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彭靜 通訊員 陶金生
安化縣渠江鎮中心學校位于雪峰山腳下,地處安化、溆浦、新化三縣交界地,交通閉塞。學校下轄渠江學校、連裡完小、夫溪學校、晏家學校及兩所幼兒園。
12月16日,晏家學校四年級音樂課上,孩子們正興緻勃勃跟着屏幕裡渠江學校小學部的教師打着拍子唱歌,教室裡,本校教師則化身助教,維持課堂紀律……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感慨40分鐘過得太快了。
操場上,孩子們奔跑着,玩起了遊戲打起了球。“現在,回流的學生越來越多了。”渠江鎮中心學校校長陳代亮笑着說。早些年想“舍近求遠”把孩子送進城裡好學校的家長,現在總是把“家門口就有信得過的好學校”挂在嘴邊。
轉變,源于不斷增強的教育底氣。2018年以來,該校不斷尋求改革創新,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突破發展瓶頸,走出了屬于山區薄弱學校的突圍之路,成為安化縣鄉鎮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領跑者,“安化縣渠江教育現象”蜚聲全省。
看一組數據:2018年,渠江學校中考綜合排名列益陽市127名,2019年排名96名,2020年排名59名,2021年排名38名,2022年全市鄉鎮學校排名30名。渠江學校連續三年榮獲“中考質量優秀單位”殊榮,中考質量進入了益陽市的先進行列。小學質量一直排名全縣前列。
亮眼的數字,濃縮了渠江教育人激情燃燒的奮鬥曆程。
從低迷中走出來,還引得常德、永州等縣市兄弟學校陸續前來學習交流。“渠江教育現象”到底憑什麼?
發展要大膽,由“因循守舊”向“改革創新”轉變
時間記錄不凡——
2018年8月,陳代亮履新安化縣渠江鎮中心學校校長。
當時,渠江學校幾乎符合薄弱校的一切定義:辦學條件艱苦——位于離縣城120公裡的庫區,教學樓從2003年投入使用至2018年少有維修。學生多,建築面積少,功能不全;師資缺乏——有專業背景的老師不好招,一些有能力的年輕教師也待不長;生源質量不高——學生70%以上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習慣不好。學校沒有人們眼中的“優秀師資”“優質生源”“優越條件”。
陳代亮算是安化縣年齡較大的一位中心校長,從平口鎮到樂安鎮,再到渠江鎮,他在管理上都有拿得出手的幹貨。
面對渠江教育的“小偏破土舊”,陳代亮和領導班子先幹了三件事,尋得突破點。
先向内找問題:到各下轄學校實地調研,看現狀、聽心聲、記意見。慢慢地,心裡有了底:學校辦學條件亟待改善;教師“數量”尚且捉襟見肘,遑論“總體質量”。
再向外尋方子:關乎學校發展的論壇、活動,不管多遠,陳代亮都會帶隊出現在現場,他尤其關注那些崛起的薄弱學校。他還曾在郴州的一次論壇上,就學校現狀向在場的校長們求診。
又向專家請教:與湖南省教科院教授李倡平、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應若平等領導和專家當面探讨,電話溝通“學校管理怎麼創新”。
幾方意見一合計,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在暑期培訓上,陳代亮作了《找尋渠江教育新的增長點》的主題報告,詳細解讀了“創建科技特色學校三年規劃”,提出了“科技興校、特色發展”的新思路,力求以“教學手段科技化、教學設施科技化、校園文化科技化”破解制約渠江教育發展的瓶頸。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2.0”上作文章,強力推進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堂教學改革。
當時,在發展落後的庫區,班班通、西沃等信息化設備使用率極低,面對這個新思路,大部分教師“不想改、不會改、不敢改”。
面對争議和質疑,陳代亮決定用事實證明、拿成效說話。
想要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啟關系教育質量的一場深刻變革,有一個關鍵問題:資金和設備。2018年,安化還是貧困縣,少則一百萬的經費着實是個大數目。
向上申請經費,同時主動向外借力。陳代亮等中心學校領導班子向在外地發展的本地優秀企業家募集發展基金。火車上簡單吃個盒飯,賓館囫囵睡一下,就直奔主題去“化緣”,廣州、深圳……磨破嘴跑斷腿,跑了一圈回來,成功募集120萬元;申請承擔2019年安化縣信息化推進大會,争取設備。
資金到位,設備夠用。再引進深圳好學區公司的“好學區”輔助軟件幫助教學,以校企合作模式解決教師使用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科技興校,特色發展”理念正式落地實施,如同一塊石頭落入一潭死水,激起了鄉鎮學校“逆風翻盤”之勢。
培訓有體系,由“簡單粗放”向“科技驅動”轉變
缺乏專任教師或者教師跨專業上課,在鄉鎮學校尤其是村小和教學點是一個普遍現象。如何開好開齊課程?
