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思惟菩薩像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圖片選自《大唐氣象—唐朝審美意識研究》
【讀書者說】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強盛時代,在漫長曆史中曾是代表中華文明的一個标志性的朝代。大唐帝國屹立在東方時,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美洲還沒有被發現。此時的大唐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對亞洲和世界産生巨大影響,可謂萬國來朝,極一時之盛。
盛唐氣象也成了後人向往的最高境界,無數人希望夢回唐朝。鑒于唐代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對唐代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江蘇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大唐氣象——唐朝審美意識研究》,洋洋七十餘萬言,陳望衡、範明華兩位資深學者站在哲學的高度,以嚴謹的治學态度,另辟蹊徑,從審美的視角審視大唐,多維度多側面展示出大唐氣象和大唐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大唐氣象
何為大唐氣象?什麼代表了大唐盛世、大唐精神?一千個研究者也許有一千種答案。本書兩位學者從審美的視角審視唐朝,為研究大唐氣象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視角。作者全面、完整、系統地梳理了唐代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的成就,把宏觀研究與微觀解析相結合,從詩歌、散文、小說、文論、書法、繪畫、樂舞、雕塑、城市建設、建築營造、園林、儒道釋等諸多方面,對唐代審美意識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多維度立體展示了大唐氣象和大唐精神,為讀者呈現出大唐之美。作者在宏觀研究的基礎上,對每個細分門類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與解剖,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與分析,脈絡清晰,史料翔實,内容豐富,體現出作者開闊的研究視野、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态度。
作為一個興盛的王朝,大國氣度、時代精神,可以說是唐王朝一個鮮明标志。唐代曆經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幾個階段,安史之亂後,唐帝國逐漸走向衰落,但綜觀有唐一代,陽剛、樂觀、昂揚、自由,仍然是唐王朝總的時代精神和主流,這種強烈的時代精神自然深刻影響着文人、作家和藝術家們,影響着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自覺不自覺地融入文學、建築、音樂、書法、繪畫甚至宗教等各方面的創作之中,成為一個時代的審美精神、審美趣味和審美風尚。這種時代精神無處不在,并對後代甚至外國的文學藝術,比如日本文學藝術和建築等,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正是唐代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有力證明。
大唐之美
唐代文學藝術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趣味,與唐代的社會環境、時代精神息息相關。文學藝術等既是時代精神的載體,又是時代精神的一部分。作者用大量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這種時代精神和宏大氣象在李白浪漫主義詩作、王昌齡等人的邊塞詩、王勃、陳子昂散文以及唐代建築與雕塑中都一覽無遺。唐代詩歌可以視為這種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向的典型代表。無論是李白的詩歌,還是邊塞詩以及王維等人讴歌大自然的詩作,無論表現建功立業的,還是表達個人志向的,唐代詩歌總體上都體現了那個強盛王朝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和帝國氣概,這一點在初唐和盛唐尤為明顯。這種浪漫主義情懷、建功立業的精神和胸懷天下的抱負,至今仍強烈地感染着後人。
唐代這種審美意識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作者用翔實的資料和紮實的研究,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剖析。唐代審美意識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王朝的大環境大氣候,帝國強盛、政策開明、風氣自由、文化自信、對外交流開放、各民族文化融合、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等等,這種社會氛圍與泱泱大國的氣度胸襟,為文學、藝術、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人文環境,造就了唐王朝文學、藝術、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繁榮,使唐代詩歌、樂舞、繪畫、雕塑、建築等成就處于當時世界最高峰,詩歌更成為大唐帝國的一面文化旗幟。
唐朝的強盛與帝國雄心,既表現在積極進取的時代朝氣和時代精神,也表現在海納百川、包容互鑒的寬廣胸懷,展示的正是一個強盛大國的雄心抱負與文化自信。這一點在初唐和盛唐尤為明顯。這種文化自信體現在對外積極交流、各民族以及民間文學藝術兼收并蓄,而這種文化包容自信又進一步促進了唐代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繁榮發展,并自然地融入審美意識和審美創作之中。以音樂為例,李世民強調“樂在人和”,在重視宮廷音樂的同時,也不排斥民間音樂,同時廣納胡樂,兼收并容,因此《霓裳羽衣曲舞》成為當時最有名的樂舞,标志着唐代音樂審美的最高成就,堪稱唐代精神的代表之一。
作者在剖析唐代主流審美意識的同時,也系統分析了唐代審美意識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及審美風格的演變。唐代的文學藝術等,在主流之外,也保持了風格的多樣化,作家藝術家的個性得到了充分張揚,比如詩歌中,既有浪漫主義,也有現實主義;既有雄渾慷慨的邊塞詩,也有王維等人的山水詩,甚至宗教詩,其他領域也都一樣,這是一個創作自由的時代,作家創作個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滲透到方方面面。在音樂中,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裡巴人。正是這種開放包容自由的政策,促進了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興盛,形成一座座後人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峰和大唐氣象。
研究曆史是為了借鑒曆史。今天我們研究唐代審美意識的形成及其發展演變,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對繁榮新時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對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軟實力,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曆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行穩緻遠。
(作者:汪修榮,系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編委會編委、編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