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歌時,咽喉不要閉塞,要使咽喉張開,讓氣息自如地送出來,“哈欠”狀态 确實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很好的演唱狀态。 在平時練習時,還可以用閉嘴的“打哈欠”,閉口打哈欠的時候,裡邊的狀态也是開的、擡的,如果我們在唱歌的時候 都能保持這個狀态的話,那你的聲音就不會是“白”的、“扁”的了,你的聲音就會是“堅的”。 “圓的”了。用“微笑”狀态來打開喉嚨,我們講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擡起來。笑肌”擡起是要鼻、咽腔打開,大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 态可以使你的喉嚨打開,可以使你獲得高位置的聲音。
“歌唱狀态就是裡邊的哈欠,外頭的微 笑”,這話很精辟。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
發聲的方法
這是唱歌最基礎的部份,也是一般人所說的(用丹田唱歌)。一般人呼吸多用胸腔,呼吸時,會看到胸腔的起伏。如果有機會觀察嬰兒呼吸的樣子,會發現,嬰兒呼吸多是腹部起伏,這就是(腹式呼吸)。嬰兒的哭聲很宏亮,為何?因為腹式呼吸能将氣壓的更沉,我們能因此吸到更廣的氣,身體也有更盈餘的空間去發出共鳴。
要練習腹式呼吸很簡單,有兩個部份:一,是習慣使用腹部來呼吸;二,是練習如何将氣留在身體裡面。這樣聽起來很籠統,其實有很簡單的方法可以依循練習。首先,每次唱歌前,花約3-5分鐘時間做呼吸運動;吸氣時,控制讓氣吸到肚子裡,并明顯看到肚子起伏的動作。之後,嘗試将氣吸入腹部,閉住氣約十秒,再開始慢慢的吐氣。
并練習花最久的時間将氣吐完。練習這個階段的時候,也可以在最後氣剩下一點的狀況下,用力把氣一口氣吐出去,同時練習兩種運氣方式。如此一來,久後唱歌自然習慣運用腹式呼吸,且運氣也更穩。在練習時,除了身體一定要放松外,可以試着一手壓住腹部,也确保丹田用力的程度。
歌唱發聲練習的步驟
第一階段
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适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 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 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紮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 的道理。
第二階段
在中聲區的基礎上,适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 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 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 的練習。
第三階段
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 做較複雜的發聲練習,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範圍。這了階級的練習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個 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 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标。
正确的歌唱發聲技巧:
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髒以及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由于其他原因,内容有删,不過問題不大,還是有學習之處的?歌唱發聲的基礎知識與訓練方法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于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
聲帶位于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并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非常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靠喉頭内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的。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靠攏閉合發生聲音。聲帶在不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松并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
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我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确的發聲習慣下唱壞了嗓子。還有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會厭。
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作用,當我們吞咽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讓食物通過時避免進入氣管,我們往往有時不小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作不協調所緻。第二個作用是歌唱的時候,會厭豎起,形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輸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