渠江鎮中心學校通過引進一套由“互動工具 微課 題庫”組成的教學系統,開始了學校的教育信息化2.0的探索,即用教學資源講解知識點,“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有效資源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教師從知識傳授向學習的組織和評價轉移。
渠江學校小學部教師餘遠紅,畢業于懷化學院中文系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因學校缺少英語教師,她擔任了六年級英語教學任務。“學校領導與時俱進,我也慢慢體會到了教育信息化融入課堂帶來的樂趣。微課的實用,小組合作的建設,讓孩子們越來越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每一堂課,孩子們都是面帶笑容,有所收獲的。”
2019年上學期,安化縣對六年級進行了統一考試,她作為一名非英語專業教師,所任教的班級平均分排名全縣第三名,高于全縣平均分12分,及格率高于全縣平均14個百分點,優秀率高于全縣平均36個百分點。
“我們的教育能看多遠,學生的未來就能走多遠。偏遠貧困鄉村學校隻有借助教育信息化這股東風,才能拓寬教師的思維。”陳代亮說。在教育軟件“好用”“夠用”之後,确保信息化教學能夠“常用、常好”,關鍵是要轉變教師的觀念。
在陳代亮的努力下,渠江鎮中心學校先後與冷水江紅日實驗小學、冷水江第七中學聯誼辦學。2019年下期又率先開展網絡聯校建設,引入省級名校資源,利用網絡聯校平台與長沙麓山國際外國語學校建立“網絡教研聯盟”,開展網絡課堂、網絡教研、集體備課,送培10%的骨幹教師,80%的青年教師、幹部到聯誼學校跟班培訓一個星期。“校内校本培訓——赴冷水江紅日實驗小學和冷水江七中跟班學習——赴長沙麓山外國語實驗中學跟班學習”的教師三級培訓模式逐漸成熟,培養教師教育情懷,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同時,帶回城區的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手段。
2019年下學期,學體育專業的新進教師張彥彥擔任六年級兩個畢業班的科學教學。她先後6次外出培訓、跟崗學習,加深了對科學實驗教學的認知。2020 年,在安化縣六年級質量檢測中,張彥彥綜合排名位列全縣79所學校第一。
潮頭掌舵破浪前行,“科技興校”的道路打開了渠江教育的新局面。原本弱勢的渠江教育一躍成了安化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風向标。
在“網絡聯校”“上聯名校,下聯村小”的帶動下,渠江各校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提升。比如晏家教學點,原來缺乏英語教師,三、四年級不能正常開設英語課。有了網絡聯校,臨聘教師周吉白半路出家擔任英語老師,教學成績很好。
渠江“網絡聯校”的具體做法得到了省教育廳的大力認可與支持。應若平認為渠江“網絡聯校”的做法,接地氣,值得推廣。
課改得升級,由“本領恐慌”向“素質過硬”轉變
渠江教育在發展,渠江教師隊伍在不斷增加新的力量。外出培訓隻是輸血,見效快但依附性太強。要想強大,必須造血生血。這是陳代亮的課改觀。大到課程小到課堂,他把造血生血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那就是培養土專家。
2019年,任渠江學校初中部教導主任的羅姣玉赴長沙市麓山外國語實驗學校跟崗實習,歸來後立即向陳代亮申請試水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陳代亮力排衆議,支持改革。如今,“334模式”的課改實踐在渠江學校已蔚然成風。
與很多課改校一樣,在渠江學校,原來熟悉的“滿堂灌”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組合作探究模式。
渠江學校的課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數學教師夏夢潔說,課改前,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課改後,學習小組自行生成的互幫互學、互監互促機制,解決了90%以上的學習問題,教師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少數後進學生身上。
安化縣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曹彤宇多次來到學校,他說,一堂堂課聽下來,感覺這裡的孩子已不是印象中農村學生的樣子,他們在課堂展示讨論、交流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口才、膽量甚至思想,已經在許多同齡人之上。
