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2 16:44:00

俗話說,“北人喜面,南人喜米”,面是“粉食”,米是“粒食”。在五谷之中,麥子是後起的,栽培曆史比較短,至多有四千年的曆史。最開始麥子也是粒食,因為那時候隻有杵臼(“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和研磨棒,無法加工成粉,隻能以“粒食”或“半粒食”的形式蒸煮而食,稱為“麥飯”,這在當時是粗劣的食物,西漢史遊《急就篇》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顔師古注:“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後來随着鐵器的出現,人們發明了石轉磨(沒有鐵做的錾子是無法鑱磨的),可以磨麥成粉,我們現在常吃的這些面制食品才陸續出現。《太平禦覽》卷八六十引《續漢書》:“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可見東漢末年,胡餅在洛陽已相當盛行了。在古代,餅是所有“粉食”的通稱,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餅,并也,溲麥面使合并也。”宋黃朝英《靖康湘素雜記》:“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餅稱胡餅,和芝麻稱作胡麻、黃瓜稱為胡瓜、核桃稱為胡桃一樣,說明是從西域引進的。那麼胡餅是什麼樣的餅呢?《太平禦覽》卷八六十引《趙錄》:“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餅曰博爐,石虎改曰麻餅。”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一是胡餅與芝麻有關,唐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中的詩句“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也證明了這一點。二是胡餅的制作方法與爐有關,唐傳奇《任氏傳》:“門旁有胡人鬻餅之舍,方張燈熾爐。鄭子憩其簾下,坐以候鼓。”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

制作胡餅時要先把爐子燒熱,再将胡餅貼在爐壁上烤熟(溫度低了貼上去也會掉下來),這跟今天新疆用馕坑烤馕的做法是一樣一樣的。

“胡餅”一詞消失後,“燒餅”成為烤制類面餅的統稱。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作燒餅法:面一鬥,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髓餅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那時的燒餅是有餡而且應該是放在鍋或鏊子上翻來覆去地烙(黃縣話稱為“煉”)熟,有點像現在的餡兒餅,而髓餅即改良後的胡餅,是烀在爐壁上一氣兒烤熟而不能翻轉的,這是兩者之間主要的區别。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雙虹樓燒餅,開風氣之先,有糖餡、肉餡、幹菜餡、苋菜餡之分。”清代燒餅仍是有餡的。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

草爐燒餅

到了近現代,燒餅的種類更加繁多,江蘇的草爐燒餅是先用麥草或稻草把爐膛燒熱,待明火燃盡,再往爐壁上貼餅坯兒,故稱作“草爐燒餅”。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3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4

吊爐燒餅

山東等地的吊爐燒餅也很有名,吊爐有兩種,一種是帶絞鍊可以絞起的,清代民間藝人繪畫稿《北京生活彩圖》有一幅“賞吊爐燒餅圖”,上面的釋畫文字稱:“其人用泥爐一個,内燒劈柴,鐵鍊挂在梁間,以白面做成燒餅,上沾芝麻,放在泥爐的鐵盤内少刻即熟,名曰吊爐燒餅。”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5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6

吊爐燒餅

一種是用兩口鑄鐵鍋上下扣合,上面的鍋切割開一個口子,方便撴進手去,鍋底糊上厚厚一層黏土,下面的鍋裡放上果木炭。剛烤出的吊爐燒餅焦黃噴香,和羊湯是絕配。還有一種吃法,是把燒餅趁熱切開,夾上鹵好的牛肉,這和肉夾馍有點差不多了。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7

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也是吊爐裡烤的,因形如馬蹄而得名,做法是把餅坯兒用兩手的虎口擠一下,形成馬蹄形,再貼到爐壁上。它皮薄心空,老北京人的早點,就是用馬蹄燒餅夾焦圈或薄脆、排叉吃,有油香有面香。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8

