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 時拾史事
三四年前,考古人員對揚州曹莊的一座隋唐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M1号墓主墓室,一塊墓志披露了重要信息,上面寫着:“隋故炀帝墓志……隋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于揚州江都縣……拎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 … 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辛……葬炀……禮也方……”
墓主人原來是隋炀帝楊廣!老熟人呀,稍有點曆史常識的都知道他。既然M1号墓是隋炀帝墓,隔壁那座十有八九應該是蕭後墓了。果然,M2号墓出土了一套鳳冠,此冠“工藝精細,組合複雜”“飾件鎏金,鑲嵌珠玉,為女性用品,具有很強的禮儀象征性,等級身份較高者才能享用。”另外,遺骨的鑒定結果顯示,M2号墓墓主是一位女性,年齡在56歲以上。結合考古報告與文獻資料,可以斷定是蕭皇後無疑。關注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出土時的鳳冠)
請點擊此處輸(複原後的鳳冠,左圖為正面,右圖為反面)入圖片描述
迷倒五位君王? 經曆一千三百多年的滄桑,蕭皇後再次來到了人們面前。對于這位曆史人物,老百姓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兩三百年前,随着小說演義的盛行,民間流傳着許多和她有關的香豔故事。有人說:她是一個狐媚的女人,一生先後被五位統治者占有,晚年回到長安,雖然徐娘半老,但風韻猶存,見到她,正值壯年的李世民無法壓抑内心強烈的占有欲,封她為昭容。清初小說家褚人獲的《隋唐演義》六十九、七十回,講的就是蕭後跟李世民的暧昧故事。
書中說有一次唐太宗散朝,行至鳳輝宮前,突然聽到陣陣笑聲。這幫宮女在笑什麼呢?李世民便問了一個宮奴,宮奴說:“在倚春軒院子裡,看蕭娘娘打秋纖耍子。”聽說是這樣,李世民頓時精神百倍,連忙跑去偷窺,隻見秋千架子上,“站着一個女人,淺色小龍襖,一條松色長裙扣了兩邊,中間紮着大紅緞褲,翻天的飛打下來,做一個蝴蝶穿花。又打下來,做一個丹鳳朝陽;改了個饑鷹掠食勢,撲将下來。”真是“風流袅娜,豔态輕狂。”李世民側着身子,看得如癡如醉,突然,一個宮女不解風情,發現了李世民,壞了他的好事,喊了聲:“萬歲爺來了。”眼見自己已經暴露,李世民隻好尴尬地走出來,見蕭後一面,蕭皇後說:“妾以衰朽之姿,得蒙恩寵,實出意外。”
随後,李世民還邀請蕭皇後看燈,席間二人觥籌交錯,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但在蕭後看來,似乎有些平淡,“今日突然臨幸,在婦女家最難得之喜,他則不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豈是雲。哓得太宗寵一個如花似玉的武媚娘,自知又不能滅了一二十年年紀,反老還童起來,與他争去。”眼見蕭後突然獲得皇帝臨幸,一旁的武則天醋意大發,因為她發現“那蕭後無限抑揚、婉轉豐韻關情處,竟不似五十多歲的光景”,暗想:“他那種事兒,不知還有許多勾引人的技倆。”于是醋壇子被打翻,為了防止蕭後與自己争寵,武則天不停地說蕭後壞話,最終害死了她。
在蔡東藩的《唐史通俗演義》中,也有類似的内容,因為理解上的難度較小,直接給原文吧:
“太宗見她(蕭後)楚楚可憐,益加憫惜,遂對她好語溫存。蕭後本是個尤物,不曉得什麼節烈,但教有人愛她,無不樂從。況太宗正在盛年,生得恣表絕倫,不比那故主炀帝,昏頭磕腦,毫無威儀,此時既已入宮,樂得攀龍附鳳,再享幾年歡樂,于是拿出生平伎倆,淺挑微逗,眉去眼來,那太宗漁色性成,連弟婦且充作妃妾,何論一個亡國故後,彼此情意相同,自然如漆投膠,熔作一片,趁着閑暇的時候,便同去上陽台夢了。”(十六回)
“原來太宗素性好色,見有美貌钗裙,往往不肯放過,所以弟婦楊氏,及隋後蕭氏,一古腦兒收入後宮,充作妾媵。此外妃嫱嫔禦,也不可勝數。”(十七回)
