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8 15:15:09

  1972年北京的一所醫院裡,94歲的何香凝已經纏綿病榻許久。周總理得到消息後,立馬前去探望。

  周總理去的那天,恰好是何香凝生病後少有的清醒時刻。隻見她捏着丈夫的照片,急切地對周總理說:“我不要燒,我不要燒……”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

  周總理看着眼前瘦弱的何香凝,含淚說:“不燒,不燒。”

  要知道在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曾帶頭在火葬倡議書上簽名,一衆中央領導幹部也随之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所以按照規定,何香凝如果過世,她也應該要被火葬的。

  然而,毛主席聽說周總理答應何香凝的請求後,卻對周總理的這一決定連連稱贊,甚至直言周總理這事辦的極佳。

  那麼,何香凝究竟是誰?面對何香凝不火化的請求,周恩來為何對其特批?毛主席為何對周總理的決定連連稱贊?我們不妨接着看。

  叛逆傳統的富家女 提起何香凝,很多人都不陌生。她1878年出生于一個富裕的香港家庭,她的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茶商。但何香凝的家庭并不是世代富裕,他的父親原是一個農民,因為機緣巧合,在香港經商發了家。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2)

  做父母的哪能不為女兒操心,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有個好歸宿,順利地融入所謂上流社會,在何香凝七歲的時候,她父母便計劃給她裹小腳。誰知這一舉動,卻遭到了何香凝的強烈反對。

  那時何家父母雖然不舍何香凝受苦,但為了女兒能嫁個好人家,也不得不狠下心,給女兒纏了足。然而叛逆的何香凝,又豈會就此認命?

  每次纏完腳,何香凝就會偷偷用剪刀剪掉自己腳上的裹腳布,哪怕剪刀被人藏起,她也會再買一把剪刀再次剪掉裹腳布。當父母的,哪兒能犟得過自己的孩子。這樣白天裹、晚上剪的日子過得久了,何香凝的父母終究是退讓了。

  那時的何父心想:不纏就不纏了,我的女兒聰明漂亮,大不了我養一輩子。想通了的何父便囑咐妻子不再給女兒纏足,何香凝這才終于松了一口氣,也自此擁有了一雙掙脫封建枷鎖的“天足。”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3)

  那時何家有很多孩子,除了何香凝的兄弟姐妹外,還有一些親戚家的孩子也暫住在這兒。何父很是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就請了家庭教師到家裡來。

  不過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何父并沒有讓女兒讀書的想法,他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即使何香凝哭鬧,何父也不允許何香凝學習。

  何香凝見父親态度強硬,便不再鬧着和哥哥弟弟們一同上學。但何家的房子裡從此多了一個抱着書本不撒手的小姑娘。何父雖然不讓何香凝讀書,但經常給女兒零花錢。

  于是何香凝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零花錢,去買書本自學。遇到不會的問題就纏着哥哥一遍一遍地問,由于刻苦努力,何香凝的文化基礎甚至超過了許多上學的孩子。

  随着時間的流逝,何香凝一天天長大,出落成了一個面容姣好、身姿曼妙的少女。不過當時很多有錢人家的太太,都不允許兒子娶這樣一個不纏小腳的女子。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4)

  因此,何香凝在當時婚戀圈子裡,是被暗暗排擠的。但誰也不知道,正是因為她這雙“天足”,才最終成就了她與廖仲恺先生的美滿愛情。

  命定的神仙眷侶 廖仲恺,1877年4月出生于美國舊金山。但是不要誤會,廖仲恺并不是外國人,他祖籍廣東,他的父親廖竹賓是住在舊金山的一位華僑。廖竹賓畢業于香港聖保羅書院,後期進入香港彙豐銀行工作。而由于工作變動,廖竹賓被派往美國舊金山工作。

  作為金融業華僑的廖竹賓,在舊金山當地小有名氣,一家人的生活也非常富裕。不過,即使在美國生活得很好,廖竹賓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自廖仲恺出生後,廖竹賓就開始教他漢語,經常教育他要愛國,并一再強調:中國,才是我們的根…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5)