周村燒餅

淄博的周村燒餅走的是另一路線,12克左右的小面績兒沾上脫皮的芝麻,在面闆上揉撚得通透,隻薄薄一層,搭在手背上往爐壁上一貼,烤出的燒餅酥、香、薄、脆,咬一口滿屋香。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9

蟹殼黃

蘇州的蟹殼黃用面團裹入油酥後反複擀卷,餡料有鮮肉、肉松、梅幹菜、韭菜、豆沙、棗泥、豬油白糖等種種,相當于小個餡兒餅,但并不是烙的,是貼爐壁上烤的,烤好後層層起酥,狀如蟹殼,色如蟹殼紅,故得此名。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0

黃橋燒餅

泰州的黃橋燒餅做法和蟹殼黃差不多,也有鹹甜兩種口味,隻不過一個是以其形色命名,一個是以地域命名,一在蘇南,一在蘇北,二者同是源出麻酥大餅,蟹殼黃顯然更晚出一點,為适應蘇南的精細生活,也更小型化一點。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1

麻醬燒餅

麻醬燒餅是以麻醬和上椒鹽代替油酥,烤出的燒餅既起酥,又有濃郁的芝麻醬香氣。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2

蛤蟆吐蜜

澄沙燒餅是以過濾後較細的豆沙為餡,因其皮薄餡多,烤熟後裂口露餡,故别名“蛤蟆吐蜜”。這些各種各樣的燒餅有的有餡,有的無餡,并不統一,但都是貼在爐壁上烤制而成,是胡餅做法的現代遺存。

在北方地區,還有一種稱為“火燒”的,是煎制或烙制而成的。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3

褡裢火燒

老北京的傳統美食褡裢火燒,用擀好的面皮裹上肉餡,放平底鍋裡煎,實際上和鍋貼差不多。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4

驢肉火燒

河北的驢肉火燒簡稱“驢火”,用面皮卷着油酥擀制而成,保定的火燒是圓形的,河間的火燒是長方形的,烤好後用刀切開,裡面夾上鹵煮好的驢肉。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5

肉夾馍

陝西的肉夾馍,用的是白吉馍,其實就是一種發面火燒,馍是陝西人對各種面制食品的總稱。關于火燒名字的來源,據《續掖縣志》記載:“火燒,即火食也。蓋因沿街擎賣者高呼‘火食嗷’,遂沿‘食’與‘嗷’音按呼轉變為‘火燒’,且因火烙熟而食,則燒字亦有意義。”原來火燒最早叫火食,即“火燒而食者”,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有稱火燒為“火食”的。在黃縣話裡,“火燒”的“燒”輕聲變韻,“ao”讀作“ou”,“葡萄”“櫻桃”“知道”“熱鬧”都是這樣讀的。黃縣人做火燒,是在發面裡摻進大量幹面粉,稱作“炝面”,溲出的績子硬硬的,按到專門的火燒磕子裡印上圖案,再放鍋裡慢火煉,煉好的火燒有厚厚一層疙兒,焦香撲鼻,擘開了裡面是冒着白汽的白面,有股濃濃的面香。剛出鍋的火燒不用就菜,空兒口就可以吃好幾個。因為火燒含的水分少,在夏天也能放好幾天不壞,所以可以饷遠,黃縣人跑外都要煉幾個火燒帶着。我上初中時是寄宿制,學校的夥食辦得很差,連基本的溫飽也保證不了,每次返校前,媽媽都會煉幾個火燒裝在籃子裡讓我帶走,從周一吃到周五,初中三年一直如此,想想那時我吃了有幾百個火燒吧。

黃縣的火燒如果細分,可以分成四類,最著名的是當然是杠兒頭火燒,其特點是面硬,徒手操作大是不易,須用一根擀面杖似的硬木杠子,一端固定在牆上,一端利用身體的重量來回壓面,邊壓邊摻入幹面,“杠兒頭火燒”由此得名。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6

