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牛的民間傳統

牛的民間傳統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01 10:58:40

牛的民間傳統(牛俗民俗文化中的牛)1

牛生日

  《荊楚歲時記》記載:天地間正月初一先生雞,初二生狗,之後依次是豬、羊、牛、馬,最後才有人。所以正月初五是牛的生日,是傳說中女娲造牛的日子,故稱牛日。這天,人們不僅看天氣的陰晴占當年養牛的興衰(天晴,主育;天陰,主災),而且對牛十分優待,喂它好吃的,不讓它幹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殺。

牛節日

  巴西:敬牛節是巴西東北部的傳統節日。它從非洲的牛複活節演變而來,多是通過牛的遭遇來抒發對社會的愛與恨,傾訴人們的苦與樂,表達人們敬牛、愛牛的風俗。

  盧森堡:畫牛節。這是為愛好在假牛身上塗鴉的藝術家們提供的創作舞台。每年夏天,随處可見的奶牛雕塑讓盧森堡生動起來,雕塑有些被塗上了斑馬條紋,有些被畫上了阿爾卑斯山風光。

  西班牙:鬥牛是西班牙人的傳統項目,13世紀時便有了鬥牛節。

  加拿大:與牛同奔。在加拿大艾伯塔的斯特拉斯莫爾,每年都會舉行“與牛同奔”的競技比賽,參賽者與公牛一起狂奔,獲勝者能得到1000加元(約合6600多元人民币)的獎勵。

  委内瑞拉:摔牛賽。摔牛比賽是委内瑞拉人的民間娛樂活動。比賽的方法是“摔牛士”騎在馬上,與公牛周旋,然後伺機接近公牛,把公牛摔倒。 

牛崇拜

  牛在中國是具有圖騰意義和神性的動物,中國人素來有愛牛、敬牛、拜牛的習俗。商周青銅禮器上常飾以牛角、牛頭,有明顯的牛崇拜習俗。

  以公牛比喻男性在《詩經》中有記載。《詩經》中經常以“特”字來比喻男性。牛為男性象征,還可從古代的發式習俗中看出。古代男童有一種十分流行的發式,叫“角”。這種發式至少在先秦時已經流行。就是在頭頂左右梳成兩個髻,形狀好像牛角,所以叫“角”。這種兒童發式至今還在民間流行。之所以以牛角之形為男童的發式,是因為這樣模仿了牛圖騰的形象,從而受到牛的影響,得到牛神的保護,獲得牛的力量。

牛的民間傳統(牛俗民俗文化中的牛)2

壯族牛王節

牛王節

  牛王節是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壯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日内容一般是體現對牛的崇敬和感謝,時間各有不同。過節時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哈尼族的牛節在五月初五,叫做“紐南南”。紐即水牛,南是歇氣、休息的意思。紐南南也就是牛的休息日。

徐州不“鞭春”

  我國廿四節氣之首為“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來。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有雲“鞭牛縣門外,争土蓋春蠶”。“立春”俗稱“打春”“鞭春”“鞭牛”。我國古代曾經流行這樣的儀式:每年立春前,官府在城鎮廣場上,用泥土塑起一頭“春牛”和一個農夫裝束的“芒神”。芒神一手執鞭,一手牽着牛繩,仿佛在趕牛下田。

古代打春儀式非常隆重,也十分熱鬧。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和吳自牧的《焚果錄》,對此都有精彩的描述。詩人晁沖之有“自慚白發嘲我老,不上谯樓看鞭春”詩句。到滿頭白發時還想上樓眺望鞭春的場面,可見其熱鬧程度非同一般。可惜這麼隆重熱鬧的場面,徐州父老卻無緣看到。即使查遍志書史料,也絕不會有徐州鞭春的記述,因為徐州自古就立下了不鞭春的規矩。為什麼不鞭春呢?舊志上說得明白:“徐州城形如卧牛,昔人以黃河經常泛濫,鑄鐵牛以鎮之。故徐人不敢于立春之前迎擊土牛。” 名城徐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