故事中的破綻 最近幾年來,曆史題材的電視劇充斥熒屏,看完以後,不禁感慨:部分編劇的腦洞真大;但回過頭來,再看明清小說的情節,天哪,原來古代的一些小說家腦洞也不小。當然,電視劇、小說沒必要跟史實一緻,它們取材于曆史,又不同于曆史。但許多人分不清曆史與小說、電視劇的差别,往往将二者等同起來,那就有失偏頗了。如果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民間流傳的蕭後、李世民故事,至少存在三大明顯的破綻。
第一個破綻出在武則天身上,褚人獲《隋唐演義》中,武則天深受李世民寵愛,她嫉妒蕭後,怕蕭後跟她争寵,最終害死了她。然而在真實的曆史中,武則天在貞觀年間混得很差,入宮十餘年,從武姐姐熬成了武阿姨,依然隻是個卑微的才人,未嘗升過一階,也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唐太宗不喜歡她。蕭後之死與武則天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人家是年齡大了,正常死亡。作者這樣寫,一來是為了制造矛盾沖突,使劇情更加精彩,如果直接寫蕭後是病死的,顯得平淡了些,不吸引讀者;二來可以突出武則天的心狠手辣,豐富人物形象,為後文害死更多人埋下伏筆。在清代,大多數人對武則天的印象就是:狠毒、狐媚的妖婦,把害死蕭後的鍋背在武則天身上,符合人們的認知。
第二個破綻比較考驗能力,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出來,那就是年齡。在正史中,蕭皇後與隋炀帝年齡相仿,她比李世民年長三十歲左右,貞觀二十二年去世時,已經八十高齡。但在小說中,變成了“竟不似五十多歲的光景”,強行讓蕭後年輕了二十多歲。作者真不知道蕭後的年齡嗎?并不是,他這樣寫,是有意為之,你想呀,如果不将年齡調小,讀者會相信三十歲的李世民喜歡上七八十歲的老太婆?而且下調的幅度也有講究,若降個幾歲十幾歲,還是太老了,要是說她三四十歲,那就太年輕了,不符合前面的劇情,容易矛盾,所以寫個五十多歲。
第三個破綻我們在前幾期略微提過,那就是顔值的問題。在蔡東藩的小說裡,李世民“恣表絕倫”,楊廣“昏頭磕腦,毫無威儀”,但事實上,李世民不帥,楊廣也不醜。據史書記載,李世民長得太過威嚴,甚至讓進谏者望而生畏;楊廣則是“美姿儀”“善屬文”,才貌雙全。因為後代百姓受“成王敗寇”的影響很深,下意識認為亡國之君一定是個猥瑣男,但實際上,亡國和顔值沒有必然聯系,人不可貌相。
幸運的女人 在真實的曆史上,蕭皇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除了隋炀帝,她有沒有被其他統治者占有過?
蕭皇後出生于名門望族——蘭陵蕭氏,父親蕭巋,西梁政權第二代皇帝,“有才學,兼好内典”,因為在政治上支持楊堅,隋朝建立後,朝廷對他恩賞有加,“高祖受禅,恩禮彌加,遣使賜金五百兩,銀千兩,布帛萬匹,馬五百匹。”蕭巋入朝,文帝下旨,蕭巋位在王公之上,回去時,皇帝又親自到浐水踐行。楊蕭兩家關系融洽,為雙方聯姻打下了良好基礎。
雖然家境不錯,但蕭皇後并沒有過上富家大小姐的生活。江南有風俗,二月出生的孩子不吉利,而蕭皇後恰好就是二月生的,因為犯了忌諱,父親不願意養她,把她交給季父蕭岌,不幸的是,蕭岌夫婦不久便駕鶴西去。于是又轉給舅氏張轲養,張家非常貧窮,要吃沒吃,要喝沒喝,蕭皇後沒有辦法,隻好“躬親勞苦”,飽嘗生活的艱辛。貧窮的日子雖然苦澀,但未嘗不是一筆财富,蕭皇後一生大起大落,但處境再差,也不會比童年時更糟,要是一般人,經曆亡國亡夫之痛,沒準早就心裡崩潰、自殺身亡了。
蕭皇後沒有被父親撫養過,但她的運氣倒是非常好。開皇初年,隋文帝給晉王楊廣選妃,楊廣“美姿儀,少聰慧,高祖及後于諸子中特所鐘愛”,能把女兒嫁給皇帝愛子,那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事情。最終蕭巋獲得了這個機會,隋文帝準備在她的女兒中挑一個,成為晉王妃。具體怎麼選呢?答案竟然是占蔔。一開始給蕭家其他女兒算,結果都不好,眼看機會就要喪失了,蕭巋突然想起自己還有個女兒,于是把蕭皇後從舅家接來,一占蔔,竟然是大吉,就這樣,蕭皇後成功勝出。北上後,隋文帝見過兒媳,感到非常滿意,因為她性格溫婉柔順,有見識,還非常好學。
(白冰版蕭後)
(劉曉慶版蕭後)
(鮑玉菁版蕭後)
(你最喜歡哪個版本的的蕭後?)