杠兒頭火燒

面壓好後切成适當大小的績子,溲一溲擀成圓形,用專用的印模壓上圖案。其用來烘烤的爐子也比較有特色,最上一層是類似鏊子一樣的東西,做好的火燒面坯兒先放在上面加熱定型,鏊子下面是爐膛,圍着爐壁有一圈土台,定好型的火燒用叉子挑着放在土台上烘烤,要想兩面都烤上疙兒,就得不時翻轉。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7

土爐杠兒頭火燒

杠兒頭火燒以北馬(這裡“馬”輕聲變韻,“a”讀作“u”,“頭發”“啞巴”也是這樣讀的)最為正宗,黃縣飲食公司也做火燒,早些年八分錢一個,瘦骨伶仃,硬得跟鐵餅樣兒嘞,不受吃。北馬大集過去遠近聞名,蓬萊、招遠都有過來趕集的,所以北馬杠兒頭火燒在膠東一帶也小有名氣。很多在外上學、工作的黃縣遊子,回鄉探親時都要帶一包杠兒頭火燒回去,一慰思鄉之情。不過現在揉面都用揉面機了,烤制也改用大電餅铛了,真正手工制作的土爐杠兒頭火燒基本絕迹了。為杠兒頭火燒量身定做的一種吃法就是“燴火燒”,葷菜、素菜加上切成小塊的火燒混在一起加水煮,有飯有菜,菜飯合一(老北京的鹵煮火燒是将火燒和炖好的豬腸、豬肺放在一起煮,也屬于火燒的再加工,但比黃縣的燴火燒口味要重得多)。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8

鹵煮火燒

要是别的火燒,一燴就“鲊魚”了,一泡就“摛騰”了,杠兒頭火燒因其面硬質密,燴完之後湯仍是清的,火燒吸收了菜汁肉汁,吃起來艮揪揪的更有滋味。(真正的杠兒頭火燒是死面的或死面發面摻和的,這是燴火燒不鲊魚不摛騰的關鍵。不發面水分又少,故能久放不壞。過去闖關東的人帶一口袋杠兒頭火燒,天冷的時候幾個月不帶壞的,太硬太幹難以下咽,吃的時候便需要燴一下。死面不太好消化,也比較抗饑。西安羊肉泡馍用的饦饦馍,也是一種半發酵或不發酵的死面烙制的火燒,掰碎後入鍋煮制,不黏不散,如果全是發面,就泡不成了。)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19

饦饦馍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0

羊肉泡馍

早年間趕北馬大集,吃一碗燴火燒可稱得上是最高享受了。還有一種叫“油兒火燒”,做法和瓤兒餅差不多,不過一是發面一是燙面,發面松軟,油兒火燒的分層不能那麼多那麼薄。擀開的面皮抹上油卷起來壓平,再刷上一層油卷起,豎起按壓成坯,再用擀杖擀開下鍋煉,煉出的油兒火燒如大大卷一樣一圈一圈的,吃起來比較松軟。黃縣還有一種吃食叫油餅,土城子羊湯館有賣的,也是發面的,長橢圓形,用油煎熟,與油兒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另一種火燒叫“肉火燒”,就是把績子擀開放上肉餡包好,再擀平入鍋煉熟,面香混着肉香,更加誘人。與餡兒餅相比,肉火燒餡較少皮較厚,且隻有肉餡沒有素餡。還有一種叫“糖火燒”,做法跟肉火燒差不多,隻不過餡料改成紅糖或白糖,一咬有滾燙的糖液流出,又甜又香,齒頰留芳。

在黃縣話裡,“燒餅”專指結婚用的戗面大餅,也是發面的,邊使堿邊戗入大量幹面溲制而成,溲好的績兒放入專用的燒餅磕子(直徑差不多有一尺,是陶制的)裡印上圖案,一般中間是雙喜,周圍是花花草草的紋飾,烤好後還要點上紅。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1

