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遊學前對遊學的期待

遊學前對遊學的期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01:44:54

姚華松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和兩個孩子的父親,每年暑假,我都會帶上孩子和他們的三五好友去“遊學”。

之所以要打雙引号,是因為在我們的語境中,遊學不是去到大城市或者出國這類“向上”的遊曆,而是“下沉”到村子裡,算是一種非主流的反向操作。

近三年以來,我們先後去了廣東的湛江和潮州、廣西的桂林和防城港、雲南的普者黑和大理、湖北的恩施和神農架、貴州的畢節和黔東南。我傾向于帶孩子們去民族地區,因為這些地方的文化多樣性特質更明顯,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認知和知識體系,擴展他們看問題的視野,增進對“鄉土中國”的理解。

最初的幾次,我們的行程安排,一般是先在縣城的酒店或賓館住下,再探訪周邊村寨,每天早出晚歸,一天看1-2個村寨,與村民交流,讓孩子們在交流中學習。

但我發現兩個問題。一是部分村寨已開發為景區,人多不說,商業化色彩也強,比如大部分商鋪由外地人經營,我們想親密接觸的當地人不多。出于開發旅遊、發展經濟的考慮,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也限制了我們了解當地文化習俗的深度與廣度。二是部分村寨距縣城較遠,來回交通頗費周折,加上安全因素,留給我們走訪的時間不夠,導緻調研不夠充分,效果打了折扣。

歸結起來,就是我們遊曆的内容,多是經由市場包裝的“假文化”,當地的原真性變了味,遊曆方式也被迫變成了走馬觀花。這與我内心認同的慢走、慢看、慢品嘗相背離。

今年,我作出了改變:随性選擇地點,直接帶孩子們進村,與當地人同吃同住。

半月前的一天,我們乘坐的大巴行駛在曲折蜿蜒的貴州黔東南自治州大山裡。在一座小橋附近,我看到一群光着上身的孩子在溪水裡摸魚,七八位老人在橋頭大樹下納涼閑聊,幾隻狗耷拉着耳朵,昏昏欲睡,不遠處的寨子炊煙袅袅,依稀可聽見雞鳴犬吠。好一幅大山裡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正是我想去的地方嗎?我當即決定,下車,一行十人就在這裡呆上一周。

經過與一年輕農戶溝通,我們商量好,吃住在他們家,打地鋪睡覺。幾名孩子包括部分家長都露出驚詫表情,他們的擔心我心知肚明——怎麼洗澡、有沒有熱水供應、牆上的蜘蛛爬到身上怎麼辦、有沒有驅蚊片、沒有空調怎麼睡覺、夜裡不敢去室外上茅廁……這些在城市壓根不是問題的問題,此刻都需要考慮。

我告訴他們,這些也可以不是問題。既然來體驗鄉村生活,就應少一點抱怨或心存顧慮,暫時抛卻一些城市生活的便利,真正沉下心來,接納鄉村生活方式,不要因為生活上的一些困難,而錯過了學習的機會。

接下來的每一天,我組織了各種活動:帶孩子們與當地小孩交朋友,每天一起吃飯、學習與玩耍;相約去河裡抓魚、抓蝦;坐在水裡圍成一團,在清涼的河水裡上課;翻山越嶺,感受“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意境;與當地孩子一起打球、暢聊;走訪每一戶人家,深入了解當地人口産業及交通變化、傳統服飾與節慶習俗、性别分工與村落集體活動開展等;觀看鬥牛及鬥雞比賽,切身感受當地特色民俗;觀看殺豬、宰雞,品嘗蜜蜂蚱蜢酸辣湯,體悟不同生物的生命曆程……

在與當地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深入交流中,原有的顧慮早已不複存在。孩子們的小臉曬黑了,但笑容越來越燦爛。

一周下來,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深度遊收效更大。我為這種皆大歡喜感到欣慰。

是啊,誰說遊學就一定得是高大上的、光鮮亮麗的呢?在難得的假期裡,讓孩子們走進大山叢林,去沉浸式體驗沒有經曆過的另一種生活,去探索,去交流,去付出,去收獲,最後帶着野趣、友誼、知識回歸,不也挺好的嗎?

遊學前對遊學的期待(夜讀帶孩子去村寨)1

責任編輯:甘瓊芳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張亮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