的滋養才會駐守一片綠洲,有大量作品發表于不同的網絡平台。

  文案四姑娘山(散文天賜聖地)(1)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假如可以用最巧的手把她畫下來;假如可以用最好的技術把她的美定格下來;假如可以譜寫最美麗的詩句去贊美她;假如可以施展天籁的聲音去歌唱她,我都願意。隻是,這一切我都不能夠。我隻有走近她,靠近一些,再近一些,哪怕隻是遙遙的對視。

  六月初,我們揣上四川盆地的溫度,向被冠為四姑娘聖山的高度出發了。

  一、艱難翻越巴朗山

  巴朗山是去小金縣四姑娘山的必經之路,極像一道進出四姑娘風景區的門戶。後來聽到一些關于巴朗山的傳說故事:巴郎老人有四個女兒,邪惡的墨爾多山神對他的女兒們心懷不軌,巴郎老人便與墨爾多山神決戰,後戰死。死後化作巴朗山繼續保護四個女兒,其中就包括四姑娘。

  我們驅車穿過崇山峻嶺,相向而行的湍急河流告訴我們海拔一直在上升。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跋涉終于到了巴朗山腳下,越過巴朗山就算到四姑娘山風景區邊緣了,我們都有了一些小激動。

  汽車盤旋而上,山勢愈來愈陡峭。感覺耳鳴頭疼,有了輕微的高原反應。回望剛才從它們狹縫中穿過來的那些高聳入雲的山峰,此時一律的低矮了下去,雲霧如紗如煙,或纏繞在山腰,或徘徊在峰頂。“嗖嗖”的涼風從陡峭的山崖下直沖上來,随車窗的縫隙擠進車内,我們好像被巴郎的巨手托起置于千仞之上。

  我們已經站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處。汽車漸漸被濃霧包裹,周圍一片混沌,隻有從前邊忽明忽暗的汽車尾燈中感覺我們還行駛在路上。路邊不時有停靠下來的汽車,打着的閃燈像魔獸閉合的眼睛,顯然有小心的人停下來等濃霧散去再出發。我側耳聽後座一路高談闊論的君和玲還在小聲嘀咕着,顯然她們沒有覺察到危險,“速度哥”開車倒是特穩重,這也讓她倆特放心吧。但我還是要不停地叨咕:慢點,小心,要不要也停下來歇息一會兒?他沒有說話,神情凝重,眼睛緊緊盯着前面那輛車的尾燈,緩慢的前進。

  穿過七千多米漫長的巴朗山隧道,眼前便光明起來,我們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二、金子街的藏民同胞

  四姑娘山風景分散在三條溝:雙橋溝、長坪溝和海子溝。以時間安排,我們一行決定先找到住宿安置好行李,下午去相對不費時間的雙橋溝。

  導航指引我們到了長坪溝景區服務中心附近。有抱着雨衣、防寒衣、太陽帽的藏族姐姐嬸嬸們問我們有沒有需要的東西。也許是在其他景區被人圍攻式的銷售弄怕了,連連搖手趕緊躲掉。但奇怪的是,她們并沒有往我們面前靠,時不時還笑着說:“哦,哦,你們有呢。”

  兩三個藏族大哥聚在一處閑聊,他們熱情的向我們介紹出遊路線建議。有一位大哥向我們推薦他家的住宿,說是在金字街。我們事先已有了住宿目标就婉言謝絕了,他給“速度哥”遞了一張名片,還給我們指引要去的地方。後來還靠了這張名片,因為朋友給我們聯系的那一家客棧臨時搞裝修,我們通過名片聯系上了剛才那位大哥。

  從長坪溝景區服務中心對面斜坡上去,就是金字街。

  在金字街走一趟,你準會覺得這條街與那個金字街的名字特名副其實。造型别緻且獨具藏族風格的民居,勝似一棟棟小别墅,彰顯了居民的富足。看看小樓門楣上的設計命名,“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見山.印枂”、“巴郎部落”、“九月.山間”、“在這裡客棧”等等。你不得不贊歎不僅有些詩意,還個個都是金字招牌。