燒餅

煉燒餅的是鏊子一類平底鍋,要慢火勻烤,連烘帶炕,因其又大又厚,上鏊要勤翻轉,俗稱“三翻六轉”,烤到皮色金黃,周圍并有菊花形的毛邊即好,吃時用刀切作數瓣,裡面面白如雪,幹香可口。結婚時女方有“挑大飯”的,挑的食盒裡就有燒餅。男方家更得提前定制若幹燒餅,給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回禮時,每個禮袋裡都要放個大燒餅。除結婚外,小孩過日兒、新房上梁也都要用到燒餅。燒餅比火燒個頭大得多,花紋也比較繁複,看着氣派,也顯得家底墩實,所以辦喜事隻有用燒餅沒有用火燒的。平時家裡也會做燒餅吃,隻不過一切從簡,溲好後用擀面杖擀成光面兒就下鍋煉了,個頭也随意不拘,鍋多大餅就多大,且鍋為凹底的,煉好後的餅形如鼈蓋,莊戶人家稱之為“發面餅”,其實就是燒餅的家常版。過去集上也有專門做了賣的,稱“鍋餅”,要切成一占占賣。老黃縣習俗,死者下葬後第三天,親屬為新墳添土,謂之“圓墳”。圓完墳後,每人要發一塊發面餅,據說吃了可以得到逝者在天之靈的護佑。圓墳的發面餅大的有笸籮那麼大,兩三寸厚,光靠煉糊了也煉不透,所以得先蒸一下再煉,因而裡面還是比較蓬松的。陝西的代表面食是“鍋盔”,“陝西十大怪”有一怪為“烙馍像鍋蓋”,指的就是它。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2

陝西鍋盔

黃縣的鍋餅和陝西的鍋盔的做法基本是一樣,鍋盔五六斤十幾斤一個,最大的有一袋面做一個的,黃縣鍋餅大的也有十幾斤二十幾斤,都是餅中的“巨無霸”。四川的鍋盔雖名為鍋盔,但和陝西的絕不一樣,用摻上油酥的面績兒擀成薄薄長片,抹上餡料,卷起來擀成餅狀,沾上芝麻,先用油煎,再用焖爐烤透。四川鍋盔有點像餡兒餅,但不是包餡而是卷餡,這又有點像瓤兒餅的做法,不過瓤兒餅隻抹油,四川鍋盔抹的是餡料,有鮮肉餡、牛肉餡、椒鹽餡、紅糖餡等多種口味,軍屯鍋盔是四川名小吃之一。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3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4

軍屯鍋盔

湖北公安鍋盔也很著名,做法是把包好餡料的面團擀開,形如鞋底,一面沾上芝麻,然後把沒沾芝麻那面貼到爐裡,烤熟取出,焦香酥脆,這和馕及草爐燒餅的做法差不多。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5

公安鍋盔

三者都叫鍋盔,但做法截然不同,簡直讓人淚奔:還能更靠譜點不?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火燒”為“表面無芝麻的燒餅”,有芝麻者曰燒餅,無者曰火燒,這是一些地方區分火燒與燒餅的大緻方法,但在黃縣卻并非如此。從黃縣的語用實踐來看,火燒和燒餅均沒有芝麻,可見芝麻的有否并非是二者區分的絕對标準。黃縣的火燒個小,且可加油加餡料制成,是遠行便攜食品。燒餅則是個大實心的,多用在喜慶場合。制作火燒會用到泥砌的土爐,燒餅則需用平底鍋之類,但二者都是用慢火煉制的。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6

鍋盔燒餅怎麼做的(胡餅火燒燒餅)27

缸爐火燒

我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對外地來的夫妻倆,在黃城東關那邊支起一個缸爐(是用大油桶裡面抹上泥湊合着,不是真正的大缸),烤一種鞋拔子樣的燒餅,一面帶芝麻,椒鹽味的,鹹攢攢的,好像還有點蔥花味兒,又香又脆。因為黃縣的火燒和燒餅都是煉出來,這是我第一次吃到貼爐壁直烤的燒餅,印象非常深,那時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下午放學路過那裡,買一個剛出爐的燒餅犒勞一下自己。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