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霄雲客
天無絕人之路是什麼全文是“天無絕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花有榮枯之期,水有無盡之流”。大概的意思就是事情到了絕境,總歸有解決的辦法。你可以把這句話當作成功學的規律,也可以看作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但是,今天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講其中的邏輯。問題解決當然屬于認知心理學中,思維的重要形式了。包括心理學家紐威爾、斯金納等人,都在研究人們在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
在我們小學或者中學時期,常常因為寒假作業、暑假作業而頭疼。對于大部分人而言,總是要等到最後幾天采取想辦法。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往往就在最後這幾天,學習效率大幅提升,并且能夠迅速完成80%以上的作業。除了用這個辦法來接問題之外,也有一部分學生雇人來替自己完成作業,也有人幹脆直接抄别人的作業,反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激發了他們的潛能呢?答案當然是壓力!似乎我們已經适應了這種應對模式,對于大多數成年人而言,生活中有什麼問題時,往往不到火燒眉毛的時候,不去解決。等到火燒眉毛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迅速解決掉這個問題。那麼,到底為什麼天無絕人之路呢?
為什麼天無絕人之路
1、注意力的分配及放大功能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人的注意力具有分配功能,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的注意力會更容易被有趣的、好玩的、簡單的、輕松的任務所吸引,從而對于那些複雜的、枯燥的、困難的任務一拖再拖。假設給你30天時間,去解決一個問題。在這30天裡,你全神貫注到這個問題上,你會很容易就解決掉。也許用不了30天,也許15天就可以解決。
這是因為注意力具有放大功能(認知心理學),被我們注意力選中的信息将會優先被處理。這就是一心一用和一心三用的不同,一心一用更能夠高效的解決問題。那麼問題來了,你可以做到運用高度注意力迅速解決問題,但是你是用前15天解決問題,還是後15天解決問題呢?
2、壓力對個人潛能的激發
心理學家馬斯洛根據動機理論,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發生活的人;一類是應對生活的人。自發生活的人,很顯然就是用前15天完成寒假作業的人;應對生活的人,很顯然就是後15天完成寒假作業的人。
兩類人都能夠感受到寒假作業所帶來的壓力,但是隻有自發生活的人才更願意優先解決複雜的、困難的、富有挑戰的問題。對于應對生活的人,他們總是優先解決最簡單、最感興趣的問題。當然,在知識水平相同的條件下,應對生活的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壓力刺激,他們通常不會主動解決問題,他們所缺乏的,是一種自律的能力。
明知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該怎麼做
明知天無絕人之路,我們卻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一種是順應天無絕人之路,完全憑借他人給自己制定的規則、期限來約束自己;另一種就是在事情還沒有絕境的時候,事先把問題解決,更多的運用自己給自己制定的要求、期限來約束自己。
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前者會成為很好的員工,後者則會有機會成為管理者。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應對生活的人和自發生活的人,清晰明了。你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