二十多年後,晉王順利成為太子,并繼承皇位,蕭氏理所當然的母儀天下。在争奪儲位的過程中,楊廣體現出了高超的自制力,父親喜歡節儉,他就把琴弦弄斷,故意不清洗,使父皇以為他不好聲色;母親嫉妒心強,厭惡男人納妾,楊廣就經常和蕭後秀恩愛,讓母親認為他們心中隻存彼此,沒有外人,楊廣總共三個兒子,兩個為蕭後所生,其他姬妾生了孩子,楊廣都不養育,怕消息傳出去,母後說他用情不專。蕭後作為晉王妃,也極力讨好婆婆,每次婆婆派奴婢到府裡,蕭後不敢有絲毫怠慢,她放下身份,跟婢女一起吃飯。獨孤皇後對文帝的影響很大,能争取到她的支持,便在争奪儲位時具備了優勢。
但在大業年間,楊廣的本來面目還是暴露了,他大興土木,徭役繁重,天下怨聲載道,有人為了不被抓去當壯丁,甚至把手腳砍斷,美其名曰“福手”“福足”。種種失德行為,蕭後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她常年跟随丈夫出行,知道丈夫做的不對,但又不敢指出來。就這樣,又過了十幾年,大隋帝國已經風雨飄搖。江都之變前夕,有人對她說:“外邊好像有人要造反。”蕭後一聽,這還了得,那你趕緊轉告皇帝吧。誰知炀帝聽後,非但不感謝宮女,反而殺了她,并說:“非所宜言”。後來又有人向蕭後報告:“外面有人預謀造反。”這回皇後自己也看淡了:“天下事一朝至此,勢已然,無可救也。何用言之,徒令帝憂煩耳。”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還跟皇帝彙報什麼呢,算了,别去煩他了,讓他默默接受亡國的命運吧。沒過多久,宇文化及發動政變,隋炀帝身死人手。
蕭後有沒有被其他人娶過? 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所有人都終将遠去。一段三十餘年的婚姻,又有誰料到最終的結局。丈夫死了,國家亡了,蕭後落入了宇文化及手裡,跟着他北上。宇文化及如何對待昔日皇後?對他有沒有非分之想?史書中并沒有明顯的證據能夠證明此說,《隋書·宇文化及傳》隻是講:“化及于是入據後宮,其自奉養,一如炀帝故事。”蕭後已經五十多歲了,在隋唐時期,這個年齡偏大,就算去世了也不算短命,宇文化及會對這樣一個将死之年的老太婆感興趣?還有,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娶了隋炀帝的長女南陽公主,按輩分算,蕭後跟他的父親是一輩的,所以說宇文化及不大可能娶蕭後。
那窦建德會不會娶蕭後呢?也不大可能,因為他讨伐宇文化及的時候,打出的旗号是為隋炀帝報仇,“吾為隋之百姓數十年矣,隋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殺之,大逆無道,此吾仇也。”既然是尊奉隋朝的,怎麼能搶占隋炀帝的皇後呢?而且窦建德政權“依倚突厥”,需要借助突厥的勢力,突厥的可賀敦,正是隋朝嫁過去的義成公主,如果窦建德對蕭後有出格的事情,傳到義成公主耳裡,必然會付出代價。所以窦建德對蕭後一直禮遇有加,剛打進城池,“先谒蕭皇後,與語稱臣”,後來蕭後北上,他又“勒兵千餘騎送之入番”,徹徹底底的善待。
至于突厥可汗,他娶蕭後的可能性同樣微乎其微。首先,蕭後的年齡擺在那裡,北上時帶着自己的孫子以及蕭家的後代,處羅可汗感念隋文帝的恩德,當年他父親啟民可汗就是隋文帝冊立的,所謂:“我父失國,賴隋得立,此恩不可忘。”所以他把流落在突厥的中原百姓都交給蕭後的孫子,楊政道管理,在定襄城,楊政道行隋朝正朔,設置百官,人數達一萬人。既然感恩隋朝,又想利用以楊政道為代表的前隋殘餘勢力與唐朝對立,怎麼可能還會對楊家的祖母下手呢?還有一點,蕭後是義成公主特意派人從窦建德那迎接來的,是公主的貴客、長輩,就算看在可賀敦的面子上,也不可能對蕭後下手。
