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那些互相傷害,互相欺騙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己和别人之間的關系産生了“信任危機”,能夠無條件的信任一個人是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
舉個例子:
男友沒有及時回複,她就會開始想象,男友是不是在和别的女人聊天,然後思維進一步發散,開始回憶男友最近有沒有一些可疑的行為。比如,上次約會的時候電話響了,他直接拒接并把手機屏蔽扣在桌子上了,會不會是他在和别的女人搞暧昧?
雖然不能說她想象的一定是不可能的,但是還什麼都沒有發生,就提前在腦子裡演出了一場大戲,本質是我們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如何通過“自我訓練”化解信任危機呢?第一步:保持開放的心态
客觀和理性地看待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人和事。
不要把别人當做加害者,也不要把自己當做受害者。
雖然你的感受很重要,但是不代表這是你已經了解了事情的全貌以後的客觀描述,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溝通,而不是默默猜疑,隻有通過有效的溝通才能盡量多收集信息,有利于我們做出更準确的判斷。
第二步:重新理解内心的懷疑
多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多疑的情緒控制。
因為我們的懷疑常常是雙刃劍,有時候是思慮周全,可以保護自己,有時候卻是杞人憂天,以非理性的态度懷疑一切,這種懷疑會讓我們難以建立深度的關系,猶如生存在孤島一般。
第三步:有條件的信任
因為無條件的信任通常是很盲目的,而有條件的信任則更加客觀和實際。
那什麼是有條件的信任呢?
就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觀察和判斷,類似于銀行給客戶的授信額度,是根據個人的征信記錄來給你消費的額度。
同理,敢于信任他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關鍵在于我們要做好風險控制。
我們可以先看對方在一些小事上是否靠譜,如果達标了,再逐步給他多一點的信任,通過多次驗證以後再去信任就可以盡可能降低我們的風險了。
第四步:願賭服輸,不要自我攻擊
有時候,我們會被辜負,會被傷害,對這一點我們要有心理預期。
比如:一個朋友找你借一筆錢,這筆錢借出去有可能會還不回來,這個損失你是否能承受?
你要思考的就是,這個人在和你交往的過程中,他是否是一個靠得住的人,在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上,他有沒有做到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如果,最終的結果依然是負面的,也不要對自己失望,更不要自我懷疑和自我攻擊。(比如覺得自己當初真是瞎了眼,竟然相信這樣的人。)
在這種不理性的情緒驅動下,我們會進而過度反思自己的識人能力是不是太差勁了,反思自己過于善良和單純,不夠自私和腹黑,然後走入從此隻能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種極端的思想。
總而言之,你已經提前進行過思考和分析,進行了風險控制,至于結果不是完美可以控制的,但是既然做出了選擇,那我們就願賭服輸,接受現實,不要自己和自己較勁。
就像我們抛硬币的時候,硬币掉下來一定有正面,也有反面,隻是這次恰好是個反面,僅此而已。
錯的是眼前這個背叛了你的人,而不是你的處事方式,辜負你的人可能依然會有的,但是真心的朋友也一定會有。
如果我們總是擔心背叛,不敢去信賴别人,那麼構建的都是淺度關系。
雖然,當關系破裂的時候你的痛苦會小,但是同理你的幸福感也會小,而且關系破裂的概率會更大。
所以,我們隻有拿出無條件信任對方的勇氣,才有機會讓兩個人的關系更牢固和緊密,才能夠給我們更大的幸福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