  在廖仲恺16歲那年,廖竹賓意外過世。失去了頂梁柱的廖家,一時之間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廖仲恺内心也極為悲傷,但他知道自己必須振作起來,撐起自己的家。

  于是在廖仲恺的安排下,全家人帶着父親的靈柩坐上了回港的輪船。之所以要将靈柩運回香港,是因為廖仲恺知道,自己父親内心一直想的就是葉落歸根。

  在抵達香港後,廖仲恺很快就安排好父親的後事。随後,在叔父廖竹崗的幫助下開始在私塾裡學習四書五經。

  1896年,廖仲恺前往香港皇仁書院學習西方的文學與經濟,這也為他後續的革命之路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正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轉眼廖仲恺也到了該成婚的年紀。廖竹賓作為一個客家人,是不能接受女人纏足的。而且,常年在國外的他心裡明白這是一種陋習,所以他一直希望廖仲恺娶一個“天足”的女孩為妻。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6)

  廖仲恺受父親的影響,他理想中的妻子人選也是一個大腳女孩。然而,香港的大部分“名門淑女”,都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下被纏了小腳,想找一個大腳女孩又談何容易。

  恰好這時的何香凝也待字閨中,那時的何父也正在為女兒的婚事發愁。得知廖家想要為廖仲恺找個大腳女孩後,便找人打聽了一下。恰巧,廖家也得知何家的女兒就是大腳姑娘。

  何家和廖家在互相了解之後,對對方都非常的滿意。就這樣,1897年何香凝與廖仲恺在廣州結成了夫妻。

  起初,兩人之間并沒有多少感情,但随着婚後的相處,他們也發現了彼此身上的優點。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産生了感情,沒多久就生下了一子一女,分别取名承志、夢醒。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7)

  兩人生活的年代并不平靜,諸多隐匿在暗處的危險逐漸露出獠牙,伸出利爪。外有列強入侵,内有腐敗無能的清政府。

  在這樣的情況下,廖仲恺豈能坐得住?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學日本,探求救亡圖存的真理。當時廖仲恺想要出國留學又談何容易,光是費用,他們小兩口就承擔不起,然而妻子何香凝卻十分支持他。她不但變賣了自己的珠寶首飾,更是節衣縮食為丈夫籌集資金。

  那時很多人都說何香凝傻,但隻有何香凝清楚:自己的丈夫是要做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在何香凝的幫助下,廖仲恺順利抵達日本。在日本安頓好後,廖仲恺第一時間将何香凝也接到了日本。

  兩人一同學習日文,一同聽先進人士的演講,一同結識了諸多有理想的革命青年。也是在他們口中,聽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諸多想法與主張。夫妻兩人的文化程度都不低,并且他們也非常認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8)

  而他們之所以下定決心追随孫中山先生,則是因為聽了孫中山先生的演講。

  那是在一次聚會上,孫中山先生激情演講之後,夫妻二人一對視,兩人的眼裡全都是興奮的光芒。他們知道,他們終于找到了救亡圖存的路,也在此刻下定決心,追随孫中山先生進行徹底的革命鬥争。

  革命之路 時間來到1905年,愛國運動的熱潮像一把火點燃了諸多愛國人士的内心,有識之士們也紛紛建立起了諸多革命團體。他們由于愛國凝聚在了一起,組成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也就是中國同盟會。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9)

  雖然中國同盟會已然成立,但依舊風波不斷。當時日本不允許自己的眼皮底下,出現一個這樣的團體,所以同盟會在活動的時候,必須要有人來負責掩護。于是,孫中山就找到了廖仲恺與何香凝。

  他們是夫妻,夫妻兩人經常邀請朋友到家裡來做客就是一個極好的借口,所以那時同盟會成員的聚會地點與聯絡站點,就定在了廖仲恺與何香凝家裡。

  為了保護同盟會的成員,何香凝決定辭掉家裡的保姆。從小嬌生慣養的何香凝,就這樣開始學着自己洗衣做飯。不僅如此,何香凝還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盡數捐給了同盟會。

  何香凝的表現都被諸多同盟會成員看在眼裡。1905年8月,在孫中山的介紹下,何香凝順利地成為了同盟會的會員,同時她也是中國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