渠江學校因課改而聲名鵲起,成為安化縣乃至益陽市鄉村課改名校。
“團隊成長才能展現最大的力量。”此後,羅姣玉又提出常态化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整體提升學校教師的教育教研水平。陳代亮親自抓方案、邀請來長沙名師、省級專家入校聽課評課,進行專題講座,從最細處給與最大的支持,讓教師們成長有方。
2020年下學期,教學不足兩年的渠江學校語文教師張宏搏兼任物理學科教學。他在三級培訓模式下,補齊了教學思維短闆,同時,在學校“334模式”、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的錘煉下,抓實課堂重難點。2021年中考,渠江學校初中部物理奪得全縣第一的好成績。
渠江鎮中心學校的造血方式,吸引了周邊鄉鎮教師。
2021年9月,渠江鎮中心學校在安化縣率先開啟區域教研聯盟。“渠江、煙溪、南金、古樓四鄉鎮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啟動,12個大教研組中,渠江學校有8位教師擔任大教研組長,線上線下傳遞成熟的教育教研模式。今年,該共同體已擴展至七鄉鎮。
陳代亮說:“光靠一所學校一兩個老師,教研難以開展,現在附近學校老師都加入進來,定期線上、線下交流,共同研究,共同備課,教研開展起來就容易多了。”
2022年,渠江學校進行課改後的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夏佳瑤考上了湘潭大學。高中學校普遍反饋說,渠江學校學生進入高中後,學習後勁足,學習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強。
從“本領恐慌”到“素質過硬”,2021年,渠江共有17位教師獲得各級各類競賽一等獎,有15人次獲得各級各類競賽二等獎,14人次獲得各級各類競賽三等獎(優秀獎)。累計獲得各種獎項46人次,獲獎人數占全鎮教師的50.55%。
辦出“本地味”,由“不緊不慢”向“領先領跑”轉變
“在鄉野間長大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秉性和特點。他們或許不善言辭,但大多擁有一顆善良樸實的心。”陳代亮說,辦有鄉村味道的學校,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鋪就一條通向未來的路。
學生羞于表達,就從提升其綜合素養出發。與“科技興校”同步進行的是學校的“書香閱讀”特色建設。
“教師本來就是讀書人,這個本可不能忘!”盡管有人觀望,但隻要有好典型,有好心得,就做正面的宣傳與表揚。中心學校既查閱讀數量更看重心得質量,一篇篇結合教育的反思,觸動了教育人的心靈,勤學深悟,讓教師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教育。很多教師,開始關注課堂,開始給孩子們種入愛讀書的種子。連裡完小校長胡勤讀,更是把書香學校建設當成了自己的使命。人如其名,校亦如其名,這所若幹年前的名校,在大山深處續演精彩。2022年,胡校長被評為“益陽市教書育人楷模”并在表彰會上作典型發言。
如今,4年時間已經過去,教師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言傳身教之下,課餘時間,三兩學生,捧書而讀,已是常态。
每天早晨、中午10分鐘進行誦讀。每月定期組織經典詩詞誦讀大賽、詩詞默寫比賽等活動。長此以往,孩子們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在各級各類活動嶄露頭角。
夫溪學校胡建平老師所指導的班級榮獲朗讀指導“全國優秀班級”榮譽稱号。渠江學校韓子儀的習作常見諸報端,參加“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獲得國家級一等獎;二年級教師蔣雲獲四維閱讀教學比武縣級二等獎;九年級學生謝玉冰撰寫的曆史小論文《風雨橋裡憶茶香》獲縣級二等獎……
随着時間的推移,師生們對閱讀有了更高要求。
11月10日下午,渠江學校中學部語文教師姜美華帶領九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别具風格的閱讀分享活動——“說書先生第一季”。
活動中,學生們依據對原著的理解,結合新時代的說書方式,将《水浒傳》中的經典情節以講演的形式再現于舞台。台上說書人講得繪聲繪色,演員們演得栩栩如生;台下觀衆們聽得如癡如醉。其中劉翼羽和夏奧傑的相聲型說書,更是讓全場觀衆捧腹大笑,整個校園洋溢着一片歡樂氣氛。
渠江各校的書香校園建設,根據時代要求頻展新貌。今年,陳代亮又有了大手筆大動作——9月21日,渠江鎮中心學校黨建文化長廊在渠江學校圓滿落成。其以“紅色渠江”為主題,包括“追尋紅色足迹”“赓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争當紅色先鋒”等闆塊,其中包括了毛澤東兩次到安化和紅軍長征經過安化的足迹,又銘刻了劉炎、王本利、胡吉山等渠江烈士的英勇事迹,還講述了“一條軍褲”“一座浮橋”“十塊銀元”等多個渠江本土紅色故事。内容厚實,設計新穎,制作精美,深受渠江學子喜愛。