然而,突厥還不是蕭皇後人生的最後一站,在大漠待了十年後。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讨伐突厥,在戰鬥中,唐軍取得了勝利,颉利可汗被生擒,義成公主被殺死,年過六旬的蕭後帶着孫子,重新回到了闊别已久的長安城。四十多年前,她就是在這裡跟晉王結婚,當時兩人都還年輕,都非常有才華,大隋帝國蒸蒸日上。可如今,雷塘墳頭的草木已經很高了,自己也從大國皇後淪為一介戰俘,造化弄人呀。盡管隋王朝像流星一樣劃過了夜空,中國進入了貞觀年間,但蕭皇後的家族并未就此衰落,除了弟弟蕭瑀,蘭陵蕭氏還有好幾人在唐朝擔任宰相,此外,李治的蕭淑妃也出自這一家族。
時間默默流逝着,轉眼間又是一十八個春秋,貞觀二十二年三月,蕭後去世了,得知消息,李世民“诏複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護葬,備鹵簿儀衛,送至江都,與炀帝合葬。”奔波十二載,守寡三十年,蕭後總算與丈夫在地下相會了。蕭皇後是前朝的皇後,李世民幹嘛給她這麼好的待遇呢?原因有三,首先,李世民和楊廣本身就有親戚關系,登基後,李世民還娶了隋炀帝的女兒,生了吳王恪,親上加親了。第二,這樣做可以安撫前隋舊臣以及蘭陵蕭氏,讓他們更好的為大唐效力,體現本朝的寬容與大度。其三,寓意唐朝繼承了隋朝,彰顯本朝的的正統性,李淵畢竟是受隋恭帝的“禅讓”建立大唐的,他們起兵前也是隋朝的高官。如今隋朝的皇後去世了,當然得表示一下。
“君王忍把平陳業,隻博雷塘數畝田。”能夠與皇後合葬揚州城,若楊廣泉下有知的話,應該比較滿意這個結局,他生前熱愛江南,參與過平陳之戰,擔任過揚州總管,會說一口流利的吳侬暖語。大業末年對人生絕望後,他放棄兩京,選擇在江都,一座靠近運河的城市聊度餘生。皮日休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楊廣急功近利,葬送了江山,但千百年後,運河兩岸百姓仍然在享受他的成果。
(出土的隋炀帝牙齒)
當然,楊廣和蕭皇後已經看不到這些了,他們早已化為冢中孤骨,據考古報告顯示,M1号墓東耳室發現兩顆牙齒,齒齡五十歲左右,應該是隋炀帝的;M2号墓清理出一具人骨,保存條件較差,牙齒僅存4顆,身高約1.5米。繁華落盡,帝後二人直接留在人間的,也隻剩這些了。
九重城阙悲涼盡,一聚園林怨恨長。
花憶所為猶自笑,草知無道更應荒。
詩名占得風流在,酒興催教運祚亡。
若問皇天惆怅事,隻應斜日照雷塘。
——徐振《雷塘》
【參考文獻】
《隋書》《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
南京博物院等: 《江蘇揚州市曹莊隋炀帝墓》
束家平:《江蘇揚州曹莊隋炀帝墓考古發掘成果》
【可愛的作者】
作者新浪微博/博客昵稱:“高勝寒1995”,裡面有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騷擾^_^
在“時拾史事”公衆号連載了近一年,被很多人追看過的《宋朝短信》已經出版啦。購買請戳宋朝有人@你:這就是霸道員外的日常,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往期熱文
翻新怪談——剜心
二十萬慰安婦的命運
消失的民國“貴族”大學
你用火鍋拯救冬天,你卻不了解它
二戰時納粹德國的異族軍團(一)
陳子昂:老子有錢任性! | 我唐日常(六)
關注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号 53585837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