  不久之後,廖仲恺在何香凝的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兩人就這樣跟随着孫中山先生開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0)

  1911年2月,廖仲恺帶着妻子兒女回國,參與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廖仲恺被調派到了廣州任财政司司長,而何香凝也因此在廣州居住。

  可好景不長,袁世凱竟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受益人,而在接下來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夫妻兩人就離開了廣州。可兩人的意志并沒有因此動搖,他們依舊堅定地追随孫中山先生。

  1916年3月22日,他們的付出終于迎來了收獲的一天。就在那一天,袁世凱被迫宣布撤銷帝制,何香凝夫婦也随着孫中山先生返回了上海。

  随着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廖仲恺與何香凝兩人也過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這樣的日子,卻在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戛然而止。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病逝。而在先生去世後,國民黨便徹底亂了起來,由于政見不合,以廖仲恺為首的左派依舊堅定不移地執行三大政策,與共産黨親密合作。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1)

  然而這一舉動,卻導緻了廖仲恺先生在1925年的一天,被人下了毒手。那時,距離孫中山先生逝世,不過5個月。

  1925年的8月20日,廖仲恺在踏入惠州會館的那一刻,被人無情的槍殺,而那時的何香凝就在廖仲恺的身側。何香凝眼睜睜地看着丈夫在自己眼前倒下,眼淚頃刻而下。

  廖仲恺終究是因搶救無效犧牲了,那時他不過48歲的年紀。何香凝悲痛欲絕,但她知道自己現在最要做的,就是找出兇手。然而在多方阻撓之下,兇手就像消失在了廣州城,最終還是周恩來先生伸出了援手,對此何香凝很是感激。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2)

  丈夫去世後,何香凝打起精神,繼承丈夫遺志,繼續号召革命者推行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然而,随着1927年蔣介石與汪精衛叛變革命,何香凝愈發覺得自己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即使這樣,她也堅決不與蔣介石同流合污。在與國民黨決裂後,她孤身一人離開了中國,旅居海外。

  直到得知“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居然推行不抵抗政策後,何香凝氣壞了,她收拾行囊,再次投入到了救亡圖存的革命中。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3)

  1937年8月12日晚上,也就是“八一三”的前夜,何香凝在家中聽說了八十八師的将士們已經抵達上海。她拿出自己所有積蓄,買了諸多生活用品送到了戰士們的手上。她對革命戰士的尊敬與愛護,溫暖了諸多将士們的内心。

  而面對那時“婦女回到廚房去”的封建思想,何香凝更是毫不猶豫地進行批判,直言沒有國家哪裡來的小家庭,沒有國家,婦女們又能去哪兒?

  這一論斷,用最簡單的道理,讓諸多妄圖把婦女排除出抗日救亡鬥争行列的人士啞口無言。在上海淪陷後,何香凝來到了香港繼續進行婦女抗日救亡運動。随着戰争局勢的變化,何香凝又多次來到廣東、廣西周邊。

  經過多年的英勇抗争,我們也終于等到了新中國成立。何香凝先後被任命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等職。

  1972年夏天,何香凝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于是在周恩來前來看望時,她表達了自己想和丈夫廖仲恺合葬的想法……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4)

  面對為革命與新中國諸多貢獻的何香凝,周恩來又怎會拒絕她。而得知了此事的毛澤東,也誇贊周恩來這事辦的很好,直言何老革命了一生,她最後的願望,我們來幫她實現……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逝世。9月6日她被安葬在了位于南京在紫金山廖仲恺墓。夫妻兩人時隔多年再次重逢,何香凝終于實現了與丈夫合葬的願望。

  縱觀何香凝的一生,從叛逆的富家千金,到後來的革命戰士,她将自己的心血盡數獻給了我們國家的革命事業。她不但繼承丈夫的遺志,更是支持自己的一雙兒女加入我黨進行革命,她無疑是偉大的。

  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何香凝彌留之際請求不火化)(15)

  她不僅僅我國是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更是一名女權運動的先驅,她的傳奇故事已然在中國的革命史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名字将永遠不被遺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