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廬山,大家耳熟能詳的是蘇轼寫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當時蘇轼在官途再次被貶,遊覽廬山後感慨萬千,把這首詩寫到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個中滋味都可品味。我們今天讀到此詩句,不僅僅是想到廬山形象,也是借此比喻幫助理解人事物,明白理解之所以困難以及對策。
這個理解特指認識自己和共情别人,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就是認知自己非常困難,而我們理解尊重共情别人和認識自己一樣困難,容易看見别人問題難以看到人家優點。
用通俗話說,我們很容易看到别人秃發,卻難以看到自己其實同樣,甚至是光頭。
認識自己缺點困難,如同承認别人優點一樣,這個認識不僅是意識到,還要用言行表達出來,保持一緻,試問自己能做到幾何?
蘇轼這首詩給了我們認知自己和别人的絕佳機會,因為這首詩太出名,人人熟知,作為引申使用才有價值。
首先,我們把廬山當做自己的“小名”,再讀這首詩句,思考為何不識自己真面目呢?
蘇轼給了兩個解釋,第一是橫看豎看不同,自己心情好是天使,自己心情不好就成了魔鬼,不同視角不同模樣,可是自己很難同時看到兩個以上側面。第二是遠看近看不同,親近的人俯首甘為孺子牛,陌生的則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比自己強的人可以尊重熱情理解共情積極關注,比自己差的人隻有指責抱怨挑剔呵斥批評消極關注。
雖然我們是多面人,多人格特點,立體化的,可某個時空又隻能看到某個點,就難以看到多面體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就是因為“自我中心主義”,用蘇轼話說“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山就是自我中心主義大山,由此也指出認識自我之路:跳出來自我中心局限。
其次,我們把廬山當做别人的“名字”,再讀這首詩句,思考為何不識别人真面目呢?
同樣是兩個解釋,第一是橫看豎看不同, 我們看别人,不同視角不同模樣,有好有壞。第二是遠看近看不同,遠了香近了殃。
由于我們“自我中心主義”,這座自我中心主義大山讓我們容易看到别人問題,看不見别人好處。
不信設想一下,自己借錢給别人總是忘不了,别人借給自己錢或者墊錢很快忘記。
因此,當我們說别人“你就怎麼記不得别人為你付出呢”,先問問自己是否也是如此?
這就是人性,就是因為自我中心主義大山阻擋,阻抗,蘇轼的偉大在于他看到問題所在,同時給出問題解決方式,即跳出來。
跳出來的意思也有兩點,一是時刻承認自己是井底之蛙,自己永遠是自我中心主義,二是提醒多看到自己問題,同時多積極關注别人,試着換個積極視角看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