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西頻道
林盛軍在切南瓜喂雞。韋哲攝
人民網大化2月26日電如何走出傳統農業效益低下的局面,讓更多的群衆實現家庭增收?這是身處大化瑤族自治縣大石山區的人們都在思考的問題,河池市大化縣共和鄉頒桃村林盛軍敢闖、敢幹,堪稱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民黨員。2017年,他被授予大化縣返鄉農民工“十佳創業之星”榮譽稱号;2018年,他被評為自治區脫貧攻堅優秀共産黨員。
大化大石山區的傳統農業主要是種植玉米,因為收成少群衆不願種植,很多土地被丢荒。針對這種現象,2010年底,曾在廣東省東莞一家五金廠務工20多年的37歲的林盛軍決意回歸本土。
很快,林盛軍在局生屯家裡建成一個生豬養殖場,并先後引進種豬20多頭。2011年,林盛軍的養豬規模便達到上百頭,家庭純收入7萬多元。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與積累,林盛軍的養豬業走上了正軌,規模達300多頭,成為當地的小有名氣的養豬大戶。
2014年,林盛軍開始實施深入實施農業計劃:以養豬作為基業,開展生态農業綜合開發。他流轉土地120多畝,建設“廣西大化縣成富生态養殖場”,配套建設一個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一間200多平方米的水肥配送房;并建設一個“百畝辣椒種植園”,帶領屯内20多戶群衆探索種養結合、水肥一體、節水灌溉、循環高效的農業産業發展模式。這一年,林盛軍實現産值80多萬元。
2015年12月,精準脫貧攻堅的号角響徹瑤山,以發展産業帶富群衆成為村裡的首選之舉。但在發展産業動員會上,村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隻低頭不語,林盛軍這時站出來說:“我是黨員我帶頭。”
林盛軍再流轉土地100多畝,建立“廣西大化縣成鋒家庭家場”,搭建90多個蔬菜生産大棚、一個冷庫、一間400多平方米的農産品儲存配送房,并以之為頒桃村精準扶貧産業示範基地。通過土地或資金入股的方式,帶動全村63戶貧困戶245人參與生态農業綜合開發。
林盛軍在喂雞。韋哲攝
為保證農場正常運營、長遠發展,林盛軍注重品質建設,打造綠色食材。以月薪一萬餘元高薪聘請專業技術員,從引種、育苗、栽種到日常管理、病蟲害防治,嚴格執行國家無公害蔬菜的生産标準,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大棚保溫、生态殺蟲等科技手段,打造安全放心的“菜籃子”。先後有辣椒、黃瓜、黃豆、豇豆等蔬菜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與此同時,林盛軍擴大生豬生産規模,2017年,林盛軍的生豬養殖規模達500多頭,實現年銷售額100多萬元。
對有勞動能力但未外出務工的貧困戶,林盛軍主動為他們提供就業增收平台。農場裡除固定用工8人之外,不定日招臨時工20人左右,平均月發工資13萬元。貧困戶李仕賢,長期在農場做工,月收入2000多元,李仕賢的家裡同樣養豬種菜,年收入近1萬元。
為拓寬增收渠道,林盛軍建設一個旱藕粉絲加工廠,利用當地群衆種植的旱藕年生産旱藕粉絲一萬多斤,年增收3萬多元。
2017年,參與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也是在這一年,林盛軍還到中良村流轉土地200多畝建設桑蠶示範基地,同樣帶動該村貧困戶60餘戶抱團發展。年底林盛軍拿出20多萬元分紅,為中良村于2017年實現全村脫貧摘帽獻出一份力量。
遺憾的是,2019年的豬瘟席卷而來,已發展至2000多頭的兩個生豬養殖場瞬間化為烏有,但這沉重的打擊沒有使林盛軍這條硬漢子沉淪,他如期償還了創業所欠下100多萬貸款。且及時利用養豬場發展七百弄雞養殖4萬餘羽,實現收入10餘萬元,
“養雞的過程是喘息的過程,也是解決農場的肥料不足問題。”林盛軍說:“待兩年時間的場地淨化後,将重新起步養豬業。”(韋哲、藍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