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字學者推斷,文字來源于圖畫,可能起源于幾千年前的新時期時代的陶器符号或原始圖畫。而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讓我們從甲骨文說起。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用以向先人神靈蔔問的文字。因其出土地點在河南安陽殷墟,又稱殷墟書契,或殷墟蔔辭。如今安陽殷墟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甲骨文由清末學者王懿榮于1898年發現的,可惜他還沒有來得及研究就死于八國聯軍侵華的戰亂之中。後來經過曆代學者研究,特别是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胡厚宣等學者的努力,甲骨學成為享譽國際的一門顯學。甲骨文契刻于甲骨之上,筆畫纖細,風格清峭,因是早期文字,偏旁位置不固定,有的構件可有可無。甲骨文對于推求漢字本義,補苴《說文解字》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為(繁體爲,篆文作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其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而甲骨文寫作
,是一隻手牽着大象服役的形象。又如:行,篆文作
,許慎解釋為:人之步趨也。說是人走路的意思。甲骨文寫作
,是一個通衢,即十字路口的形象。《詩·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詞句中“行”正作小路講。平心而論,這些錯誤怨不得許慎,因為出生在幾千年前的許慎沒有機會看到出土的甲骨文。不過我們在引用《說文解字》的内容時,有必要核對甲骨文,避免出錯。
2.金文
金文一般指鑄刻在鐘鼎等青銅器物上的文字,少數也有刻劃在上面的。出土的青銅器上,商代末期就鑄有文字,不過一般是寥寥數字。至西周以來,金文大量出現在青銅器上,晚期的毛公鼎銘文字數達到499個,十分罕見,簡直是一篇文獻了。金文的内容大多是追憶祖功,受封诰命等。因為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所以用筆肥厚,字迹粗重,相比甲骨文形體進一步規範,偏旁位置基本确定,形聲字增多,示意構件也較固定。不過,有一些文字,象形程度反而比甲骨文更為明顯,如魚字,金文作
等形,其他諸如
(象)
(龜)
(犬)
(龍)
(鼎)
(矛)等字形,分明就是一幅幅逼真寫實的圖畫了。這尤其是在族徽文字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在追溯文字的本義時,有時也會用到金文。
3.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采納宰相李斯的意見,開始統一全國文字。秦國繼承了西周金文的傳統,使漢字變得線條畫,漢字的表意功能進一步加強,而表形的功能大為削弱。其筆勢圓滑,粗細一緻,字體呈豎長形。小篆的出現,标志着漢字進一步系統化、成熟化。比如“雞”甲骨文作
,鳳甲骨文作
,分別對應兩種動物的形象,小篆寫作
(雞)和
(鳳),這兩個字通過
(鳥旁)和
(隹旁,短尾鳥,實際上也是鳥)建立了聯系,從而成為漢字構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再如甲骨文祀作
,徐中舒解釋為代表死者接受祭祀象征神主的小兒,即屍。甲骨文祝作
或
,像人下跪于神主前祈禱之形。小篆祀作
,祝作
,都從示字旁,表示與祭祀神靈有關,通過示字旁,将一大批與祭祀及神靈有關的漢字聯系起來。這裡要着重強調要利用好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部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通過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全書9353字,用六書的原則(及象形、指示、會意、轉注、形聲、假借)分析小篆字形,索求本義。該書對于掌握漢字本義,進而把握其引申義具有重要意義。需要不斷翻查。
4.隸書
據說,秦兼并六國,事物繁雜,為了加快書寫速度,提高辦事效率,隸書應運而生。因與當時通行的官方字體小篆不同,隻在徒隸(官府的基層工作人員)中使用,故稱隸書。隸書變篆書的圓滑連貫的線條為筆畫,講究蠶頭雁尾,漢字的基本筆畫于此時形成。隸書的出現,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古文字把漢字的隸書化,稱之為隸變,隸變徹底的改變了漢字象形文字的特點,使它成為表意為主的書寫符号。漢字隸定對漢字字體的構型産生了重大影響。隸變導緻了漢字形體的訛變,通過隸字推斷漢字本義往往是錯誤的。舉例來說。比如“服”“脍”“朔”三個字都從“月”旁,實際上這三個字的小篆分别作
實際上分别從“舟”“肉”“月”旁。所以由隸變後的字體追尋漢字的本義往往是靠不住的。
5.楷書
楷書本名真書或正書,因其結構嚴謹,堪為楷模,故改稱楷書。楷書萌芽于東漢,完全成熟于隋唐,一直沿用至今。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其特點為橫平豎直。雖然“隸變”已實現了漢字的徹底筆畫化,但到隸書形成了标準的筆畫樣式(橫、豎、撇、捺、折、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