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很多媒體和商家會鼓勵你不要在乎社會評價,去做自己,要舍得為自己花錢。
甚至于有些廣告會告訴你,買不起就去刷信用卡,還不上了再去分期。
成為一個所謂的宅男或者宅女,最小化自己和這個社會的關系。
因為不擅長和别人溝通,就回避與人溝通。
但我覺得其實這種觀點,有很大問題。
一味的最小化你的社會交往,最後會讓你變成一個工作也沒有熱情,頹廢的人。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我們很難脫離這個社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02
問題,是逃避不掉的。
蔡康永之前講過一個故事,大概的意思是你讀初中的時候覺得英語太難,沒有學英語,高中的時候覺得遊泳太難,就沒有學遊泳。
等你讀大學的時候發現,你喜歡的女生約你一起去遊泳,可是你隻能說“我不會”。
等你工作的時候面試官,問你會不會英語,你也隻好說“我不會”。
逃避并不會讓問題消失,隻會讓問題越來越大。
知乎上有一個30左右的銀行櫃員在分享自己的經曆:
“邋遢,不收拾屋子,髒衣服一堆,每次打掃衛生能收拾出兩袋子垃圾!單位工資越大越少,天天抱怨,銀行窗口要求規範化服務,也做不到。同事都和我一樣得過且過” 其實如果你在剛工作的前三年,能夠跳出這種一成不變的工作,進入一個有前途的行業,比如新媒體。
等你到工作第5年的時候,你可能已經是一個小團隊的leader了。
等你到工作10年的時候你已經在帶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年收入可能會是現在的5倍...
03
改變,也是講究環境的。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研究提出了“語言習得”理論,講的是人們掌握語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習得”,一種是“學得”。
“學得”強調的是有意識的理性的學習,掌握某種語言的過程。
“習得”強調的是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實踐交流,無意識的吸收某種語言,而且無意識的流利使用。
所以我們會發現,如果你想要在語言的方面成為一個表達高手。
除了有意識的理性的學習,你也要去進入到一個能夠幫助你不斷提高不斷收獲有效反饋的環境當中,去激發你的“語言習得”的過程。
比如,賀嘉老師的演講私房課(這麼寫你會不會覺得我不要臉♀️)
作為一個“深吹”,也就是鼓勵大家來深圳的人。
當時我是這麼跟《爆款文案》作者關健明老師說的,你在福州這樣一個城市,和你打交道的這些人對于新媒體對于營銷的了解和理解,肯定不如你深。
但是你來深圳,你接觸到的朋友很多人正在創造新媒體行業一個個最新的案例。
如果你想要做一個影響行業的人,你應該來深圳。
04
打破一事無成的困境,先建立最小正反饋循環。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經驗:
你越去做一件事情,你就會變得越擅長。
你越擅長這件事情,你就會變得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因為這個時候,你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反饋循環。
我為什麼會知道?
因為在演講這件事情上,
我就建立了這樣的一個正循環。
因為擅長演講而獲得講課的機會,講課的機會給我帶來收入收入又激勵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那我就會獲得更多更重要的演講場合和機會。
看到這裡你可能有疑問,我怎麼樣去開始?
很簡單,你去想一想,你在過往的三年裡有沒有人因為你做某件事兒給你付錢。
比如說有同學曾經幫人運營社群,而産生過額外的收入,他就可以考慮轉型做社群的運營。
比如說有的同學曾經靠投稿賺過錢,他就可以考慮轉型自媒體。
比如有些學員曾經靠賣東西賺過錢,她未來就可以考慮轉型成為一名銷售或者是創業。
隻“做自己”,會讓你離這個世界越來越遠。
如果你不想一直頹廢下去,你就應該去到一個能夠激勵你的環境當中。
“你不去試試,怎麼知道機會不是你的呢?”
前兩天,我寫的書《表達力》在當當、京東雙榜第一,這也是我的一個機會。
抓住機會,你也能不斷突破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