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個夏天最火的劇,一定少不了《長安十二時辰》。
雖然開播前沒有任何宣傳,但卻因為精良的制作獲得了一波又一波好評。
在豆瓣20萬人評分的情況下,依然拿到8.6的高分。
“長安十二時辰”顧名思義,故事地點是長安,時間是十二個時辰也就是24個小時。
在這部古裝懸疑犯罪及權謀大戲中,雷佳音飾演的“死囚”張小敬和易烊千玺飾演的“靖安司司丞”李必,聯手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保衛長安的故事。
在如今這個追劇都要開2.0倍速的大環境下,很多網友在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恨不得開0.5倍速放慢了速度仔細看。
除了緊湊燒腦的劇情,過分考究的服化道,技術一流的拍攝手法,這部劇中還藏着很多“細思極恐”的職場生存謀略,一個個活生生的職場鬥智鬥勇的案例值得我們細細揣摩。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
01張小敬:從“死囚”到“張都尉”,人脈往往能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是由他的專業技術,85%要靠他的人際關系和做人處世的能力。”
電視劇第一集就是死囚張小敬,被靖安司從死牢調出,并委以重任:捉拿狼衛,拯救長安。
如此重要的任務,為何偏偏選中張小敬呢?難道真的是因為他有着“十年隴右軍,九年不良帥”的光鮮履曆,所以被大案牍術選中嗎?
看到後邊我們發現,“張小敬是被大案牍術選中的”不過是一個幌子,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摯友徐賓利用職務之便借助大案牍術推薦了張小敬。
徐賓說“唯獨張小敬說的,徐某愛聽,覺得精彩!生動、鮮活、有人情味。”
當然,張小敬的人脈遠不止徐賓這一個,秦樓楚館的李香香、地下城叱咤風雲的葛老、唐朝全民“愛豆”許鶴子、遍布大街小巷的不良人等等等等。
張小敬在長安城暗樁衆多,可以輕松混迹黑白兩道,在他被逼入絕境走投無路的時候,曾經的下屬不良人們甚至願意豁出性命,幫他逃跑拖延時間。
人脈的積攢并非一日之功,更不是耍點小聰明就能成功的,任何一個信任你,願意幫助你的人,都是真心換真心的過程。
就像董卿在《朗讀者》上說過的一段話“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也記住盡可能地幫助他們。”
❤ 牧新說: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不是套路,而是真心。如果你想積攢人脈,又不知從何開始,那麼第一步就從真心待人開始吧。别人請你幫忙的時候,力所能及的,就伸出一把手,久而久之不必你刻意為之,人脈就自然而然地積攢起來了。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
02李必:“百姓”還是“仕途”?盲目兩全更容易滿盤皆輸 《長安十二時辰》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上元節這天反派預制造動亂擾亂長安,靖安司奉命追查;另一條是太子一黨與右相一黨暗波洶湧的權利争鬥。
靖安司司丞李必,作為靖安司的二把手,手中并無實權,但是卻一方面想要漂亮地完成“捉狼行動”不驚擾長安無辜百姓;另一方面又想保全太子不受牽連,不影響自己的仕途。
這種盲目追求兩全的做法,不僅是貪心,更是沖動。Flag立的越多,遇到的Bug也會越多。
果然,随着事情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廣,涉及的人和事也越來越多,李必逐漸開始心有餘而力不足。
正如張小敬一語道破的:“聰明,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控制得住。”
為什麼會有“選擇”?“選擇”其實就意味着不能兩全。隻有先僅僅抓牢其中的一項,才能保證自己不會滿盤皆輸。“如果什麼都很容易,那還叫什麼選擇”
一面是仕途,一面是百姓,兩全其美是做不到了。這個時候李必選擇了他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百姓的安危,而相應的也付出了代價:對方抓住了自己和太子的把柄。
魚和熊掌從來都不能兼得。根本沒有什麼兩全其美,有舍有得才是人生常态。
❤ 牧新說:
職場上我們也經常遇到需要做出抉擇的情況 ,在作出選擇之前,最重要的是權衡利弊,抓住關鍵,不僅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更要搞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少。比如工作太多做不完,這個時候就需要理清楚哪些是重點工作,哪些是輔助工作,然後根據每件事情的重要性去安排先後順序。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03郭利仕:職場受挫,很多是因為聽不懂領導的“潛台詞” 美國實用技能勞務秘書委員會部門(SCANS),曾公布過工作中的“五項競争力”,其中之一便是:善于聆聽,善于捕捉細節。
劇中,李必和張小敬查案取得階段進展時,郭利仕來傳聖人口谕“李必忠心辦事,一心護大唐子民平安,今日受了委屈,我已經知道了。”
聽完這段簡短的口谕,李必認為是聖人在贊許靖安司。而郭利仕當即反問道“聖人的話,聽明白了嗎?”見李必并不能領會其中深意,于是一句一句分析到:
“李必忠心辦事”:忠心為誰辦事?聖人還是太子?
“一心護大唐子民平安”:你置聖人的安危于何地呀?
“今日受了委屈”:誰給你委屈了?是不是你辦事别人幹涉不得?
“我已經知道了”:長安城的狼衛真的抓幹淨啦?
簡單的幾句話看似贊許,實則滿是心機,雖然說現實生活中領導不會一直用“潛台詞”與下屬溝通,但是能從領導的話中聽出背後深意,明白領導真正的想法,也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 牧新說:
學會揣摩領導的話,并不是讓大家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揣度人心上,隻是說我們在職場上摸爬滾打,要多一個心眼,凡事不能隻看表面而要多考慮背後的原因,聽話不隻是聽,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分析。
《長安十二時辰》:林九郎
04林九郎:領導喜歡選擇題,而不是解答題,沒想到解決辦法就不要來報。 林九郎擔任右相,是劇中的反派,位高權重,有一個很聽話卻不太機靈的手下吉溫。
吉溫在劇中彙報工作的場面,堪稱一部職場上彙報工作的“反面教科書”。
他先是轉告右相:三女給了一個消息,張小敬查案時在平康坊殺了一名暗樁。
前因還沒來得及說完就被右相喝住“挑有用的說。”
随後吉溫再報:暗樁曾查過一個案子,涉及郭利仕私售宮中金品。
右相再問“有證據嗎?”
吉溫表示并無證據,暗樁已死,無法證明。
這樣彙報工作難怪領導斥責道“你做事情還是不懂規矩,沒有想好解決的辦法,也敢來報。”
彙報工作并不是簡單地告訴領導事情的現狀如何,也不是像傳話筒一般隻是轉述,而是要帶着我們的思考和想到的解決辦法去跟領導溝通。
❤ 牧新說:
領導喜歡的是選擇題,而不是解答題。彙報工作的時候“這件事情現在的進展是xxxx,您覺得後邊該怎麼辦?”,遠沒有“我想到兩種方案,A方案的好處是xxxx,B方案的好處是xxxx,您覺得該如何選擇?”更能給自己加分。
《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曆史劇,也可以當做一部職場劇來看,認真去看,我們都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職場雖然不是成王敗寇的戰場,但是哪一個能夠平步青雲的職場人,不是經過了千錘百煉呢?
職場是一片江湖,義士相助是你的運氣,爾虞我詐你也不能躲避,願牧新的文字能帶給你一絲溫暖,願你能從中學得一點傍身技能。
關注@牧新,職場上,你并不孤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