揚帆再起航,由“邊緣地帶”向“省市焦點”轉變
在别的大校優質生源、大手筆、高配置的背景下,陳代亮和他的教師團隊,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勤奮,交出了滿意答卷:
晏家學校這兩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代亮通過跑項目、拉贊助,經由渠江知名校友牽線,深圳企業老闆為晏家學校捐贈200萬元建設資金,學校教室粉刷一新,擴建了廚房、圖書室還有标準化幼兒園。以往進出學校的石梯改成了水泥路。“再也不用穿過樹林去上老式旱廁了,标準水沖式廁所,方便又衛生。”該校教師夏新則開心地細數這幾年來的變化。
通過“網絡聯校”,晏家學校與渠江學校小學部同上音體美課程。山裡娃也平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
看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溆浦縣三江鎮不少家長将孩子送來晏家學校就讀。2021年秋季,因一年級新生有51人,不得不開設了兩個班級。學生總人數從以前的100名學生發展到203名學生,是“安化縣最大的教學點。”
“晏家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學校。”現在,晏家學校周邊家長、村領導認可學校教育,也自發關心關注學校發展。
晏家村每年對學校取得統考成績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對在晏家學校工作的老師給與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每學期少則五、六千元,多則上萬元。一個村級教學點,每年能得到村上近兩萬元的獎勵,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迹”。
“老百姓都說這裡好!”一年級時轉學至貴州的梁瑞才,2022年春季學期,轉回連裡完小就讀四年級,媽媽也從貴州辭工,在家安心陪讀。
學校開設了體育、美術、書法、主持、音樂5個興趣班,230餘名學生均能學得一門特長。今年“六·一”詩朗誦時,小主持人胡為民熱情、大膽。調皮的孩子如今表現優秀,媽媽直誇贊學校教育好。
學校發展承載了太多人的期盼。渠江鎮黨委、政府每年都要專門召開一次以上議教工作會議,在财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拿出專項資金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希望渠江中心學校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渠之人”,為渠江打造更精美的名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的人才支撐。
觀大勢,謀全局,闖新路。在陳代亮等中心學校領導的帶領下,渠江教育正如一條揚帆的巨輪,載着全鎮教育發展的期盼,從偏遠庫區走向外界,成為省市關注的焦點。
2019年,渠江學校承接安化縣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工作推進會;2020年,渠江學校獲批湖南省教育廳教育信息化創新試點項目校;2021年3月,渠江學校入圍湖南省電教館重點課題“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融合應用研究”項目;2021年12月,渠江學校成為“2021年度湖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2022年,渠江學校在第四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中進行現場展示,全省僅有7所學校參與展示。
“在這裡,我們看到留守兒童内心不再孤獨了,山裡娃見人不再膽怯了,孩子們的内心變得強大了,都深深愛上了這所學校。這是一種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教育,一種緻力于均衡發展的教育,一種追求本真的教育。”一直關注渠江教育改革發展的安化縣教育局三級調研員劉唐業說。他認為,如果有更多像渠江學校這樣的鄉村學校,那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将加速形成。
[責編:陸薇]
[來源: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