  誘人眼球的客棧就優雅的伫立在那裡,沒有主人出來攬客,隻要你願意就走進去好啦。街道上很安靜,清晨,馬蹄的哒哒聲和鈴兒的叮當聲會把你從睡夢中喚醒。拉開窗簾,玻璃上已塗了一層薄霧。推開窗戶,一股寒涼撲面而來,甚至會讓你激靈靈打個寒顫,這裡晝夜溫差太大,即便是夏天,晚上也隻有幾度的溫度。這裡不論季節隻要視線允許,都能眺望到遠山山巅那皚皚的白雪。

  傍晚,街道上才有了一些喧嚣嘈雜的聲音,各個景點的遊客絡繹不絕的歸來了。街口支起來一個烤羊架子,一個藏族小夥子不停地轉動烤羊架,羊肉在炭火的炙烤下漸漸地變得油亮亮的,散發出誘人的香味。羊肉快烤熟的時候,穿着漂亮民族服裝的藏族姑娘們,圍着烤羊載歌載舞,美妙的歌舞和烤羊肉的香味把遊客們吸引過來了,大家可以一邊與她們歌舞一邊享受美味。八點半,音樂聲便戛然而止,街上的人慢慢散去,金字街又恢複了甯靜。

  藏族大哥家在這條街上如他們家的人一樣普通,夫婦倆很善良。家裡裝飾不豪華但幹淨,一樓主要是用餐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吧台上放了幾盆綠植,爆盆的多肉長得特别碩大茂盛吸引人,大家啧啧稱贊。二樓三樓是客房,三樓還有用玻璃瓦蓋的休閑廳,可以在那裡瞭望喝茶看書聊天。這裡也養了好多綠植,還有些開花的植物,海棠、月季開得一片火紅。

  一樓的牆壁上有一些奇怪的圖畫,女主人告訴我代表的是吉祥平安。嗯,我知道這個民族是多麼的崇尚平安吉祥了。那些寨子牆體上諸如“卍”這樣的符号,還有房頂上四角的尖頂;那些标志建築、特定場合飄揚的經幡;他們送給客人那随口而出的“紮西德勒”的語言,不都是在祈求吉祥平安嗎!

  文案四姑娘山(散文天賜聖地)(2)

  三、走進原始森林

  去雙橋溝那天下午天公不作美,在回程的路上下起了小雨。我們隻有坐觀光車走馬觀花了,有好幾個景點都沒有去。不過,由于氣溫驟降,頭天晚上降下的雪花把松林染成了一片銀白,讓我們體驗了一回林海雪原的美景。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準備向“長坪溝”出發。主人家為我們準備了豐富的早餐,藏族大哥又囑咐了路上一些注意事項。中午隻能在森林中野餐,女主人給我們準備了一大包吃的東西。

  服務中心的觀光車把我們送到長平山溝口,走下觀光車,迎面是一喇嘛寺,飄揚的彩色經幡,雪白的寺廟在蒼翠的森林背景中特别醒目。大悲咒的佛歌音樂聲把我們帶進了長坪溝的原始森林。

  遊覽長坪溝可以選擇兩條道,一條是徒步走棧道,一條是騎馬走的馬道。我們選擇了前者,想近距離的撫摸這片奇特浩瀚的原始森林。事實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确的。

  進入長坪溝的第一站是頭道坪。逶迤連綿的棧道在森林中向前延伸,忽而下行,我們的腳步輕快的在純木質結構的棧道上踏出很有節奏的響聲;忽而上行,我們手扶欄杆一步三擡頭的數階梯。

  偶爾,一棵巨樹的臂膀就橫到你的頭頂,讓你躍躍欲試想攀住它,可伸開手它卻距離你很高;或者兩棵參天古柏并排于棧道兩側,老遠看去像是攔住了去路的一道門,近前時門卻早已為你打開。

  浩瀚的森林古樹參天,遮天蔽日,地面上不時有橫卧的古樹,它們的枝幹與周圍的山石一樣長滿了綠茵茵的苔藓,成為一道原滋原味曲徑通幽的風景。好些樹上懸挂着一些網狀的淡綠色的植物,開始我們很好奇,總想扯一些下來看看,但總夠不着,沿途見的多了知道這是“松蘿”,隻有海拔和空氣質量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生長。

  一條湍急的溪流從山裡面流淌過來,時而迂回舒緩、時而狂放奔騰、時而從高處猛沖下去,砸得下面那一潭水如掀開蓋的啤酒,棧道若即若離沿這條溪流修建,溪流用它特别的音樂節拍,或低吟淺唱或跌宕起伏,或輕盈歡快或高亢激越與我們相伴。

  雪山則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總會不失時機的從遮天蔽日的樹冠縫隙中仰望,尋找那座充滿傳奇的四姑娘山。我們一行中不時有一個人會驚呼:“看,那就是四姑娘山!”我們便不約而同的擡頭順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緊緊相連的山峰巍然屹立,山巅之上雲蒸霧繞,銀白的雪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藍天、白雲、霧翳與冰雪一起交相輝映。其實一直走下去,隻要你擡頭仰望,雪山總會與你不期而遇。不管你來不來,她一直都在。

  再往前的蟲蟲腳瀑布不得不提,聽名字就很好奇。它的腳下是一個觀景台,有一處藏民的簡易房屋,可供簡單的食物。一位名叫卓瑪的阿在這裡設了一個攤點,專為遊客提供着民族服裝留影的服務。很少有遊客光顧。我見到一個台灣來的團隊,在這裡倒是很照顧了卓瑪不少生意。臨走卓瑪對他們說了好幾句“紮西德勒”,團隊全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看得出來他們個個都非常高興,連連回答“紮西德勒”。

  站在此處往上看,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如果近前一定能聽到震耳欲聾的轟響。它的水流經過我們跟前已經化成涓涓細流,彙聚到那條大溪流中去了。由于坡陡路遠,除了“速度哥”我們都沒有上去。

  走在唐柏大道,我想起了賈島《訪羊尊師》裡面的:“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兩句詩,長坪溝森林中有不少名貴樹種雲杉、冷杉、紅桦、中國沙棘、方枝柏等,這裡一望無際的全是幾個成年人才可以合圍的參天古柏,稱為方枝柏的樹,從樹根到樹冠,千枝萬條的枝幹從樹腳往上生長得蓬蓬勃勃,伸出來的枝丫上面挂滿了日積月累生長的苔藓,毛茸茸的像一個個絨球,吸引遊客心癢癢的總想上去捏一捏。

  枯樹灘的阿媽樹會給你一種震撼。長坪溝兩側全是連綿不斷的險峻山峰,它們的山巅終年積雪,給長坪溝帶來充沛的水源,在溝裡形成溪流或湖泊。枯樹灘就有一個比較大的湖泊,在清澈的湖水中屹立着數不清的枯樹群。生命的完結并沒有讓它們倒下,而是以最優美的姿勢站成了一道風景。這讓我想起了沙漠中千年不倒,倒下後千年不腐的胡楊。

  而森林中的“阿媽樹”比胡楊更偉大,倒下後竟然神奇的複活,從她的枯枝上又生長起來一百多根小樹。阿媽竭盡所有傳遞生命的精神無不讓人震撼。

  橫七豎八的枯樹,向人們訴說着這片森林曆史的久遠。在它們躺下的地方,是豐沛的草甸,草甸上盛開的小花把大地織成了如錦緞一般絢爛的色彩。我們欣喜的撲到繁花似錦的草甸上,忘記了地面的潮濕。偶爾,馬兒或者牦牛大搖大擺的從枯樹叢後面走出來,在我們的相機前留下幾個鏡頭便信步離去,怡然自得的尋它們可口的食物去了。我們既高興又擔心,生怕它們踩壞了那些花兒。

  絡繹不絕返回的人們告訴我們,下幹海子灘快到了,這裡是棧道的終點。再往前隻有騎馬前行了。

  站在下幹海子灘,不少的人對着前面一座突兀的山峰指指點點,言說那就是幺妹峰(四姑娘山)。太陽的光輝把籠罩在雪山頂上的團霧驅散得所剩無幾,四姑娘的面目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朦胧胧,潔白的雪恰似她披散的頭發瀑布般的垂于胸前,薄紗般飄飄渺渺的霧環繞着她,多麼像四姑娘捧起的哈達,哦!代表平安吉祥的哈達,那就是四姑娘送給子民蒼生的祝願。

  離開的時候,海子溝的杜鵑花還在盛開。我相信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是為聖潔的四姑娘而開的,正如四姑娘聖山隻為四姑娘而居。

  文案四姑娘山(散文天賜聖地)(3)

  (圖片來自于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